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最应该培养孩子的三项核心素质

 甄海白 2019-01-15


我特别强调家庭要培养孩子好的性格

 

我曾经在书里说过,“只有性格好的孩子才能成功”,所谓性格好,指的是拥有健全的人格、平衡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各种挫折的时候抗挫折的能力,这些素养,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品格力”,或者“平衡力”。

 

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身处什么文化背景,身处什么区域,这些素养都很重要。拥有这种素养的孩子,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他在自己原有的家庭、社会提供的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就能够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顺利,有一个更开阔的人生视野,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很值得。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还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一个身体强健的人,在某一些运动中能表现出个人的才能、长处的人,总是会比其他人多几分自信。能够通过流汗、剧烈的竞争和对抗获得成功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

 

另外,通过运动,人能分泌出一种生命肽,这种生命肽本身就是很愉悦的,就是一种最良好的精神的回馈,我相信这种精神的回馈也会增强自我对身体与自身能力的感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身体比较弱,跑一百米都会感觉很累,通过锻炼,有一天,他能够把一万米都跑下来,这种快乐的激情体验肯定是很美妙的。每一个有运动习惯的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类似的自我体验。

 

除了提倡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我还特别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缺少劳动意识,甚至会导致人格破产。

 

具体来讲,一个孩子不喜欢劳动,没有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得到回报,得到社会的承认,他长大后就会有大麻烦。

 

也就是说,劳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责任感,产生对劳动价值的最大的肯定,产生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理解力,以及承受困难的心理能力,这是一个践履的问题。没有这个践履,跟他谈劳动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都是抽象的。很多事情,你没有去做,只处于想象当中时,就很难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孩子可以得到正常的回报。获得一种价值反馈,会使得他产生对自我生存能力的自信心。有了这样的自信心,所谓的“人格破产”是不容易的。他能够感觉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下来,活下来,他就不至于去逃避、啃老,甚至乞讨……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事例里面看到,这个社会的病态实际上表现在每一个人对自身劳动的态度上,“自身劳动”也包括吃饭、洗澡、打扫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些“小事”。一个人在自身劳动的态度上是病态的,他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就很难建立起来。

 

从家庭来看,我们的误区就在这里,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都放在学业上,对他所有的鼓励、评价,都只以学业为标准,这样的社会很容易崩溃。一个社会最可怕的还不是考试至上,而是考试至上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今天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孩子从小就经常陷入人生的绝望与失败感当中,与我们很少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能力,以及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很多的美好体验有很大关系。

 

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孩子13岁之前的教育,是最成问题的。13岁之前,孩子玩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太少,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时间太少,从童年开始,孩子的生活就非常逼仄,目标单一,孩子既不能观察大地,更少仰望星空。

 

一个人童年过得不快乐,童年就对自己的人生失去期待,就觉得苦海无涯,这个人怎么可能长得好呢?这个人怎么会有趣味?怎么会有幽默感呢?怎么会有对未知的想象力和期待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