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二月初八,侠客岛大宴群雄,端出一锅教人人变色的腊八粥。
恩,这锅腊八粥,的确有点儿不简单。 传说从上古圣王神农氏开始,就已经在年底十二月进行蜡祭仪式,以报答农神护佑。 这一套仪式传承下来,夏代叫“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叫“蜡”,这就是“天子大蜡八” 的起源。 “天子大腊八”中规定了许多繁苛的礼节……重要的是,蜡祭结束后,上至天子,下至农夫,会举行盛大的宴飨之礼!讲白话就是开始吃吃喝喝! 《礼记 郊特牲》上面讲:
这段话的意思是:
周人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不过从没有固定过日期。 到南北朝的时候腊日才固定下来。 而且“腊”这个词,直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秦本纪》中,出现了“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 东汉蔡邕写的《独断》里,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独断》,是蔡邕编写的,一本关于重要节日和服饰礼节的资料记述类的书。 这时候,腊、腊日、腊节,还只是零星地徘徊在诗人的句子里。 且有关祭祀。 西晋泰始七年(271),裴秀服用寒食散,应该喝热酒,但他喝了冷酒,不幸呜呼,死的时候才48岁,裴秀留下的诗不多,其中却有一首【大腊】。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陶渊明58岁了,归去来兮已有17年,过着梅柳夹门、诗酒自得的日子。
两年以后,刘宋立国,东晋分崩,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北地三才子之一的魏收,记录下这乱世里的一个腊节。
南朝进入宋齐梁陈交替的时代。而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北周杨坚把南北朝收归一统。接着,隋亡。 短暂的三十多年后,迎来光芒四射的大唐朝。 唐朝皇帝爱发礼包! 《酉阳杂俎》记载:
面脂擦脸,口脂护唇,而且用碧缕牙筒盛着——一真是个精美的小礼包。都是防寒用的,和现在的润唇膏、护肤乳类似。 没当上官的,自然就收不到。比如孟浩然。 但不当官,也得过腊八啊。
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二十一年(734)间,孟浩然求官未果,漫游吴越,最后对考公务员这事绝望了,索性放怀湖海。 但有人万里归湖海,就有人万里奔官场。 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得授左拾遗,这是他当过的最大的官。这年他写了很多的诗,其中就有腊日拿到了口脂面药小礼包的诗。
唐人的诗里没有提到过粥。 因为,腊八喝粥是从我大宋朝开始的。 《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周密的《武林记事》中也有提到: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记载:
可见那时候的粥已经很有样子了。此时,腊八煮粥早已成为民间食俗,且多与佛寺相关,又称“佛粥”。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说新法不好。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这年腊八,苏轼游孤山访僧惠勤惠思。
苏轼在杭州的日子还是很逍遥的。 不久之后,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黄州。 从繁华一脚跌入寂寥的,不止是他的官职,还有他过节时的心情。 在黄州,苏轼度过了死灰吹不起的寒食节、腊八节还有其它很多节……那一日,他到朋友张怀民处小饮,说不出的失意萧条。
当然,有人视腊八为萧条,也有人视腊八为佳节。 王洋在腊八节那天早上喝了点腊八粥,高兴地写了一首诗:
这碗粥里,满满的是栗桃枣柿的甘香! 而互赠僧粥也早已成了那时候非常自然的人情往来。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金兵尚未南下。 南宋开禧二年(1206)冬,金兵渡江南下,以20万大军围襄阳城。 时襄阳城守军仅万余,武将赵万年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力劝招抚使赵淳死守襄阳。 襄阳城被围九十多天,大战二十多次,以万余守卒,抗金人二十万大军,城得以全,围得以解。
这诗就是作于金人围攻襄阳之时。 但襄阳城的奇迹,却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大宋,终于改元作元。 虽然改元,腊八的习俗却定了下来。 从宋开始,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帝王富贾,下至贫民百姓,都会煮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祈求平安。 元朝,依然循宋例。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
至元五年(1339)的腊八,南宋亡国已60年。钱塘繁华,已飘散无迹。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虞集,已然入仕元廷,成为一代学者和诗人。
60年一轮甲子。 某些星星之火正在燎起。 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下太平府,当涂人陶安偕李习及乡里父老迎谒,即被召见。
陶安后来做了朱元璋的江西参知政事,死在任上。 而元朝,也有一位江西参知政事吴当,拒朱元璋于千里之外。 至正十八年(1358),吴当的江西参政任命刚刚下来,陈友谅起义军便打下江西诸郡,吴当戴黄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陈友谅将其随卧床一并强载船上,送往江州拘留一年,两年后,朱元璋到江州,他早已耳闻吴当之名,召见吴当。吴当只是长揖,不肯下拜。
吴当写下的是哪一年的腊日已不可知了。 他于1362年病逝,大概,应当是元末这最后几年的事。 元亡,汉人终于从元人手里夺回了中原。 明朝!侠客岛的腊八粥就是在明朝熬的…… 根据推算,那一年是1564年,史上称为嘉靖年间…… 明嘉靖五年(1526),湖北有盗贼起事,黄衷带兵征剿。
当然,侠客岛的粥只存在二次元空间,黄衷闻到的那锅香粥可是真真的。也不知道他喝到了没有。按说,互赠佛粥是腊八的民之常情,自宋至明不衰。 《永乐大典》载:
腊八喝粥、供佛、访僧的记录也时常见于明人诗中。
同是僧寺,水草庵对于顾梦游的意义更不同些。水草庵在南京光华门、通济门外秦淮河畔,建于明万历年间。顾梦游是崇祯十五年(1642)岁贡生,善行草书。与黄道周、龚鼎孳、周亮工、冒襄、张风等相往来。入清不仕。
龚鼎孳、冒襄这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可想而知,和他们一起交游的顾梦游是何等人物。 而腊八粥并未随明亡而亡。 熬了一朝又一朝,谁也没能熬过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极是盛行。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称: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清康熙年间的进士许嗣隆写了一首词来夸这腊八粥的美味:
清朝的腊八粥有咸也有甜。王季珠喝到的就是咸腊八粥。
这粥呢,也可以喝得很文雅。 全祖望就试过和几个文人雅士一边喝粥一边咏诗联句,写下了一首长长长长长的长诗。
到这时,腊八节和古早的祭祀似乎已经关系不大了…… 清人的诗里,有人在这天成亲。
有人在赶着回家。
有人安安静静地值夜班。
有人兴兴头头地给妻子画梅花。
无论如何,寒冬腊月里,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整整齐齐地喝粥,终究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晚清官员、诗人陈曾寿对腊八节那一天煮粥,相当有感触,连写两首诗:
陈曾寿跨晚清和民国两代。他于1949年去世。 那离开始熬腊八粥的年代已经快有一千多年了。 离侠客岛熬的那锅粥也有好几百年了。 为什么侠客岛腊八粥是1564年熬的?哈哈哈哈哈可以留言问我啊…… 放一个小小的苹果专用打赏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