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在 之 祀 大 與 事 戎 《說文》:“兵,械也”,就是器具,首先它是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勞動工具,當然亦可以是進行征戰的兵器。玉兵器既有玉之縝密、溫潤、精光內蘊的優良品質,又有殺伐、威嚴、通天祀神的力量象征,玉兵器從實用器轉升為玉禮器,以彰顯統治者之權威與聖德,自新石器時代發展到商周,風光無限。 玉兵器中,最重要的器型,當屬玉斧、玉鉞和玉戚。 馮漢驥、童恩正先生曾說“斧在中國是作為一種兵器的象征,其來源相當久遠。在新石器時代,斧本是一種主要由男子使用的生產工具,同時也作為一種武器。到了社會發展到階級和國家開始產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斧就變成了酋長權威的標誌。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這種傳統仍然保留了下來”。 甲骨文“兵”字形象為雙手持斧,眾“玉兵”多是從玉斧演化而來。斧,最初以石制為主,器體厚重略呈長方形,一端有刃,玉斧則是由石斧發展演變而來。 早期的玉斧出土於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崧澤文化諸遺址中,其形制與當時石斧相同。此後,良諸文化和龍山文化中,玉斧發現更多,制作也更加精良。這種質料高貴,晶瑩光潤,雖有刃但無使用痕跡且不堪一擊的玉斧,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具有了新的意義。 商周時期,由於青銅工具的使用,實用性的玉斧較為少見,而作為禮儀用的玉斧仍時有發現,圖紋裝飾更加復雜。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獸面紋玉斧,通體作長扁圓形,上厚下薄。斧面以單陰線和雙勾線相配合的碾琢方法,裝飾一寬眉闊目、神態威嚴的獸面紋。其造型規整,磨制精細,裝飾圖紋與青銅禮器上的形式極為相似。因此,它絕非是一件實用器物,而應具有禮儀或權力地位的功能和作用。 商周以後,玉斧少見或不見,只是到了明清之際,由於仿古玉的興起,才又出現了一些仿古作品,但這一時期的玉斧已失去了早期的簡樸風格和神韻。 玉兵器中最重要的是玉鉞,它標誌了王權的誕生,而鉞的禮儀化則是中國王朝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一個縮影。許慎《說文解字》曰:“戉,大斧也。”段註:“俗多金旁,作鉞。”《尚書.顧命》雲“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鄭玄註“鉞,大斧也。”鉞,本是一種工具和兵器,由斧演變而來。鉞之形,從目前出土的實物看,鉞較斧寬闊,一般比較扁薄,近上端有一圓形穿孔或有上下並列兩孔,以供系縛時捆紮之用。 新石器時代玉鉞,造型多為風字形或長條弧刃形,肩窄刃寬,兩側略向內收,近肩部有一圓孔,對鉆而成,孔內琢磨不甚光滑,甚至留有對穿後的臺痕。刃部弧圓,無使用痕跡,大部分光素無紋。 早期出土的鉞,大多以石為之,分布範圍較廣,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少量發現。形式規整、圖文精美的玉鉞,目前則多集中發現於長江下遊太湖地區的良諸文化晚期。 良諸文化時期玉鉞的用途有了明顯變化,在制作上,質地更加精美,形式更趨復雜,工藝更為先進。不但鉞本身碾琢的十分華美奇妙,而且與鉞組合使用的各個部位也都要進行精心的修飾。此外,從反山、瑤山等墓葬中可以發現,良諸文化玉鉞的完整組合形式分別是由鉞冠飾、鉞、柄和鉞端飾等器物組成。良諸文化發現的飾有神人獸面紋的玉鉞,堪稱“鉞王”。 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還發現,凡出土有玉鉞的墓葬,他們各自的隨葬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顯示了其富有的身份和高貴特殊的地位。從而說明了玉鉞發展到良諸文化時期,已完全喪失了作為生產工具或武器的功能,變成了一種高級的禮儀器,即權力的象征。 商周時期,玉鉞仍然沿用,此時玉鉞形制較之新石器時代有了較大變化。鉞形式仍呈“風”字形,但中央孔洞加大,刃部亦由弧形變成折刃、寬刃。 殷商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後,那些碩大渾厚,飾有獸面紋的青銅鉞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但是玉鉞仍然時有發現,它同其它玉禮器一樣,在商周人心目中仍然是神聖的權力象征物。 商周以後,隨著禮儀制度的衰亡,興盛一時的玉鉞也逐漸消失不見,盡管漢代時偶有玉鉞出土資料,但玉鉞形制與商周迥然有別。如河南永城僖山梁王墓出土的一件玉鉞,碧玉琢成,刃部為半圓形,光亮照人。鉞之底端出現了長方形的銎孔,兩面陰刻卷雲紋,銎孔也為長條形。這種儀仗用玉,同樣是為了顯示墓主人的高貴的身份,也是上古禮儀用玉的余緒,日後則逐漸少見或不見,或被其它用具替代了。 ![]() 《禮記.祭統》“朱幹玉戚,以舞大武。”許慎《五經通義》:“以文得之先文樂,持羽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樂,持朱幹玉戚而舞。”劉熙《釋名》又載:“戚,慼也。斧,以斬斷,見者皆慼懼也。”可見,戚不但是一種兵器,而且還是古人在舉行重大禮儀和祭祀鬼神、進行樂舞以示場面威武隆重的道具。 戚的形制,依據清人吳大徵的觀點,在鉞之兩側琢出齒牙狀扉棱的器物,便是古代之戚。但是有些學者認為,扉棱齒牙的有無,不應該是戚的決定性特征,而是其獨具的形式與用途。夏鼐先生也認為,吳大徵對玉戚所下的定義是沒有根據的。但究竟鉞戚如何區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器物?還是一種器物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兩個名稱?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玉戚最早發現於陜西神木石卯龍山文化,其後在二裏頭文化,三星堆文化亦有大批發現,在邊遠地區更延續至東周。器體呈長方形,平背弧刃,兩側各琢有凸出的齒狀裝飾。近背端處有穿孔,似便於與朱幹捆紮時專門設置的。 商代玉戚大體沿襲了夏代的形制,但也有創新。如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玉戚,背部接近弧圓,兩側各琢有6個凸齒,刃分四段,由兩面斜磨而成,中央透穿一個大圓孔。 商代中晚期,玉戚出土量有所增加。其形體大致相同,兩側均有齒狀扉棱,琢磨細膩、平滑,顯然不是一般的實用兵器或工具。 西周玉戚形制與商代後期的玉戚相比造型變化不大,但數量較之前減少,以後便不再出現。目前盡管玉戚的資料遠不如玉鉞豐富,但它仍不失為商周時期較為珍貴的玉質禮儀器。 ![]() 玉兵器借助玉石貫通天地的靈性,被賦予神威,尤具象征意義,在莊嚴的儀禮或聖穆的祭祀活動中,盡顯王族和權貴的尊嚴,也深刻寄托了獲取戰爭勝利和驅邪鎮魔的祈望 。 ![]() ![]() 大英博物館 ![]() 實際尺寸:長10.7釐米 實際尺寸:長15.5釐米 實際尺寸:長13.3釐米,寬9.5釐米 實際尺寸:長16釐米 實際尺寸:長15.5釐米 ![]() 哈佛艺术博物館 ![]() 實際尺寸:長9.3釐米,寬9.4釐米 實際尺寸:長8.4釐米,高12.8釐米 實際尺寸:直徑18.1釐米 實際尺寸:長7.6釐米,寬15.4釐米 實際尺寸:長5.6釐米,高13.7釐米 實際尺寸:長10.5釐米,寬7.9釐米 實際尺寸:長25.7釐米 ![]()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 實際尺寸:長11釐米,高15.5釐米 實際尺寸:長7.2釐米,高11.4釐米 實際尺寸:長10釐米,高15.3釐米 實際尺寸:長11.3釐米,寬11.4釐米 實際尺寸:長5.2釐米,高11.5釐米 實際尺寸:長8.5釐米,高13.8釐米 實際尺寸:長5.3釐米,高7.8釐米 實際尺寸:長5釐米,高6.6釐米 ![]()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 ![]() 實際尺寸:長11.1釐米,寬6.6釐米 實際尺寸:長16.1釐米,寬8.8釐米 實際尺寸:長5.9釐米,寬5.1釐米 實際尺寸:長8.6釐米,寬5釐米 實際尺寸:長13.3釐米,寬6.3釐米 實際尺寸:長3釐米,高4.7釐米 實際尺寸:長7.8釐米,高15.6釐米 實際尺寸:長12釐米,高16.3釐米 實際尺寸:長10釐米,高12.3釐米 實際尺寸:長15.8釐米,高22.6釐米 實際尺寸:長10.7釐米,寬8.9釐米 實際尺寸:長10.3釐米,高11.7釐米 實際尺寸:長13.3釐米,高17.7釐米 實際尺寸:長22.5釐米,高20.3釐米 實際尺寸:長19.8釐米,高20釐米 實際尺寸:長11.8釐米,高14.6釐米 實際尺寸:長17.6釐米,高34.9釐米 實際尺寸:長9.1釐米,高9.3釐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