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明沽的得名与变迁

 宇闻休闲书苑 2019-01-15

月明沽的得名与变迁
​刘玉文

山东无棣县东北部,有一处名称有诗情画意古迹——“月明沽”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沧州无棣县,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

《山东通志》(乾隆版)载:“月明沽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   

《无棣县志·古迹》(民国十四年版):“<山东通志>:在海丰县东北。’<寰宇记>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今名月河口。

月明沽,西接马谷山东滨海,原就是大海的一部分。始见于北宋《太平寰宇记》,其形成的初始年代没见具体记载,但可根据无棣县东北的另一“盐泽”——“豆子”加以推测,关于“豆子的位置,《无棣县志·古迹》(民国十四年版)载:“豆子䴚,在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载:“豆子䴚 ,在海丰县(即今无棣县)东北,故盐泽也。”

“月明沽”、“豆子”都在无棣县东北,且是大盐泽,无棣县境面积有限,故二者或是姊妹盐泽,或是同一盐泽在不同时代变迁后的异名。

豆子一名始见于《隋书》,《隋书·王世充传》载:“厌次格谦,众十余万,屯豆子䴚 。”《资治通鉴》说南北朝时期的高齐(550-577)之前就已经存在。《资治通鉴·隋纪·大业七年》载:“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有刘霸道者,家居其旁,累世仕宦,资产富厚,霸道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及群盗起,远近多往依之,有众十万,号称‘阿舅军’。”在高齐时代豆子䴚,就已经是群盗出没之地,且能容得下“众十余万”的燕王格谦和“有众十万”刘霸道的阿舅军,此外还有齐王孙雅宣的部众,说明豆子䴚不但水域面积很大,而且周边人文环境已经能满足人们起码的生存条件,并具备适于数十万人“隐匿”的沼泽湿地等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这种生存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不会高齐短短几十年间形成的,起码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育时间。根据海岸线变迁及相关资料推测,豆子䴚的形成于东汉时期,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年)秋八月东征管承,途径无棣境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碣石山以东还是一片贝沙堤岛、沙渚星罗棋布的大海。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处于我国“第二寒冷期”(小冰期),气候逐渐变冷,海平面也逐步下降,东汉年间碣石山东面的那一片大海,变成与大海连通的“咸水湖泊”,加之黄河尾闾摆向他方,湖泊的盐分量含升高,盐边有宽阔的盐碱滩,所以魏晋时期成为“煮海为盐”场所。成为有国家派出盐官管理的盐业重地。

《盐山县志》载:“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改称盐山。”《魏书·地形二》记载,无棣“有盐山神祠”。关于盐山神祠的记载,这在史书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时无棣盐业之盛可见一斑。

姜太公封齐“通工商职业,便鱼盐之利”民赖以富,遂为泱泱大国。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官山海之业,称霸华夏。无棣乃齐之鄙,太公、桓公格外重视,是齐国的鱼盐重地。太公遗风代代相传,以鱼盐为业成为传统,尊管仲为“盐神”,拜夙沙氏为“盐宗”。

碣石山上的“盐山神祠”,供奉的是夙沙氏还是管仲已不可考,供奉的肯定是祐护盐民的某位神祗

    月明沽的得名或与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碣石山上有盐神庙,古代有朔望(大体在阴历月的初一、十五)祭祀的传统习惯,当地方大员、盐官及陪祭文人等一行人员在望日登山祭祀盐神之余,面对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的浩渺盐泽,在欣赏“碣石月夜”的同时,必然会联想到当年曹操登临碣石的恢弘诗篇《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初其里”,于是把碣石山下的这片盐泽命名为“月明沽”。

   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中仅有月明沽的记载,而不见豆子䴚的记载。豆子䴚,到唐初还有史书记载,贞观十七年太宗第五子齐王李祐谋反,兵部尚书李绩奉诏讨伐,有人“劝(李)祐虏城中子女走入豆子䴚为盗”(《旧唐书·太宗诸子传》),此后再未见于记载。或是因为唐末五代战乱无暇顾及黄河,军阀甚至“决堤御敌”,造成黄河频繁改道从西南到东北淤积豆子䴚,使豆子䴚的面积逐渐缩小,唐末五代其东北隅的水域就成为“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的月明沽。

唐代诗人刘长卿(约726 - 786)《晚泊无棣沟》中还有“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诗句,说明到唐代前期碣石山东部盐泽“月明沽”在满朝水域还相当广阔的,且舟楫辐辏商贾饶益,相当繁华。

月明沽及其周围,是历代产盐重地,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聚宝盆、摇钱树。唐代宗大历末年盐利收入达六百万贯,"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魏晋时,碣石山上建“盐山神祠”,碣石山改称“盐山”;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唐武德四年以盐山县置“东盐州”;五代后在棣州东置榷盐务、赡国军;后周显德五年在无棣县置保顺军,设军目的保护盐业资源也是其重要任务;宋代在无棣县东设永利盐场;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在县西北设海丰盐使司。金元时期在无棣县境西北,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场;明洪武六年农历六月(1373年)复置县,为“海丰县”,以县境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取县名。这些以碣石山及月明沽为中心的与“盐”有关的地名、设置足见无棣历代盐业生产之盛况。

月明沽及周边很多古代产盐重地被载入史册。例如:

魏晋时代有著名的漂榆邑(角飞城)。据郦道元《水经注·淇水》载:“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借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据考漂榆邑(角飞城)在今黄骅海丰镇,这正是“海丰县”得名的地标。

北魏魏收《魏书·食货》:“自迁邺后,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盐。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灶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灶一百八十,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又于邯郸置灶四,计终岁合收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军国所资,得以周赡矣。”沧州一州置灶数量占北魏总灶的56%。当时无棣县所在的盐山当是产盐地的重中之重。

唐代有蛤垛盐池,《新唐书·李正己传》:“棣州有蛤垛盐池,岁产盐数十万斛。李长卿以州入朱滔,独蛤垛为纳所据以专利。”

宋代除在无棣东部设永利盐场(当时的“盐场”是国家政权机构,不是企业)外,宋初县西北还有“咸土”产盐。《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盐山县“咸土,在县东七十里,东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为盐。”至今,无棣境内的各个盐场均在月明沽的边缘部位。

月明沽、豆子䴚,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这与黄河改道有关。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常在天津、黄骅、无棣之间荡来荡去。唐末五代时期黄河改道频繁,唐末宋初棣州、沧州、厌次、阳信、无棣等县的治所为躲避水患而数次迁徙,就是证明。

据记载,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河口段“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海县(今山东滨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而东注于海。”《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记载:“渤海县(原滨县),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後,河水移道,今枯。”这次河决对位于惠民、阳信、无棣之间的豆子䴚具有毁灭性冲冲积、淤淀。

北宋初年,黄河入海口又北移,据《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载:“无棣,黄河,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东北流经马谷小山东南注于海。”入海口约在今东风港一带。

景佑元年(1034)七月,河决澶州横陇,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滨之北入海。”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棣(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

豆子䴚就是在这几次黄河改道中被淤积逐渐成为浅沼湿地、浅平涝洼地。《无棣县水利志》记载,无棣东南部的青坡沟流域旧有“青坡七十二洼”之说(今青坡沟治理时主要有青坡洼、月明洼、丁家洼、马池等十七洼)以及阳信县境内的雾蓿洼、官庄洼、周商洼、金解洼等,就是在豆子䴚的腹地上发育而成的。

月明沽的消失,与北宋嘉祐年间前后后的几次黄河大改道有关。 

据记载,宋五年(1060)黄河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夺占马颊、徒骇二河,形成“黄河东流”,经碣石山之南又向东北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或东派由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宋人多主张导东流、闭北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但马颊、徒骇等河道仍从碣石山东部入海。这40年的淤积,使月明沽水面变浅,到元代已有一部分成为湿地、“陷河”,元代于钦所撰《齐乘》卷二,记载:“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 今日无棣境内有大洼50多处,沼泽湿地、浅平涝洼地、海滨浅平洼地、海滨浅平低地占全县陆地面积的57%(据新县志资料),这就是当年月明沽厚重的文化积淀,县境内至今有许多洼地,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月明洼”,月明洼东北还有个地名叫“月角塘”,从“月明洼”名字中或许能寻到月明沽的影子。月明沽的另一部分随着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逐渐发育成今日马颊河与德惠新河共同的入海口——月河口。

月明沽,大致形成于东汉年间,在其后数百年间,为了控制黄河水势,减轻灾害,德、沧、棣三州人民经世代努力,为保护农田家园筑成绵长提防,时称“金堤”,约束黄河主流从月明沽一带入海, 这也为月明沽回到大陆怀抱起了促进作用。

当今无棣海岸线102公里,潮间带附近有贝沙岛40余处,广袤无垠的滩涂潮间带附近,还有几条世界罕见的绵延数十公里的古贝壳堤,宛如一颗灿烂的镶嵌着无数明珠的项链,闪现着耀眼的光芒佩带在大海胸前。也让人们有缘欣赏渤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

新时代县境内的低地洼地、沼泽湿地,都成人杰地灵的宝地。有的成为高楼林立的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有的改造成良田林场,就连水洲纵横的湿地也被开发成旅游胜,黄蓿如毯、芦荡深幽、百鸟翔集、碧波如镜、相映成趣,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黄河是塑造今日无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力军,但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无棣这方热土是黄河文化的厚重积淀,在开发利用的的同时,珍视保护无棣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今人的历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