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应犹 文 | keke 容忍会导致不在意,不在意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前段时间,《奇葩说》有一期辩题: 婚后,发现伴侣“开小差”,我要不要忍? 蔡康永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文化其实一直都是推崇容忍的,教育中,让孩子变乖,变顺从;婚姻里,面对伴侣的出格行为,安慰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那些顺从和容忍背后,往往都是对自我的压抑。 长久的自我压抑之下,有的人成为一个事事讨好,毫无自我的普通人,有的人,则会在某一个忍不下去的时刻如气球般爆炸,留一地碎片。 容忍会导致不在意,不在意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从“佛系90后”到“人间不值得”,丧文化越来越流行。 但这种态度,往往不能解决内心的挣扎,只是暂时的搁置冲突,在往后的生活里,还会反反复复的困扰我们。 为此,读者特地采访了著名主持人、作家蔡康永先生,在采访中,蔡康永更深刻解读了如何舒服的做自己,拒绝没有必要的自我压抑。 ▲读者君专访蔡康永先生视频 你所谓的“佛系”,不过是另一种忍 曾经在一次聚会上,结婚2年的朋友谈到自己佛系的婚后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所有未婚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婚姻中,当双方都不再流露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忍受对方的不足与错误,就算获得了表面的平静,内心的不满并不会消散,不断累积,让婚姻如一潭死水,耗尽我们对生活的全部热情。 但如今,“佛系”却仿佛一种流行。 我们都想要成为一个内心毫无波澜,心静如的人。 殊不知,你以为的“佛系”不过是忍住情绪,不能流露的情绪,往往会吞噬自己。 在和蔡康永对话中,他说到: 情绪是珍贵的礼物,它往往会提醒我们,要过一个更像样的生活。
忍住情绪,不如去认识情绪。 嫉妒,告诉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愤怒,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 正是焦虑、抑郁、失望、不耐烦、嫌弃……这些听上去都不怎么美好的情绪,在不断地鞭策我们努力完善自己。 当我们用“佛系”堵住情绪的发泄口,就仿佛在自己和外界之间竖了一面墙,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 “压抑自己的情绪, 却对他人的情绪处处敏感” 曾经有一位读者留言: 自己仿佛得了一种“看不得别人不开心”的病。 症状是:看到别人因为自己不开心,就会产生压力,觉得自己像个坏人。 陷在别人的情绪里,疲惫不堪。 我想起蔡康永在采访中说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别人的情绪里,往往夹带着控制。 一旦我们事事照顾别人的情绪,就得牺牲自己去满足对方,最后一步步失去自我,讨好别人。 作家蒋方舟,在节目中谈到自己曾经被“讨好型人格”困扰。
长此以往,这种心态也让她的内心变得非常不快乐,甚至敏感脆弱。 活在别人的情绪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一味地讨好,卑微而又渺小。 而且,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讨好型人格,往往并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相反因为脆弱敏感,没有自我,相处起来很不舒服。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坦然地面对接受的情绪,只有自己舒服了,姿态才能好看,别人跟你在一起也会舒服。 释放情绪,做真实的自己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身为二女儿的德善,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她一直都很懂事。 妈妈做早点,鸡蛋只剩两个时,德善很不在意地说,不用管我,我不吃也行。 因为和姐姐生日相差3天,每次生日,爸妈总是在姐姐生日那天把蜡烛拔掉再给她过一次生日。 长久以来,一家人都习以为常。 直到18岁和姐姐用同一块蛋糕过生日那天,她爆发了:姐姐是姐姐,要谦让,弟弟是弟弟,要疼爱,那我呢?她一边哭,一边细数这些年里自己的委屈和牺牲。 父母知道了德善的付出和体谅,深感内疚,认识到对女儿的忽略,爸爸诚恳道歉,最终也让女儿释怀。 很多时候,只有表达情绪,才能解决问题,很多人以为释放情绪是不好的事情,但其实很多情绪,并不会被排斥。 采访中,蔡康永提到了李诞:
我们喜欢那些情绪中表达的对抗、妥协,以及成长的痕迹。李诞玩世不恭的真性情,让他更真实。 其实,每一个真实做自己的人,都会被欣赏,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往往会吸引真正能够欣赏自己的人。 情绪的显露,是我们对生命的体察,对情绪的忽视、压抑,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只有让情绪自然地流动,我们才能坦然地应对生活。 我们不鼓励大家都要放飞自我的去生活,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本、每个人去和这个世界谈判的筹码是不一样的,但是希望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真实地做自己,不过度容忍,不压抑、不亏欠自己。 让自己活得舒服,是一堂人生必修课,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对抗与妥协中找寻自己,更多关于处世之道的学问,读者君推荐这本蔡康永先生的新书《蔡康永的情商课》。 作者:keke,自媒体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