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思明居士 2019-01-12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立的王国,史载自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到被唐高宗发兵灭国为止,历经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六个朝代共700余年,高句丽国的历史事件基本都发生在中国境内,因此可以说,高句丽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前些年,韩国的学者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认为高句丽人是朝韩人祖先创立的、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可惜的是,历史却用事实打了韩国史学家们的脸。

朝韩的祖先们建立的“正统”国家是新罗和百济,一直被高句丽吊打得抬不起头,且高句丽灭国之后,绝大部分高句丽居民都已融入中国。

可见,高句丽与现代韩国人并没多大关系。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那么,高句丽国到底是如何建立的?为何中原王朝要将高句丽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史载自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朱蒙在今中国辽宁抚顺新宾县永陵镇南建国。在高句丽立国之初,就十分具有侵略性,四处侵扰。

中原王朝军事上打击高句丽,在《三国志》、《汉书》中就时有出现。

到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已经从几个部落国家快速扩张到汉江流域。

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建武三十二年(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我汉朝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并与汉朝发生直接武力冲突,迫于汉朝军事压力,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地方豪强公孙氏家族控制,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237年,司马懿率水陆两军征辽东,高句丽派出数千精兵协助魏军作战。

曹魏攻下辽东后,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但高句丽一直心怀不轨,馋涎辽东。趁曹魏忙于与吴、蜀间的战争,无暇回顾,东川王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

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曹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不听劝谏。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毌丘俭东征,打得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魏兵还顺手“屠丸都”以示惩罚。

侥幸苟延残喘下来的高句丽,以后四十余年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战的机会,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

五世纪末时高句丽好太王继位,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高句丽也进入鼎盛时期。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隋朝立国之初,高句丽向南陈称臣,勾结南陈、突厥,妄图三面夹击,阻止隋朝完成统一大业,三分隋朝。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击退。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只要中原王朝陷入内乱,高句丽就会趁势做大,浑水摸鱼,这块“牛皮癣”不除,必会发展成为中原王朝沉重的“恶疾”。

因此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调集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又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只回来十分之一二。

但这场战争依然给高句丽造成重大损失,随后高句丽婴阳王高元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到隋炀帝时期,高句丽王高元又不遵籓礼,暗中与突厥、靺鞨勾结。

公元611年,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他下诏集结天下军队一百多万,全部集中于涿郡,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结果由于队伍过于庞大、行动迟缓、负担沉重,反将自己拖垮,惨败而归,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第三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

只是这次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天怒人怨,隋朝国力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甚至可以说,隋朝实际上是亡于征伐高句丽之役。

英明如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后,依旧决定亲征高句丽!

唐朝建立后,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御驾亲征,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高句丽进军。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教训,专门选拔战斗意志坚定、战斗力强的精锐士兵参战。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一路攻城略地,多次打败高句丽军队,俘获无数,唐军几乎保持了百分之百的野战胜率。

贞观十九年(645年)六月,唐太宗亲率大约六万唐军在安市城下击败高句丽十五万大军,高句丽举国震惊害怕,弃城逃走,数百里无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史载,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克城池十座,歼灭高句丽军不下二十万,斩首四万余,仅安市城下一战就缴获高句丽五万匹马、五万头牛、一万领铁甲以及其他大量物资装备。而唐军方面仅阵亡两千余人,战马损失八千余匹。

唐太宗战果丰富,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不敢出,安市城主还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

如此威武之师,怎么可能出现韩剧中唐太宗“渺一目、跪地求饶”的情节?事实是,高句丽与百济,先后被唐朝所灭国,韩国人也只能在电视剧里自娱自乐一番,求得些许精神安慰了。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经历多次战斗,斩获颇多,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到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多次获胜。

显庆五年(660年),百济自恃有高句丽做靠山,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

唐朝发水陆大军十万伐百济,百济动用全国兵力来交战。唐军兵锋所向,大破百济军队,攻灭百济,百济王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唐朝废百济国,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龙朔三年癸(663年),日本援助高句丽。

唐军四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麟德二年(665年),高句丽太子福男来唐朝侍祠。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却仍不安分,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让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

六月初七,唐朝发兵讨伐高句丽。

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唐军捷报频传,杀敌无数。

总章元年(668年)唐军乘胜追击,大破高句丽军,进至平壤城下,包围平壤一个多月,九月,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持白幡投降于唐军。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击败。

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丽各地,高句丽灭国。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唐灭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

高句丽自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建国,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牛皮癣”高句丽,在中原王朝多次军事打击下,最终灭国,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