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广东省中医院 郭建文 潘峰 2019年元月10号早上刚上班,就听到一代宗师、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仙逝的消息,不禁惊愕。如果可以,多么希望邓老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曾四次在危难时刻勇敢上书中央,挽救了中医。事实证明,他的高瞻远瞩,具有战略全局的判断: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科学体系和文化资源,不能妄自菲薄,要“铁肩担道义”,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临床疗效征服哪些有偏见的人士。从这个角度讲,邓铁涛教授值得我们全中国人民尊敬。 我第一次见到邓老,是2005年广东省中医院举行的全国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班,我去拜见朱良春国医大师,邓老也在房间和朱老聊天,朱老把我介绍给邓老认识,邓老说中医就靠你们年轻人了。正式拜邓老为师,是2008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参加颜德馨国医大师、裴钢院士发起的“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训班”。2009-6-27(星期六),邓老给我们10名同学讲授《中医学术理论与治学》。那次的印象非常深刻,邓老当时已经93岁高龄,精神和气色非常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的会议室,邓老为了这次课,亲自书写了讲稿。邓老为了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令大师班的领队、时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院长、颜新教务长感动不已。 (2009年6月27日,邓铁涛教授给同济大学中医大师培养计划学员授课。前排左一为颜新,右一为赵旭东。) 后来经常都去探望邓老,见证了邓老和朱良春、颜德馨等一批老友的深厚友谊。2014年中秋节,我陪朱建华教授去邓老家,邓老问:朱老还出诊吗?朱建华教授说,病人很多,朱老看着病人病情那么重,不忍心停诊。邓老说:”你回去向朱老传达我的六个字:长则短,短则长。不要和年轻人抢阵地,让年轻人成长。朱老应该回到指挥所,不应该在前线冲锋。”他还当场让我拨通朱老的电话问候他,告诉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体现了朱老对自己的老朋友无限的关心,我们大受感动。 (摄影:陈安琳,2014年中秋。右一为朱建华,左一为郭建文) 朱老对于颜老,邓老也是关心有加。得知颜老在90岁高龄又和裴刚院士发起中医大师人才培养计划,毅然答应成为导师组成员,并通过不同场合和方式,邀请朱良春、路志正、张琪、周仲瑛等国医大师,让他们也支持颜老的工作。并在开班仪式上题写一副“培养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鼓励大师班的学员把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好。去年颜老去世的时候,邓老得知消息,悲痛不已,题写“一代宗师仙逝、颜氏流派永存,学弟邓铁涛鞠躬。” 我想如颜老给邓老写挽联,一定也是“一代宗师仙逝、铁涛精神永存”。 这就是老一辈医学家的深厚友谊! (从左到右,朱良春、邓铁涛、颜德馨,摄于2000年) 邓老的学术思想是五脏相关论。认为所有的疑难危重病初始从某一脏开始,到了危重阶段,则损及五脏。如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畴。脾主四肢、主肌肉,所以开始以脾虚为主,后期则损及五脏。如出现眼球斜视、视物成双、眼睑闭合不全,为损及肝;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软下陷、二便困难,为损及肾;出现心悸、失眠、神情呆滞,为损及心;出现呼吸微弱、少气不足息,为损及肺。但核心病机为脾气不足、大气下陷。无论是否兼见痰瘀、湿热等证候,总的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五爪龙。如果出现湿热、瘀血、阴虚就随证加药。总之,补中益气汤的核心方不变。我们系统总结了邓铁涛等国医大师的学术经验,发表了一篇《辨治疑难重症应重视核心病机和辨病论治》,算是对邓老学术思想一点总结。在后来的临床中多次使用该方,效果十分显著。 邓老虽然个子不高,却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让人敬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关心晚辈,对同行谦虚,自己虽然高处巅峰,总称自己为“学弟”。这种精神在“文人相轻”的氛围中是一股清流,以至于影响了整个中医学术界,让中医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走出了困境,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代。 邓老的长寿,与陈安琳老师的悉心照顾密不可分。陈老师即是工作上的秘书,又是精心照顾邓老的生活起居。有次去邓老家,陈老师告诉我们不能让老人家吃生的苹果,要蒸一下,用一个专门切苹果的器具,一下子切成八块,还送给了朱老一个。把邓老的起床、三餐、休息、看书、待客、锻炼等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让邓老不受打扰,充分养神。她是学会计出身,把邓老的资料分门别类,登记的条目清理,易于检索。她把这些经验无偿的分享给了我们。 随着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任继学等老一辈的国医大师渐渐远去,中医学史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这些中青年的中医虽然羽翼未丰,也应接过衣钵,负重前行。还好有我们新的时代,有老一辈传给我们的精神。有老师,日子就有依靠。老师不在,我们更应学会独立行走。中医学人更加团结,更加勤奋、更加专一,把中医这一优秀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应该扛起的历史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