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自网络,文章原创 历史上朝代的变更,是时代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的朝代灭亡是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有的朝代灭亡是因为统治者昏庸,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今日,小编就来说说明朝。在朱元璋时期,养兵百万,并没有动用民间百姓的分毫粮。但是到了崇祯年间,不仅没有钱发军饷,甚至还导致了哗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时期,是明朝刚刚建立的时期。那个时候,明朝地域辽阔,但同时也面临着周围势力的侵扰。所以,朱元璋养了很多的军队,主要驻扎在北方地区。想要供养如此大的军队,对于当时的农耕时代的国家朝廷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于是,朱元璋想这么下去不行,得想一个别的办法。就这样,卫所制便出现了。 这个卫所制政策,是元朝时期的官员张昶首先提出来的。后来,朱元璋加以使用,实行的是军民进行分籍的制度。有一部分人便编制成军户,成为军护之后,这个家族的世代子代都得参军当兵。这些军护被朝廷分配到各个地区的卫所,并且进行屯田的工作。主要就是作战之时积极作战,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就干干农活,种种地。 在明朝的初期,这个制度确实很不错。粮食收获后,军户自己留12石,其余的上交,作为军饷,以供作战之时使用。因此,朱元璋时期,卫所兵可以自给自足,甚是不错。然而到了崇祯年间,也就是明朝末年,却发生了无钱发军饷的地步。从而也出现了士兵哗变。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监管不力,导致政策越来越荒废之外。还有三个原因就是大量的军队屯田被上级官员还有豪绅以及有势力的太监占有;还有很多的土地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占领;到了明朝末年战事频繁发生,军户常年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去耕种。 当时的屯田制度中,军官是卫所的主体,他们慢慢的占有了军户该有的屯田。不仅如此,地方的豪绅们还有有权有势的太监也占据了一部分的田地。最后,导致军户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如此一来,共有财产变少,卫所能够发放的军饷自然也就随之减少了。 卫所所在的地区为边境,尤其是驻扎在北方边境的军队。那个时候,明军与少数民族军队作战,其战斗力明显有所下降。这些地方不断的被少数民族侵扰,耕种土地也在不断减少。 而且到了明朝的末期,战事发生次数越来越多,不管是与农民军作战,还是对清作战都导致了军户已然无暇顾及屯田耕种的事情了。作战频繁,导致农业生产落后,产量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没了收入,军饷也就没有了。曾经,让朱元璋引以自豪的卫所制,到了崇祯年间也就随之名存实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