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比如我们经常会讨论:到底大农庄有前途,还是小而美更得人心? 有人说要做大农庄,“大”才能吸引资源,才能平台化,才能形成“头部效应”等等。 也有人说,要做小而美,这样才能专注,才能精细化,才能有温度。你看,台湾的农庄,不都是如此吗? 那么,仅就休闲农庄的属性来看,更适合大庄园,还是小农场呢? 台湾的农场为什么普遍很小? 虽然台湾也有新光牧野庄园、福寿山农场等大型休闲农场,但整体来看面积都不大,即便那些大陆耳熟能详、收入颇高的农场。 比如年入近亿元的胜洋水草农场,只有50亩;台湾偶像剧首选拍摄地、被誉为台湾北部最大花海的大溪花海农场,只有200亩多一点;至于众口皆碑的薰衣草森林系列,每个项目也都mini到不好意思。 为什么台湾的农场面积普遍偏小?是台湾的农业用地很贵吗?是,也不是! 台湾的土地流转价格很高不假。但实际上,多数农场都在偏僻的山区,购买价格并非高得离谱。更何况,台湾土地具有“资产”属性,如果生意足够好,贵也只是相对概念。 实际上,台湾农场小,有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台湾的用工成本极高,哪怕是农村地区。新千年前后,为何台湾的电子企业大规模搬迁到大陆长三角和珠三角,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岛内用工成本高企。 工厂如此,农场也如此。 买得起土地,用不起工人——极高的用工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台湾农场主大规模流转土地。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台湾农场主亲自参与建设经营、庄主文化浓郁的特色。 不只是台湾,其他发达地区也是如此。近些年,到澳洲购买农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很多国人看到澳洲土地那么便宜,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疯狂涌进。但流转后才发现,根本雇不起工人。 最终,土地面积大小、用工成本高地、经营情况好坏,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调控下,台湾农场进入到当下这种平衡状态。可以说,台湾的小而美农场占主流,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进化论结果。 为什么大陆更偏向大农庄? 这个问题无需多言,相信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从经营角度而言,农庄到了一定规模,“头部效应”就会愈发明显。比如更容易吸引人才、更容易申请研学实践基地等等。 从当下的国情而言,农庄的“大”,和争取配套政策、补助资金、社会关注度等等紧密相连。也只有“大”的形象地位,才能和庄主的其他主业形成正向潜在关联。 正因为此,目前的很多大型庄园,虽然经营上乏善可陈,甚至入不敷出,但依然能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就像一个庄主所说:能做几千亩庄园的,肯定压根没想过靠门票、采摘、餐饮这些经营项目来赚钱。 如果大而全的庄园经营很好,会不会形成垄断? 在很多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行业头部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占据行业大多数份额的情况已是常态。 比如苹果、三星、华为、OV、小米这几家手机已经垄断了国内手机八成以上市场份额;比如蒙牛、伊利也占据了牛奶业的半壁江山;比如经过淘汰,很多互联网行业最终都只剩下两三家竞争…… “头部企业垄断”自然有其道理,但这种局面会发生在休闲庄园领域吗? 大概率的情况是:不会!原因无他,这是休闲庄园的内在属性决定的。 作为一个为都市人提供生活美学体验和社交情感记忆的空间,庄园注定是有个性、有情感、有温度、有体验、有场景、有符号、有记忆的非标载体。 在消费细分化的今天,很难有一个空间、一个载体、一个场景能去满足所有年龄段、所有个性爱好、所有情感追求消费者的碎片化需求。某种程度上讲,庄园越大,他能提供的单项体验越是无法做到极致。 这也就决定了,庄园再大,都无法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一个再完美的庄园,也无法让所有游客不走进隔壁农庄的大门。 同时,我们的土地流转成本不断高企,用工成本不断提升已经是非常确定的事件。如今,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工成本已经逼近台湾,在我们的调研中,不好找生产工人、运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已是这些地方庄主的共同感慨! 五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呢? 当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浮,同时行业不断走向成熟,大型庄园告别“政策输血”,迈向完全市场化生存时,他们的未来又会在哪里呢? 会不会像台湾一样,在市场的“左右试探”调节下,最终达到 “大与小”平衡呢? 我想这一天虽然有点远,但并非不可看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