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愤!历经千年的颜真卿真迹就这么被台北故宫偷偷送到日本了

 dongchang 2019-01-14

这几天文化圈出了个新闻,台北故宫要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借给日本展出了。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即将亮相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次展览将推出一大批稀世珍品、甚至相传已经绝迹的中国古代书画真迹,引发业界人士惊呼。


日本这般雀跃宣传奔走相告,为何却不见岛内媒体进行报道?


原来这幅“国宝级别”的真迹是被台北故宫偷偷借出去的。



颜真卿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这篇看似有众多涂改的《祭侄文稿》,为何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事实上,这篇《祭侄文稿》是颜真卿面对着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挥泪写下的。

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河北24郡纷纷瓦解,仅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但最终,颜氏一门30余口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收复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为什么说这篇《祭侄文稿》是稀世珍品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就的,是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笔墨随书家情绪起伏。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位列第一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现在已经失传。前三名中,目前还留存在世的真迹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现在和苏东坡《寒食帖》一起,藏于台北故宫。


《祭侄文稿》无比珍贵 连跋都珍贵


这份手稿上盖着收藏家各种密密麻麻的印,当然少不了乾隆皇帝的印。前隔水有“颜鲁公书祭侄帖”题识,乾隆书引首“祭侄稿记”。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又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纸寿千年 绢本折半  恐怕今后再难见到原本了


《祭侄文稿》的真迹到今年已经1261年了。


躲开了风化、潮湿、尘埃、虫卵的侵害,这脆弱的纸纤维保存至今上千年已属运气。看一次伤一次,展一次少一次。此番劳师动众的折腾真迹赴日展出,这稀世珍品的寿命恐怕真是要尽了。


为什么如此谄媚的要把真迹送到日本展出?


书画文物复制技术已经非常完善,展出副本完全可以。以保护文物为原则,将复制品送到日本展出皆大欢喜,或者干脆让日本人来台北故宫亲自观赏真迹。现在冒着文物毁损的危险,把自己看家底的宝贝豁出“性命”颠颠的送去给日本人欣赏,台北故宫的负责人,安的这是什么心?


事情曝光之后,台湾岛内开始上演罗生门,互相推卸责任。现院长说是前院长签的协议,你们去找他。前院长又说不是他干的。


《祭侄文稿》中从颜真卿的行笔可感受到他身处巨大的悲痛,几乎是写到墨干了再蘸墨,所以墨色上有浓有枯,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临摹这篇行书,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临出如此气象,全文234字,涂抹30字有余,写到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已字不成形。


如此深刻的痛楚,不设身处地无法感受。


感情穿越千年却从未改变过,若你也曾体会过类似的痛楚,你也一定能穿越千年,读懂颜真卿。


可如今这天下第二的千年珍品,竟被被岛内政客当成了谄媚的筹码。


真是可悲可叹


呜呼哀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