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长安多丽人

 kd3qlqtw1b6r8b 2019-01-13

唐朝的女性,特别是生活在长安的上层妇女,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自由、奔放、热情和勇敢的特点。她们修仪容,理丝竹,善吟唱,努力刻画美丽的人生;她们胡服男装,露髻驰骋,追求自我;她们参政议政,入释入道,舞文弄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她们涉足于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唐前期女子服装仍沿袭隋朝装束,衣衫短窄,下至腰部或脐部;裙形瘦长,其腰高及胸部,下可曳地,反映这一时期女子尚清秀的社会审美意识。如这件唐代双髻陶女俑,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衫,没有开襟,为袒胸贯头式。

大唐长安多丽人

高髻女俑身着窄袖短襦和曳地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巾帛。

大唐长安多丽人

这件唐代彩绘女陶俑,头戴风帽,帽带后结,风帽尾部垂背;身穿对襟小袖衣,宽高腰长裙,帔帛。

大唐长安多丽人

由于西北地区风沙较大,男女均戴风帽。该俑所戴尖顶高筒风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大唐长安多丽人

1958年西安市独孤思贞墓出土的三彩拱手女陶俑,梳丫髻,身穿黄色小袖上衣,绿色长裙,帔帛。拱手而立,若有所思,当为初唐时期少女的风姿。

大唐长安多丽人

同墓所出唐代三彩陶女俑,面庞丰腴,略带微笑,神态生动。

大唐长安多丽人

她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着黄色窄袖衣,绿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绕两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

大唐长安多丽人

1959年西安市中堡村出土的唐代三彩拱手女立俑,只见头梳乌蛮髻,头、面及颈部不施釉,涂彩,面庞丰腴,向左侧微仰。

大唐长安多丽人

双手拢袖拱于胸前,上身着淡黄色薄衫,上点绿彩,胸系赭色长裙,右肩披绿色披帛。

大唐长安多丽人

唐代伏睡女俑,1954年出土于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其俑身上原施白粉,多已剥落。人物造型简练,着重表现心态,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重神韵、重意境的美学特征。

大唐长安多丽人

女着男装在当今开放多元的中国,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古代社会却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如这件彩绘男装女立俑所呈现的历史,也只有在秉承着开放自信的大唐才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

大唐长安多丽人

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源于马上民族。骑乘者粗狂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代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

大唐长安多丽人

这件1991年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唐开元十二年男装女立俑,头戴黑色幞头,上罩花冠,其上残留彩绘和描金痕迹,戴耳套。

大唐长安多丽人

身穿圆领窄袖袍,袍长至膝下,内着半臂,腰束革带,佩鞶囊,背后镶五个圆銙。左手隐于袖内,右手略残,其上有铁芯,疑原持镜。

大唐长安多丽人

唐代上层社会的『好胡』之风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潮流,『胡酒』『胡舞』『胡乐』『胡服』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胡服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方便活动,受到唐代女性的喜爱。

大唐长安多丽人

如同样是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开元十二年蹀躞带胡服女立俑,头梳双髻垂于两侧,头顶及右髻上残留描金的花饰,朱唇轻抿,面带微笑。

大唐长安多丽人

内穿半臂,外罩圆领对襟胡服,下端露出红色小口裤。足蹬翘头锦履,腰束黑色蹀躞带。

大唐长安多丽人

唐代不只是男子,女子亦流行骑马,玄宗时尤为盛行,在唐代绘画、雕塑和文学中都有生动的表现。

大唐长安多丽人

这件三彩女子骑马俑所表现的,正是大唐女子着胡服骑在马上,英挺地阔步于长安街市的。

大唐长安多丽人

唐代彩绘拱手女立俑,1956年西安市高楼村出土,面庞丰腴,长眉细眼,直鼻,樱桃小口。

大唐长安多丽人

发式为蓬松的抛家髻,两鬓抱面。身着束腰长裙,双手拱于胸前。体态丰满,姿态生动。

大唐长安多丽人

1958年西安市杨思勖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拱手女立俑,梳乌蛮髻,身穿交领大袖衫,长裙,足穿翘尖鞋。女俑体态丰满,是盛唐时期妇女的典型形象。

大唐长安多丽人

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人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管是唐初的娴雅,盛唐的丰丽,再晚些的舒展,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

大唐长安多丽人

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

大唐长安多丽人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