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天气寒冷,由于气温低,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感冒,冬季是耳鼻喉疾病的高发季节。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一般好发生于儿童和一些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日常应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治疗中耳炎的西药 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常用药物及特色如下: 1.氯霉素滴耳液 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炎、急慢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滴于耳道内,一次2-3滴,一日3次。 温馨提示:如耳内分泌物多时,应先清除,再滴入本品。本品虽是局部用药,但因氯霉素具有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后亦可能引致新生儿和哺乳婴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 药品特色:本品属抑菌剂。为脂溶性,通过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使肽链增长受阻,抑制肽链的形成,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2.氧氟沙星滴耳液 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 用法用量:滴耳。成人一次6-10滴,一日2-3次。滴耳后进行约10分钟耳浴。根据症状适当增减滴耳次数。对小儿滴数酌减。 温馨提示:本品一般适用于中耳炎局限在中耳粘膜部位的局部治疗。若炎症已漫及鼓室周围时,除局部治疗外,应同时服用口服制剂。使用本品时若药温过低,可能会引起眩晕。因此,使用温度应接近体温。本品只用于点耳,偶有中耳痛及瘙痒感。一般不用于婴幼儿,孕妇慎用。 药品特色: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3.硼酸冰片滴耳液 耳内消炎止痛药。用于耳底、耳塞、耳内流黄水等症。 用法用量:一次2-3滴,一日2-3次。 温馨提示:如发现溶液内有结晶析出时,可用热水温热溶解后再用。 药品特色: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硼酸、冰片。硼酸为弱防腐药,对细菌和真菌有弱的抑制作用,刺激性小,用于治疗细菌和真菌感染。冰片主要成份为龙脑,异龙脑均有耐氧作用,均有镇痛作用。 治疗中耳炎的中成药 中耳炎属于中医的“耳脓”、”耳疳”等范畴。因肝胆湿热,邪气盛行等引起,有虚实之分。临床常分为肝胆湿热、肝胆火旺、脾虚湿蕴和肾元亏损等四种证型。 1.肝胆湿热 症状: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炎可宁片、清热散结片等。 2.肝胆火旺 症状: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鸣耳聋,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常用中成药:通窍耳聋丸。 3.脾虚湿蕴 症状:头晕、头重,四肢乏力,面色少华,大便稀溏。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量多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排脓。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参苓健脾胃颗粒等。 4.肾元亏损 症状: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男子精少,女子“天癸”早竭,过早衰老,神疲健忘,昼尿频多、尿后余沥不净、夜尿清长、小便失禁、遗精频作、舌淡苔少,脉沉细。 治法:补肾填精,祛腐化湿。 常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注:治疗中耳炎的中成药要在中医指导下对症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