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这个书论简单而容易理解,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他的这个书论简单而容易理解,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

提起郝经这个人,也许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但是在中国书法史中,这个人却是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的。他是元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著有《叙书》和《移诸生论书法书》两篇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

他在《叙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指导性书论,这些内容很容易理解,并不生涩,其中他在论述小楷时说到:"小楷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倾欹而见正大,出奇不变于规矩准绳之中。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工而不巧,拙而不恶;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笔死则痴,笔缓则弱,笔疾则浅,笔侧则偏。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凡行草之理皆在其中…"

这段书论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在论述书法之象、意时却是言简意赅,并且运用诸多矛盾的、对立的两面性来说明书法之变化属性。"严"、"放"、"重"、"轻"、"工"、"巧"、"缓"、"疾"等,这些对立着的矛盾性,把书法应遵守的法度、规矩、象形及用笔作了详细的说明,达到了事物之中的中立观点,也就是书法所反映出来的美感之需。同时,对笔、墨、腕等的用笔技巧也作了对比说明,逐渐引出了书法的意,这些说明是渐进式的,但最终还是要说明书法的意象之意。

从郝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的书法思想并非完全是"奴书",他倡导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守古人的"法则",以书法的规矩来学习书法,但又不能被规矩所束缚和捆绑,而是要在学习书法中追求意韵,这个就好比学习书法者要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一样,但最终还是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只有有了"形神兼备",书法才是" 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的艺术境界,但他又说,"凡行草之理皆在其中…"并非小楷如此,行草书都是同样的道理。

学习书法是要遵守传统,从传统中要获得古人之法、用笔之法,结体之法,但过分追求形似,最终还有可能成为"奴书",这是郝经书法思想所不被提倡的。学习书法还要有灵性,要掌握一些哲学辩证的思想,例如他所提出的一些矛盾观点,在书法中是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矛盾观点在运用起来也要掌握合适的度,也就是说,运用矛盾也要注意矛盾着的矛盾,不可偏废,不可偏爱,只有合理才行。从这点上来说,学习书法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书法,还要涉猎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也是书法为什么是中国文化之精粹,书法是艺术,书法又是神奇的缘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