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风行起来后,在东垣老人的新说下,升麻一改过去的功效成了升提之药,后世大多数医家也是附庸其说,致使升麻的主要功效被忽视埋没。 在早年学医始对此并未引起重视,受补中益气汤方剂分析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方子中的柴胡和升麻是提升诸药以升阳气的,后来临床实践多了觉得并非这么回事。柴胡和升麻并未有升提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 我早年在治疗气虚型的低血压证时,喜用补中益气汤,教科书也是这样教的,但是效果大多不明显,按理说其中的柴胡和升麻是起升提作用的,但是不管用少量还是大量均不见起升提作用,血压上升,其作用远赶不上枳实干姜。在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也没有这样的提法和用法,相反却是以清热解毒见长,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都是,喉咽不利,唾脓血而用之。不知怎么到了东垣先生那里却成了升提作用,纯粹的臆想胡刍。文献和实践都证明此说是不正确,应以纠正。 对此问题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已故医学大家裘沛然先生,我在上世纪八十年读先生的《壶天散墨》时看到此文后,引起了深思。后来又看到方药中先生用大量升麻治肝炎,杀病毒的经验,及潘华信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分析补中益气汤的文章,指出柴胡、升麻非升提,乃清热作用,结合仲景论述方确信不移,此乃谬说,误人子弟,必须纠正。 对于升麻的功效古文献巳有丰富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金匮要略》中升麻鳖甲汤: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方中升麻用二两。 《滇南本草》:主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暗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痛,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 《肘后方》用于卒毒肿起。 《仁斋直指方》用于喉痹作痛,升麻一味煎汤,治胃热齿。 《本事方》用于口舌生疮,悬痈肿痛。升麻汤(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黄芩、牡丹皮、白芍、甘草)治肺痈吐脓血。 《干金方》用于口热生疮和产后恶血。 宋·朱肱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记载。...... 学习文献,结合临床,我不再把升麻作为一味升提药,而是作为一种力专效宏的清热解毒药使用。我曾治张姓女子,26岁,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红肿如弹子大,即将化脓,发烧喑哑,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寸关滑数,大便略干,用养阴清肺汤加大量升麻,处方如下: 生地30g 、 麦冬30g、 元参30g 、 升麻50g、 白芍15g、 丹皮12g 、 浙贝15g 、 薄荷10g 、 桔梗10g 、甘草10g。 三剂, 水煎服, 日三次。 一天后退热,三付药后扁桃体减退巳不红肿,又服三付痊愈,仅留腺体微肿大。由此可见升麻之功效显著。 临床上除了用于咽喉炎症外,我还将升麻广泛用于疮疡、痤疮、肝炎、中耳炎、带状疱疹、白塞氏综合症、生殖器疱疹等等,一言以敝之曰:清热解毒,大胆重用。 群贤见智录 1.郑长松教授在治疗乳痈时,习惯用升麻(30g以上)、皂刺。郑教授认为升麻祛风清热,举陷托毒,乳痈患者及早大量使用升麻、皂刺等,多能免除手术之苦。(《名中医治病绝招》) 按:升麻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托毒外出,《本草用法研究》赞其为“疮家圣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升麻有抗菌、抗炎、解热、镇痛之作用。 2.方药中教授善用升麻解诸毒,对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药物中毒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其剂量一般均在30g,多则用至45g,疗效颇著,未见有不良反应者。(《名中医治病绝招》) 3.黄保中教授习用升麻于辨证方中治疗风热外感、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内脏下垂、麻疹、风疹、斑疹等,用量为15—45g。(《方药传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