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一枕荷香」 作者:呼正林
莫道红尘几短长。 一言若鼎?数枕黄粱。 花开花落可由人?亲也沧桑,疏也沧桑。
偶忆人生几寒凉。 甘于寂寞,尚属轻扬。 淡然春夏一年年,得也应当,失也应当。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二十时二十八分 于北京『镜缘斋』 ![]() 【附录一】「一枕荷香 — 李秀英」《一剪梅.悟红尘》 一剪梅 悟红尘 作者:「一枕荷香 — 李秀英」
烟雨红尘悟暖凉。 一纸荒唐,满腹沧桑。 收拾残梦整新妆,沐浴阳光,忘记忧伤。
泼墨书山韵律扬。 放眼三江,纵笔八方。 花开花谢笑疏狂,得又何妨,失又何妨。 2013-02-17 19:23:19 【附录二】“又一体”的产生 ![]() “又一体”的产生 ——探究词谱格式“又一体”产生的过程 作者:呼正林
在词谱格式中,有“正体”和“又一体”之分,以《水龙吟》为例,《康熙词谱》记录了二十五体(正体一个、又一体二十四个),而许慎记录的《水龙吟》词谱达到三十一体[正体两个(101字体、102字体格一个,又一体二十九个]。这么多的又一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能说明这些又一体的产生并未见到相关的探索,在见到「一枕荷香」的《一剪梅.悟红尘》这篇词作时,对照词谱中发现:这篇词作所使用的格式与《康熙词谱》中记录的格式略有差异。但是,词作保持了原谱的字数,尽管在个别字使用了“可平可仄”选项,但基本保持了原谱的平仄格式。而「一枕荷香」的《一剪梅.悟红尘》,显然不是依照周邦彦的格式,而是经过修订后的蒋捷的格式。蒋捷的格式如下: ![]() 核对「一枕荷香」的《一剪梅.悟红尘》,应当说与蒋捷的格式存在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减少了上片的叠句。实际上使用的格式为: ![]() 鉴于这一新出现又一体,也对格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没有选用蒋捷的格式,而是选用了更加常用的周邦彦的格式,为了适应「一枕荷香」的词的下片中存在的叠句,特在周邦彦格式的基础上增加一平韵,使之成为四平韵,这样变化后的格式如下: ◎●○○◎●△。 ⊙◎⊙⊙,◎●○△。 ⊙○⊙●●○○,⊙●○△, ◎●○△。
◎●○○◎●△。 ⊙◎⊙⊙,◎●○△。 ⊙○⊙●●○○,⊙●○△, ◎●○△。 《一剪梅.看淡得失》的平仄格式是按照宋.周邦彦的格式创作的,但在创作中有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叠句的设置。经过这样变化的调整,比六韵的格式在节奏上要舒缓一些,这也更便于抒情。上、下片叠句的使用强化了作品结尾的节奏感,同时维系了《一剪梅》在传统词谱格式中叠句在上、下片的对称关系。 通过对两首词格式的分析,应当说,寻求格式的变化,探索更适合表达作者情感的方式,这是“又一体”产生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不论是「一枕荷香」的《一剪梅.悟红尘》,还是我的《一剪梅.看淡得失》在格式探索中所使用的格式,均有理由被认为是《一剪梅》新的“又一体”的格式形式。 以上探索、认识和说明,仅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附录三】《一剪梅》词谱 一、《一剪梅》简介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 二、《一剪梅》词谱:共有七种体式: 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俱不押韵,宋词惟周紫芝“无限江山”词与之同。 周词前段第二句,“两岸斜阳”,两字仄声,谱内据之,余悉参所采诸词。 ㈠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 ⊙◎⊙⊙,◎●○△。 ⊙○⊙●●○○,⊙●○○, ◎●○△。
◎●⊙○◎●△。 ◎◎○⊙,◎●○△。 ⊙○⊙●●○○,⊙●○○, ◎●○△。 例词、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疏枝,略点梅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㈡ 正体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 ![]() 例词、吴文英 远目伤心楼上山。愁里长眉,别后蛾鬟。 暮云低压小阑干韵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剪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此词前后段第四句押韵,宋、元人俱如此填,惟汪元量词,前后段起句“十年旧事漫咨嗟”,“玉人劝我酌流霞”,与此平仄全异,恐非定格,不便参校。
㈢ 增韵体①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 ![]() 例词、卢炳 灯火楼台万斛莲,千门喜笑,素月婵娟。 几多急管与繁弦。巷陌喧阗。毕献芳筵韵。
乐与民偕五马贤。绮罗丛里,一簇神仙。 传柑雅宴约明年。尽夕留连韵满帆金船韵 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押韵,宋词无别首可校。
㈣ 增韵体②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两叠韵。 ![]() 例词、张炎 剩蕊惊寒减艳痕。蜂也消魂。蝶也消魂。 醉归无月傍黄昏。知是花村。不是花村。
留得闲枝叶半存。好似桃根。可似桃根。 小楼昨夜雨声浑。春到三分。秋到三分。 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叠韵,有程垓、刘克庄、刘擬、方岳、欧良、虞集诸词可校,但刘克庄词,换头句“阶衔免得管兵农”,与此平仄全异;又,宋无名氏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用量字韵者,系独木桥体,因词俚不录。
㈤ 增韵体③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 ![]() 例词、蒋捷 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船摇。楼上帘招。 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此词每句用韵,与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用叠韵者不同。
㈥ 减字体①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 例词、曹勋 不占前村占瑶阶。芳影横斜积渐开。 水边竹外冷摇春,一带冲寒,香满襟怀。
管领东风要有才。频移歌酒上春台。 直须日日坐花前,金殿仙人,同往同来。 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作七字一句,与诸家异。见《松隐集》,无别首宋词可校。
㈦ 减字体② 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 例词、赵长卿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 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韵
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 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韵 此词前段结句七字。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