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与经络的联系,据《灵枢·经脉》记载,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如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足太阳经,“从巅至耳上角”;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特别是阴经经别在头面部合于阳经,故与耳也有联系。《素问·缪刺论》还说:“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由此可知,经络与耳的联系是十分周密的。其会总的经脉就称宗脉。 目与各经络的密切联系更不待言。手足三阳经即以目为交会点;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均连目系,其余各经通过经别也都与目有联系。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这里将目、耳放在五官的首要地位,成为“宗脉之所聚”的二官。 宗脉之“宗”含有会总、根本和主要的意思,目之所以能视,耳之所以能听,就是由于主要的经络所汇集,其气血充足则耳聪目明,气血不充则耳鸣目眩。宗脉所输送气血的盛衰则受脏腑功能的支配,故《灵枢·口问》接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是指悲哀而致液竭“夺精”,表现为如下的关系: 心动→宗脉感→液道开→泣涕出…… 又:“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指血气虚而致耳鸣,表现为如下的关系: 胃中空→宗脉虚→脉有所竭→耳鸣 综上所述,可知宗脉在脏腑与耳目之间起了重要的联系作用。耳、目为“宗脉之所聚”这一理论,对于说明耳目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症候都有实际意义。后世医著,如李东垣《兰室秘藏》说:“目者血脉之宗也”;罗天益《卫生宝鉴》说:“五脏六俯、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者”,都是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并有所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