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张君秋京剧唱腔的创新(上)

 老茶树ieh6s3ds 2019-01-15

《芦荡火种》张君秋饰阿庆嫂剧照


    创新,是京剧艺术的灵魂,京剧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京剧创新,首要的是唱腔的创新;而唱腔的创新,必须要心研究和认真借鉴前辈艺术大师创腔的实践和经验。为此,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张君秋先生及其创立的张派唱腔。因为,张君秋先生是公认的京剧声腔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最富创新成就的艺术大师,他所创立的张派唱腔,师造化,夺天工,开先河,创新风,清新脱俗,华美无比,折服了梨园界,造就了“十旦九张”、“无旦不张”的旷世奇观,把京剧的唱腔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巅峰。“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曾高度评价张君秋先生的唱腔艺术,说他让观众听到醉人的新腔,对京剧唱腔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张君秋先生在唱腔艺术上的创新探索及其实践经验,是京剧唱腔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于新时期京剧唱腔的创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特点 

    京剧唱腔是板腔体,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规范。京剧唱腔的设计,若游离于这些定式,可能就不姓“京”了;而受制于这些定式,就明显缺乏新意了,这也是传统京剧唱腔的普遍缺陷:程式化、类型化,说白了就是雷同化。而张君秋先生则师古不泥古,移步不换形,紧紧围绕情感意境,并结合时代特点及观众偏好,不拘一格,大胆开拓,创制的唱腔既契合戏剧情景和人物情感,又适应时代要求和观众爱好,既多姿多彩、清新华美,又顺乎自然、不离传统的基本规范,真可谓味浓而不落俗,新颖而不怪诞,通过守格到变格实现了唱腔旋律的成功创新。


    1、创设新的板腔 

    张君秋先生一向认为,任何一种板腔形式,只要合乎人物感情,连接起来自然顺畅,不管古今中外,都可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一板两眼三拍子结构就是典型的范例。在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中,“找见了救星,看到了红旗”这一大段反二黄唱腔,是吴清华逃出水牢找到红军后诉说苦难时唱的。这段唱腔的中间一段从“死不甘心做奴隶”到“找见了救星,看到了红旗”,共有六句,前面四句描写吴清华愤恨和盼望的心情。后两句反映吴清华见到红旗、看到救星时高兴激动的心情,前后情绪截然不同,唱腔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前四句用了近似于垛板的反二黄快原板,在第四句的最后两个字“时机”的“机”字上用一个长拖腔,下接过门。引出后两句。到“春风引我到这里”时,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板二眼的三拍子形式,准确地刻划出人物在见到红旗时异常激动的情绪。三拍子的节拍形式在外国歌曲中用的很多,我国歌曲中也有,但吸收到京剧唱腔中则极为罕见。西皮滚板的采用,也是张君秋先生的一个创举。在田汉先生改编的《西厢记》的“寺警”一场中,有“第一来,乡亲免受惊”到“我一家老小就活不成呐”的唱段。为了把这段破格较大的唱词顺畅地谱成京剧曲调,并准确地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张先生再一次显示出卓越的创造才能。他成功地谱制了西皮滚板转新型流水的新板腔。滚板是把散板滚唱、垛唱的一种板腔形式,唱段中从“第一来”到“第四来”就是用滚板演唱的。不仅表现出问题的严重和时间的紧迫,同时用痛楚而坚毅的口吻,出色地表现出莺莺心地的善良和美好。下面的流水也与一般的流水不同,是把流水与散板融合起来的新型流水。


    2、突破原有板腔 

    张君秋先生在运用传统板腔的时候,坚持顺乎自然,不拘陈规,灵活变通,频出新意,这种情况几乎是随处可见。《望江亭》中的南梆子,是极其有名的张派唱段。张先生利用南梆子快慢两种节奏之别巧妙地进行衔接结合,创制了十四句之长的大段南梆子唱腔,这在传统京剧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一句,开头是南梆子的格式,“当”字后面用了一小节过门,接“允婚事”三个字的腔时就作了很大的变化,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两小节的旋律发展为四小节。“穿红举案”四个字的唱腔,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三小节格式发展为现在的十四小节,使用紧拉慢唱的节奏,衬托着迂回婉转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谭记儿犹豫不决的心情,使内在的倾慕喜悦和外在的端庄稳重和谐地统一起来。同样是南梆子,《诗文会》中的“听兄言不由我花容惊变”一段,张先生也作了较大的革新,使速度加快,节奏变化增多,音区高低对比及跳跃加强。如其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有明训”的唱腔,用字多腔少的垛板形式,恰当地表现了少女车静芳知道有出嫁之事激动难捺的喜悦之情。而当唱到“但不知那牛生是何等之人”时,唱腔旋律拉开了,而且在旋律中多次运用休止的间隙和“ 4”音的特色,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少女在喜悦同时还怀有疑虑之感的情形。四平调是传统板式,中庸速度。张先生创作《诗文会》时用它设计“喜盈盈进画堂”一段,特意在尺寸上作了一番斟酌,放慢节奏使之成为强、弱、次强、弱的一板三眼结构,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恍如另一种新的板式。二黄原板也是常用的传统板式,一般是中等速度,节奏平稳。在《状元媒》的“自那日”一段,张先生又别出心裁地把尺寸定格在原板与慢板之间,使人物内心的沉思、低回、婉转等多层面活动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特别是其中创制了排比垛句的华彩唱腔(“但愿得八主贤王从中周旋”几句)十分契合人物的感情状态。 


    3、创新板式组合 

    张先生勇于打破传统的板式格律,按照人物的思维变化轨迹,合理灵活地选择并组接板式,精心布局整体唱腔结构。过去的传统唱法大多是由上板到不上板,大段成套板式多由导板(回龙)到大段原板、慢板,最后以散板、摇板封后。而张先生的许多唱段却是由散、摇板开始,逐渐上板。一般说来,人的思维过程本来应该是由杂乱无章逐渐趋于条理化的,用摇、散板自由节拍表示思维中正在寻找答案,一旦上板,说明剧中人寻得一定的思路了。这比传统的演唱模式更加接近思维的真实。如《望江亭》中的“蒙师傅发恻隐将我怜念”一段,先是摇板,然后上原板,表示自己心灰意冷的情绪。《诗文会》中的“听兄言不由我花容惊变”一段,先是摇板,然后上南梆子,反映人物思维的变化过程。《西厢记》中的“寺警”,开始用散板,接着是滚板,然后转流水,越唱越快,表示心急如焚。另外,张先生还创造了许多奇特的转接方式。如《状元媒》中“到此时”,导板唱完后“长锤”末锣一收即接二六开唱,实非常人所想;“天波府忠良将宫中久仰”一句,用西皮导板而不是南梆子导板唱前半句,至“宫中”二字用了两个“ 5”的长音,一板就过渡到南梆子,堪称绝无仅有。张先生在唱腔的总体布局方面也表现出过人的才思。《状元媒》“自那日”这段唱有十八句之多,前十句基本沿用二黄原板,后三句开始压缩句式以显紧凑;第十四句再上一层转入垛板,三句末尾甩出一个华丽的长腔,既有浓郁的韵味,又有磅礴的气势。后两句再转入沉稳的原板,最后一个字散收,仅一个“2”的长音,给人以无限遐想,唱腔内部结构极为精密。 


    4、突出对比手法 

    张先生特别注意并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对比手法,强化唱腔的表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张派特色。这种种对比,如高低对比,字距疏密对比,以及节奏、速度、音量的对比,使旋律起伏,变化多端,但又不失自然流畅,且声音色彩也相当丰富绚丽。这些对比,在张派的唱腔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如《望江亭》中谭记儿和白道姑叙话时唱的二黄摇板,到第四句“为的是遗愁闷排解忧烦”,前六字一字一板;后四字上板,很自然地转入快三眼,每个字都有腔,这样,就用字距的疏密构成一种节奏对比。“排解忧烦”先用高腔,后用低腔,形成高低对比。“忧烦”拖腔中先撤慢后催快,又形成速度对比。音色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许多的变化。一句唱腔中作出如此精细的处理,可见张先生艺术手段之丰富和精湛。又如《状元媒》的那段二黄原板“自那日”,其中的几句排比句唱腔是“但愿得令公令婆别无异见……保叔皇锦绣江山”。从第一个“但愿得”就不要拖腔,在节奏平铺直叙中逐渐加以紧缩。随着节奏的紧缩,从“保叔皇”的旋律开始,暂时转到属调上去,音区也逐步提高,达到高峰时又把节奏拉开。这样便把扩展了的节奏、提高了的音区和变换了的调式同时出现在一个旋律优美、激荡起伏的长拖腔中,形成异峰凸起的效果。这段唱腔不仅有全局的安排和细致的处理,而且充分利用了京剧中“欲慢先快、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欲拖先垛”等对比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深情柔婉、含蓄蕴藉的内在情绪。


    5、加快行腔节奏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张先生把唱腔的节奏也加快了。他认为,现在人人都很忙,唱得四平八稳的,人家都听腻了,慢节奏板式是不受欢迎的。为此,像西皮慢板这种很慢的节奏,他除了在《年年有余》中用过几句,别的地方就很少用到。他还把唱慢板的尺寸缩短和原板差不多。如《春秋配》的二黄慢板和《甘露寺》中的西皮慢板,比传统的节奏都要快。有的唱段为了表示人物的急迫心情,在过门上压缩。如《望江亭》中的原板,内容是质问白士中书信的因由,就用的是半个过门。《怜香伴》中为表示崔笺云写信时越写越快,也是用半个过门。有的怕过门重复,就进行简化处理。比如《二进宫》中的二黄慢板,用的小锣冒儿头起的大过门,于是就把前面《大保国》中的二黄慢板就改用碰板了。《诗文会》中很多都是半个子过门,这样使唱段更为紧凑,观众更爱欣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先生在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对唱腔节奏加快的要求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并不满足于删繁就简的唱腔欣赏,相反,他们不仅要求唱腔节奏紧凑加快,而且要求唱腔创作更细腻,更丰富,更加抒情,更有美感。


    6、吸融其它唱腔 

    在张派唱腔的创制过程中,张先生表现出十分难得的才能,那就是无论是京剧旦角的各种流派或其它行当,或其它剧种甚至歌曲、歌剧的音调和唱腔,他都能天才地毫无痕迹地化为己用,融入他的唱腔中,使他的唱腔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梅派唱腔的华丽、典雅、抒展、大方,在他的唱腔中可多处感受到或体味到。程派唱腔婉转迂回、细腻深沉的特长,在他的唱腔中也有吸收和体现,特别是张先生非常得意的《楚宫恨》二黄慢板“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一段,是吸收程派特点的最为鲜明的例子,其中的“最可叹吴将军全家大小”、“奔天涯走地角”等唱句,那活突突就是程腔的张唱。尚派和荀派的唱腔元素及其风格也有所吸收。如张派唱腔中的快板,就具有尚派那种流利顺畅、明快清新、节奏灵活的特点。张派的四平调和二黄原板中,也有荀派的影响,如《西厢记》“哭宴”一场中“酌美酒不由我离情百倍”就是一例。除了“四大名旦”,张先生还吸收了其它方面的音乐元素。如《赵氏孤儿》里的“天各一方”,是从《钓金龟》中老旦的“不睬不闻”的拖腔中捋下来的;《珍妃》中的“风流倜傥”是从《战太平》中老生唱的“齐眉盖顶”中借过来的;《望江亭》中最后一场二六是小生娃娃调演化而来的;《状元媒》中二黄原板最后一句“国泰民安”是评剧收尾的唱腔;《诗文会》中的四平调,“胜似那隔墙频奏凤求凰”。以及《西厢记》中“也有个云雨梦高唐”是取自昆曲的唱腔;《秦香莲》中的琵琶词,融合了昆曲和民间小调;《诗文会》中的南梆子个别旋律源于歌剧《刘三姐》;《西厢记》中反二黄原板“把马儿赶上”,是从老生《碰碑》反二黄原板“我那大郎儿”行腔中套来,“泪千行”最后的拖腔是小生西皮戏《探母》杨宗保唱的“各有封赏”的拖腔。实在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