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视心理健康 塑造完美人格

 木香草堂 2019-01-13
重视心理健康   塑造完美人格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重视心理健康   塑造完美人格

——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南平市关工委阳光心理服务团   钟晋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愈加重视心理健康,特别是家长,越来越明白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里 ,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2010年以来,高中生跳楼自杀事件不断发生。226日凌晨4点,湖南祁阳二中高二学生黄玉萍跳楼身亡。31日下午2时,相同的惨剧在相隔不到20公里的祁阳县四中重演。祁阳县四中高三优秀学生何超男,作为学校“尖子生”表现出厌学情绪,女生指导员杨晓玲为此专程找到何超男“谈心”,就在两人分手5分钟后,何超男在近百师生的眼前,从学校五层高的教学楼跳下。

为何短时间内祁阳连续发生两起学生自杀事件?什么样的压力让这些年轻人轻易地选择了死亡?是学生心理压力大,还是现在的中学生意志薄弱?

“生活太累了,学习太累了,死了就算了……”民警在事发大楼的阳台上还发现了一份遗书。这是女孩告诉家人为何选择自杀的原因。

“孩子这一跳,把整个家都给跳散了。”大家都很为这两个孩子可惜,也很同情孩子的父母。连续两起高中生跳楼自杀事件引发我们的思考。

1  父母该如何正确地管教孩子?

2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过高?给孩子的压力是否过大?

3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4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应学会从镜子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我认为,如果他们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三、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在中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初三、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高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

四、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家长病症:

“从严”症

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会下降。

“攀比”症

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不正常的是,有些家长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强。这种做法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嫉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畏缩” 

有些家长因为过度担心孩子的逆反,害怕孩子离家出走,导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模棱两可,不敢大胆教育、理直气壮地教育,丧失自己应有的教育权。

(二)与孩子沟通的几个基本点

1.要知道自己在谈什么。家长既能陈述自己的观点,又能提供支持的证据,那么孩子就会信服。

2.要让孩子信任父母。家长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歪曲事实,要让孩子相信父母的话。

3.简洁,直接入正题,不转弯抹角,避免讲授式的谈话,时间也不能过长。

4.尊重孩子的想法。要问孩子想什么问题,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进行谈话不是训话。

5.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对很多事产生好奇,会提很多问题,无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家长都不要责罚,不要回避,不要把问题神秘化,尽可能巧妙解答疑问。家长在回答孩子问题的同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拒绝回答,孩子不会再问了,家长失去了解孩子的机会,也会使孩子被自己的困惑困扰。

(三)给家长的建议

运用赏识的第一条原则:让孩子自我赏识。

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父母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看做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表扬和鼓励,他们也会犯错误,但多数情况不是故意的,不要总指责、批评孩子,别让孩子体验习惯性无助。

案例:在吃饭前摆碗是4岁的霏霏最喜欢做的事情,这天霏霏帮妈妈把饭碗放到餐桌上,却一不小心把碗全部打碎了。妈妈生气了,狠狠地训斥了女儿一顿:“让你别动你非要动!”从此,霏霏再不愿在吃饭前摆碗了。渐渐地,霏霏在拿其他易碎的或贵重的东西时也显得过分地小心翼翼。这期间妈妈在霏霏弄坏了什么贵重物件时又把霏霏训斥了一顿。这下霏霏变得不愿意拿任何东西了。

点评:霏霏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无助,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对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试一试的愿望都没有了。这就是习惯性无助。儿童的习惯性无助感主要来自于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的错误厉声呵斥;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呵护溺爱,不给孩子自己做事从而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果父母常常在亲属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让孩子感到自己无一是处,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就会渐渐地产生习惯性无助感而变得退缩和畏惧。

习惯性无助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赏识的方法:

1.把焦点集中在优点和长处上。给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有能力面对挑战。

2.不能以偏概全。当孩子出现家长期望的行为,应表扬其行为,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表扬整个人。

3.赏识孩子的聪明,不如赏识孩子的努力。家长在运用奖励时,应突出表彰孩子的努力,从而让孩子从心理上、思想上受到鼓励。

4.当着其他人的面褒奖孩子的良好品行。

5.不要事事赞美孩子。

6.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注意用语。

表示接纳的语句,“你做这件事的方法我很欣赏。”“看你那么喜欢,我也很开心。”

表示信心的语句,“你能做得到。” “这件事很不容易做,但我相信你能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强调优点、长处、贡献、才能的语句,“谢谢你帮我的忙,分担了我的重担。”“今天我过的太开心了,真得谢谢你。”

总之,父母一定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让孩子的心灵充满快乐、充满自信。

作为家长自身,必须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祝家长们生活幸福,拥有一个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的孩子!

 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3

 重视心理健康   塑造完美人格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