分享

(宋史连载137)宋仁宗后继无人,闹市里出了个“假皇子”。

 野狐狸 2021-08-13

瓦舍聊宋

第二卷  文治

第十七章  后继无人

三年之约

欧阳修借着天灾上书,除了要求罢免狄青外,其实还谈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立储问题。

说来也是背运。赵祯十三岁登基,二十四岁亲政,到嘉祐元年,已经在位三十多年,可膝下竟没有一个儿子。

说没有,并不准确。赵祯也曾有过三个儿子,只可惜都早早夭折了。皇三子寿命最长,也就活到两岁多。三子病逝的时候,赵祯才三十四岁。那时,所有人都觉得皇上正值壮年,迟早还会有皇子诞生。

但是,年复一年,无论赵祯如何盼子心切,上天都不肯赐给他一个儿子。

皇位继承人就是国之根本,随着时间推移,东宫虚位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话题。

皇祐二年(1050),一个年轻男子来到了开封街头,大庭广众之下,他居然搞起了即兴演说。

宋朝的市井氛围比较开放,你如果要耍嘴皮子卖狗皮膏药倒也没人管你,问题是他的“脱口秀”内容让所有目瞪口呆,在开封瞬间引起了爆炸性轰动。

年轻男子声称自家是当今皇上的亲儿子!

按照男子的说法,他的母亲曾在宫中工作,受了皇帝临幸,后怀着孩子出了宫,生下了自己,如今,他是回来认亲了!

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皇子,那还了得?这可是比明星绯闻更有爆炸性的新闻!

事情很快传到了官府,开封知府钱明逸连忙带人赶了过来,将这两个大放厥词的人捉了回去。

进了大堂,年轻男子一点也不怵,站在府堂上厉声斥责钱明逸:“大胆,见到我怎么还不起身!”钱明逸性子胆小,当了这么多年官,还没遇到过这么离奇的事情。情急之间,居然被男子的气势给唬住了,竟不自觉得站起身来。

当时没有亲子鉴定,审来审去也没个结果,钱明逸就把男子当成一个胡言论语的疯子,判了一个发配汝州编管。

钱明逸的这个判决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男子果真假冒皇子,是犯了杀头的大罪,怎能如此轻判?估计他内心里也有点吃不准,生怕万一人家真是皇族血脉,将来追究起来自己没好果子吃。

街头冒出一个皇子的事情传遍了开封城,闹得全城沸沸扬扬。很快也传到了赵祯耳朵里。有人立刻参了钱明逸一本,认为假皇子应当即刻问斩,而不是发配流放。钱明逸不但办了错案,还放任谣言传得满天飞,应该治罪。

不久,赵祯命善于办案的包拯出面处理此事。一番调查下来,事情终于搞清楚了。

那个男子名叫冷青,他的母亲王氏曾在宫中干过杂役,后来被遣散出宫,嫁给了一个叫冷绪的人。冷青正是冷绪和王氏所生,而且,在冷青出生前,两人已经先有了一个女儿。所以,冷青绝不可能是赵祯的儿子。

包拯还查明,那个冷青其实是个妄想症患者,整日无所事事到处闲逛,还逢人就吹嘘自己是皇子,偏巧有一个和尚相信了他的胡话,竟然把他带到了开封来认亲。当然,皇宫肯定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于是才有了街头宣讲的荒唐一幕。

事实查明后,疯子冷青被问斩,钱明逸因失职被降职外放。

假皇子的事情过去了,开封士民又多了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赵祯却成了最受打击的人。他意识到,皇子缺位的问题已然成了天下关注的焦点。或许,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早就蠢蠢欲动,如果再不诞育皇子,恐怕,朝堂之下的窃窃私语,迟早会变成漫天飞舞的奏折。

赵祯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嘉祐元年,他生了一场重病,关于立储的问题由此引爆。

其实,赵祯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隔三差五就要“不豫”一回,而且每次“不豫”,总会“昏不知人”,呈现类似中风疯癫的症状。嘉祐元年正月初一,赵祯又一次“不豫”了,而且比此前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说起这次生病,多少还有点心酸。就在前一天的除夕夜,赵祯为了新年有好运,光着脚(跣足)向上天祈祷,希望老天能给自己带来个儿子。或许是晚上赤脚祈祷着了凉,第二天,元日朝会的时候,百官上殿就列,内侍一挑起帷帘,却发现赵祯已经歪着身子瘫倒在龙椅上了,嘴里还流出了口水。内侍发现赵祯发病了,连忙把帷帘放下。经过一番救治,赵祯才好转过来,勉强完成了元日朝会。

正月五日,赵祯在紫宸殿接待前来祝贺新年的辽国使臣,就在宴席上,赵祯再次发病,虽然没晕倒,却突然神志不清,说话语无伦次,好在当时还没有病得太离谱,总算勉强把宴会对付过去了。

第二天,辽国使臣上殿辞行,赵祯本打算继续在殿上设宴款待,不料还没等宴会开始,疾病又一次发作,不但满嘴胡言乱语,甚至大呼小叫起来。宰相文彦博见状出来打圆场,一边命人赶紧把赵祯送回宫内,一边对使臣解释,声称皇上昨天晚上酒喝得有点多,今天没办法亲临宴席,朝廷另派大臣在驿馆赐宴。

那天病倒后,赵祯一连躺了好几天。为了以防不测,宰执大臣开始破例留宿禁中。直到正月十四以后,赵祯的神志开始恢复清醒,众臣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一些。

经过这番折腾,朝臣们意识到,解决皇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一旦赵祯哪天突然驾崩,势必引发前所未有政局混乱。

皇上眼下无亲生子嗣,要想解决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皇族宗室中选取一人,立为皇储。可是,提出这个办法,是需要莫大勇气的。

试想,赵祯当时也就四十三岁,年纪不算太大,如果谁贸然提议从宗室中选取皇子,岂不是等同于诅咒皇上?那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朝臣都想到了立储的事情,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明说。

然而,形势已到了不容半点迁延的地步,必须有一个勇敢的人站出来,把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

终于,有人第一个站了出来。

范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今四川成都双流区),景德四年(1007)出生,宝元元年(1038)进士,时任起居舍人、知谏院。

范镇的传奇从进士及第那一刻就开始了。在那次科考中,范镇以省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殿试,是当年的省元。在讲述欧阳修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宋朝的一个规矩,即殿试唱名时,如果念到第三人,还未出现省元的名字,他就有权站出来申诉。

范镇也遇到了欧阳修同样的情况,当考官唱出殿试前三名时,并没有听到范镇的名字。范镇却没有像欧阳修一样站出来抱屈,一直像没事人一样站着,直到考官念到第七十九人,范镇才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此时他才出列回应,然后又一声不吭地退回队列中。

因为殿试名次落下了一截,范镇的起授官职并不高,一开始只当了个县主簿。不过,由于殿试中范镇“大度不争”,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没过几年,他就被安排回京任官,还得到数次越级提拔,并于至和年间出任谏官。

范镇在朝廷中素以大胆敢言、不计个人得失著称,面对日益紧迫的皇位继承人危机,他第一个上书赵祯——请从宗室子弟中择贤能者作为皇储。

范镇提议,从血缘较近的皇室成员中找一个合适的人来,过继给赵祯当儿子,备为储君,万一等赵祯生了皇子,可以再把他送回去。

范镇的奏疏一递上去,宰相文彦博先急眼了,连忙派人质问范镇,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范镇的回答非常硬气:“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才敢上书。如果和你们宰执大臣商量了,你们如果不同意,难不成这事就干了?”

范镇上书后,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御史中丞张昪。御史台和谏院都是直肠子官员的聚集地,御史台眼见谏院的同胞们第一个冲上去了,也不甘落后。张昪更是率领御史台全体官员集体进谏,态度比范镇还激进。

尽管范镇说是找一个备胎皇储,但赵祯听了还是很不是滋味,对于台谏们的集体倡议,始终没有正面回应。

既不答应,也不否定,一个字,拖。

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宋朝,非常赵祯。

不过,言官系统既然火力已开,想靠拖字诀是不能轻易过关的。

面对拖延症患者,范医生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一有机会就向赵祯提建议,居然一连上了十九道奏折。此后几个月,其他朝臣,诸如欧阳修等人也开始借机说事,前面用在狄青身上的京师水灾、黄河决口等事情也捎带送给了赵祯。

看样子,范镇,你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要求立储的声音越来越大,赵祯被大家催得心烦意乱,只好将奏章交付宰执大臣们共同讨论。

皇帝不表态,宰执们能讨论出个什么花来?

此时的宰执大臣正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边要照顾皇上的想法,一边要应对急吼吼的台谏官员,怎么办都不行。于是,只能无限期地讨论下去。

三个字,继续拖。

眼见一直没动静,范镇直接跑到中书去催:怎么样?奏章批复了没有?

文彦博也不敢惹范镇,只能好言劝慰:“大家是因为皇上生了场重病才建议立皇储,你们的意见皇上也知道了,但现在让皇上马上就作出决定,太难了!”

范镇一点也不上套,瞪着眼睛回道:“办事情只应考虑对与不对,而不应该考虑困难还是容易。你们觉得今天决断要难于昨日,可又怎么知道他日不会比现在更艰难呢(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

范镇说得句句在理,赵祯和宰执们无法辩驳,可他们依然无法给个准信,只是将范镇升任侍御史知杂事(五品官),以表彰了一下范镇的忠心。

可范镇岂是一个官位能够收买的?接到任命后,范镇表示:没采纳我的建议,就等于我说错了,朝廷应该处罚我,怎么反而给我升官呢?

最后,范镇拒绝接受任命,回家待罪去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赵祯再不能不出来表态了。

十一月的朝会上,范镇被召回朝廷入对。

见到赵祯,范镇流着泪说了一大通话:“我是一个待罪的人,承蒙皇上恩典,任我为知杂御史,七次降下圣旨,命我赴御史台上任。微臣虽然资质愚钝,但也知道陛下其实认为我说得正确。但是,之所以犹豫不决,恐怕是因为皇上身边的某些人,认为你的病已经好了,不用再选宗室子弟为皇子。如此进言者,都是奸邪而又无见识的人,陛下不能不慎查。希望陛下摒弃小人的浅见,采纳我的忠言,如此则群臣不敢畏避, 必定竭心尽力辅佐陛下,使赵氏宗庙绵延不息。我前后十九次上奏,恐怕都被搁置在了中书。今日再次进呈,希望重新交付宰执们共同商讨。如果谁有异议,请让我与他当庭辩论,如果我真的错了,就请治我的罪,即使不治罪,也请解除我言官的职责,我的一片至诚,都在今天的这番话里了。”

范镇说完这段话,泣不成声。

赵祯发现,短短几月,这位刚满五十岁的老臣已是须发皆白。听完后,他也是泪流满面:“我知道你忠心,也知道你的话是对的,但请你在等上两三年,我肯定会给你一个交代。”

赵祯近乎乞求语调让众臣不胜唏嘘,他们知道,皇上是希望在这两三年内,老天能再给他一次诞育皇子的机会。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能如何?对于赵祯的回答,众臣是基本满意的,三年为期,到时再行劝谏,恐怕皇上也就无话可说了。

于是,历时半年的立储之争,因为赵祯的“三年之约”按下了暂停键。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