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齐家平国 2019-01-12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篇为163篇。


仁宗朝两大宰相相争,最后李迪走了,吕夷简却并不是很开心。

因为中枢再次重组了,参知政事为宋绶、蔡齐、盛度,知枢密院事为王随、李谘,同知枢密院事为王德用、韩亿,三司使为程琳,御史中丞为杜衍。

这些都不怕,关键是接替宰相李迪的是王曾。

王曾回朝担任枢密使半年后转任宰相。他任宰相的资历、经验、手段远超李迪,况且吕夷简曾经长期担任他的助手。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想到这,吕夷简不由得深受打击。

更让他难受的是,素与王曾交好、且曾经率领台谏官员集体对抗自己的范仲淹又回朝了!真搞不懂皇帝怎么想的!难道是因为悔恨废后吗?吕夷简疑惑了。

向着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开炮

范仲淹担任的职务是天章阁待制。这天章阁本是皇帝藏书的,现在皇帝赵祯这么爱好经史,天章阁的侍从官自然是皇帝的身边人。

他入京后,不忘初心,依然时不时地向着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开炮。这些事情多少跟久任宰相的吕夷简有关。

老被人挑毛病实在不爽。于是,吕夷简私底下找人向范仲淹传话,说,待制乃是侍从近臣,可不是逞口舌之利的职务!

范仲淹答道,针砭时弊正是侍臣的职责,我怎敢不尽力!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吕夷简见范仲淹不识抬举,就将范仲淹调任为权知开封府。他心想,天子脚下做父母官,有开封府繁杂的事务拖着,你总没空乱开炮了吧?最好你再犯点错,好将你罢黜!

这是1035年十二月的事。

可惜,吕夷简并未如意。

炮轰吕夷简用人问题

到了开封的范仲淹一面精心治理地方,一面密切关心朝堂大政。

他认为,朝堂之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吕夷简。这吕夷简做宰相这么多年,当年太后听政他没有丝毫劝谏和担当,在废后风波上使诡计驱逐直臣,现在又玩弄手段赶跑李迪,简直是随意操纵朝政、摆弄朝臣。

他要向皇帝揭露!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范仲淹将情报工作做到位后,制作了一幅百官图呈递给赵祯,并注明说,这个某某某是正常升迁,那个某某某是走了宰相关系,陛下不可不察!

他还建议道,鉴于吕夷简这么多年升迁了不少人,陛下应掌握朝臣们的背景、资历,以后再有近臣进退的事,就不要再全权委托他了!

迁都引发的党争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吕夷简听说后,很不高兴。他也要找机会反击。

就在这时,曾与范仲淹一道率领台谏官员集体进谏的孔道辅,向朝廷提出了迁都洛阳的建议。

范仲淹并不天然就支持孔道辅,他表示了不同意见。1036年五月初一,范仲淹上书表示反对。他说,洛阳固然险要,但城市空虚,素无储积,现在国家太平,岂能随便迁都?当然,安不忘危,长远之计是,借朝陵为名,逐步增加储备,以应急难之时。

这是老臣谋国之言,当年赵匡胤想迁都何尝不是这种考虑?赵祯便找来吕夷简商议。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没想到吕夷简根本就没就事论事,他上来就说,范仲淹这个人,思想迂腐且不切实际、爱好名声而无真本事。

范仲淹听了大怒,作为宰相,你不就迁都一事发表看法就罢了,反而借机毁谤他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一口气写了四篇文章,阐述治国理政之道,分别是《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论》。主要意思就是,君臣都要爱好名声!帝王要做好表率,要会选贤任能,要把控用人大权,只有执行的事务才能交给大臣!

他的意思是告诉皇帝,我不高兴了,吕夷简对我的毁谤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的、是小人做派!得收回给他的权力!

末了,他在奏折提醒赵祯,陛下你得记住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的教训,别被居心叵测的人蒙蔽,坏了赵宋家法!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吕夷简简直气坏了,他只能捡着范仲淹的理论去辩驳,然后跟皇帝说,范仲淹他越职言事,他荐引朋党,他离间君臣!

因“朋党”而被贬

朋党,这是黔驴技穷的吕夷简祭出的终极大杀器,而且是今后被人屡试不爽、乐此不疲的大杀器。

哪个皇帝不怕大臣结党?果然,赵祯不再听范仲淹的进一步申诉,直接将他贬为知饶州。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奏请赵祯列出范仲淹同党姓名,在朝堂上张榜公布,以严禁百官越职言事。

这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受牵连,纷纷远离范仲淹。

他出京时,只有天章阁待制李纮(李昌龄侄子,范仲淹亲戚)、集贤校理王质(王旦侄子)前往饯行。

王质安慰他,能够被认为是你的朋党,我的荣幸!

喝完最后一杯酒,估计范仲淹会不禁感叹,生平得一二知己,足矣!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可能大家都以为,谏官、御史都不说话,这事鸦雀无声,就这么结束了。

没成想,万马齐喑只是在积蓄力量,轩然大波很快到来。

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他与范仲淹平日本没有什么交往,这次却主动上书,说,范仲淹以前针对陛下母子夫妇言事,得到优奖;现在批评一下大臣,反而被论罪,所以请求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上书,说,我跟范仲淹亦师亦友,朝中大臣也多说我是被他举荐的;朋党,自然少不了我,请一同降官贬黜!

两人都被贬往外地,做个管酒类专卖的小官。

镇南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欧阳修则写信指责右司谏高若讷,说,身为谏官,却不能为范仲淹鸣冤,简直不知羞耻,还有何面目见士大夫,有何面目位列朝中?

被骂得晕头转向的高若讷,直接将欧阳修的书信交给赵祯。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四人遭贬,被称为“景佑党争”事件。

这下热闹了。

西京留守推官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做了首四贤一不肖诗,他将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称为四贤,高若讷很不幸成了不肖。

这首诗广为流传,引起了轰动,文人们竞相传颂甚至购买,以至于流传到了契丹。

泗州通判陈恢上书,要求查出作者予以重罚;左司谏韩琦同情范仲淹,弹劾陈恢,说他越职言事借以邀名获宠,应予以贬黜以杜绝奸谀。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文人偶像的炼成

在吕夷简甚至赵祯看来,一些谏官、御史叽叽喳喳,就是卖直邀名。

在大多数文人看来,三次遭贬的范仲淹俨然成了一个符号

第一次,力谏太后还政被贬,范仲淹的刚直名声开始四处传扬;

第二次,废后风波组织集体进谏,他与孔道辅开始提升了台谏的影响力;

第三次,攻击吕夷简被贬,他已不是谏官,却俨然成了部分文官的偶像和精神符号,不断有人上书维护他、举荐他。

范仲淹自己也说,每次被贬,他都光荣,而且一次比一次光荣。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光禄寺主簿苏舜钦的上书极为典型且火药味十足。这位中进士不久的年轻人,正处于丁忧,但他守丧不忘国事。他说:

朝廷下诏严禁越职言事,无异于堵塞忠良之口,实为自取灭亡之道!因为现今谏官御史,无不是秉承宰相旨意缄默不语,如此一来,下情不上达,陛下不就被架空了吗?

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即使不再是台谏官,他们仍勇于言事;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按资排辈,几年就会达到高位,却依然不鸣不休——这就是忠臣!

现在,他们遭受中伤贬黜而去,无疑使正臣夺气、直臣无语,此为国家之大患!朝廷必将出现指鹿为马之事!

范仲淹则带着家人前往千里之外的饶州,他默默享受着这些敬意和至高荣誉。虽已两鬓微白,虽然拖累家人,但他依然决定,为帝国,为朝廷,自己仍将刚正不阿、一往无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虽九死犹不悔!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支撑他往后建立自己的文治武功。

斗争的延续

客观想想,这一轮吕夷简所谓的朋党之争究竟所为何事?

实际上基本也不涉及大政方针,只是在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对选贤任能有不同看法,从而针砭时弊言论自由,另一些当权者则坚持己见绝不低头,恨不得压制舆论,最终诬为朋党之争。

至于谁贤谁奸,如果没有大的劣迹,哪有这么容易分得清?

比如范仲淹曾经密荐的韩亿,在范仲淹被贬后,连忙向赵祯辩白,说,我跟范仲淹非亲非故,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举荐我,要不是陛下告诉我,我都不知道!我跟他绝对没有朋党之事!

就像前朝寇准老看错人一样,范仲淹拿什么保证自己不会看错?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可文人又自视甚高,谁都不会认错!还互相指责对方!

朋党,从此成了大宋政坛上攻击政敌甚至公报私仇的一把利器。

这种斗争仍在中书延续。

吕夷简行事专断惯了,王曾资历老自然不服,两人始终不合拍,加上宋绶向来与吕夷简不错,蔡齐则崇拜王曾,这中书分成两派争吵不休。

赵祯一看,吕夷简做事固然有不对,你王曾也言过其实。他一怒之下,将四人全部罢免。

于是1037年四月,吕夷简出判许州,王曾出判郓州,宋绶罢为资政殿学士,蔡齐罢为吏部侍郎。再加上之前知枢密院事李谘病卒,中枢来了个大换血。

宰相为吕夷简推荐的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为韩亿、程琳、石中立;知枢密院事为王德用、盛度,同知枢密院事为章得象、王鬷。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这是一届什么班子呢?

首相王随,60多岁,但疾病缠身命不久矣,所以喜欢结交和尚道士以求延年益寿;

陈尧佐,74岁,趁着还在位,赶紧把任期未满的儿子给提拔了;

韩亿,65岁,把朝廷的群牧判官当作儿戏,一会说给这个儿子干,一会说给那个儿子干;

石中立,65岁,因父亲石熙载之功而逐年升迁,性格戏谑诙谐,让人感觉没有体统

程琳稍年轻,51岁,但他名声不大好,当年曾向太后进献武后临朝图。

大家都说,中书坊为养病坊。这样看,吕夷简的推荐是不是有些故意?就是要让赵祯最终还得召回自己啊。

这样一群老头整天凑在一起,基本不会考虑国家大政,所想的就是怎么安排好儿孙故旧,怎样安度晚年,所以没什么建树。就是老爱吵架,一吵架就生气,一生气就请病假。

所幸还有一个石中立,时不时插科打诨,给这个行将就木的班子注入点活力。

偏偏,天灾人祸不断。

1037年五月,已经27岁的赵祯好不容易得了个皇子,结果王随等人拜贺完当天,皇子就死了!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七月,一阵流星雨向西南方向陨落,人心惶惶;

十月贡举,宰相陈尧佐的儿子陈博古中了解元,韩亿子孙四人全部上榜,一时舆论哗然;

年底,河东地震,还有火山喷发,开封都有震感,人畜死伤无数

不用再说了,按照人们的理解,天灾肯定是人祸,这绝对是朝廷不修德政造成了,得换人了!

迫于无奈,赵祯先将范仲淹、欧阳修、余靖等人调往离京城更近的地方。

到了1038年,韩琦一纸奏折,将这老人政府的斑斑劣迹抖露了出来,并且出主意说,像杜衍、孔道辅、范仲淹等忠正之臣要重用,实在不行,曾经的中书重臣如王曾、吕夷简、蔡齐、宋绶,也可以用嘛。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韩琦

赵祯见老人政府撑不下去了,终于再次洗牌:罢免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中书就留一个稍年轻的程琳;另任命张土逊、章得象任宰相,王鬷、李若谷为参知政事。

他没有直接听韩琦的话,因为如果范仲淹、吕夷简马上回朝,那赵祯不就自打嘴巴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