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看病的9条常识,90%的糖尿病患者还不知道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19-01-15

日常门诊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不会看病,一问三不知:不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药物名称,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并发症。

这样的复诊既不能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又浪费了时间,而且还会导致医生开出不必要的检查。

糖尿病患者怎样才能把握住复诊时和医生交流的机会呢?本文教您9招。

1.按时复查

不按时复查,是所有糖友的通病。为什么要定期复查呢,因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血脂、血压等控制不好,并发症就会很快发生,而且血糖、血脂、血压等随时在变化。

所以需要每月复查,进行肝肾功能,血脂、血黏度、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等常规检查,每3个月或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除了常规检查外,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黏度、眼底、神经系统、动脉彩超、胸片、必要时做肺部CT检查等。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按照医生的医嘱复查,医生根据您的检查结果及时了解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带上既往就诊的资料

很多糖友有经常找同一医生复查的习惯,认为这样医生会熟悉自己的病情,看得更好些,所以常常不带既往的病历资料。

事实是:医生每天要看几十号人,不可能将每个人的既往病情都记住。所以应携带既往住院的出院小结、门诊病历或外院就诊资料等。因为这些资料可以如实的反映您过去治疗、血糖的控制情况及上次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案。

这样既有助于医生对您病情的全面评估,为你制定一个更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同时又省去了此次复查中不必要的检查,节约了就诊成本。

3.用笔记下自己要问的问题

常有病友在家时想到有很多问题要咨询,但是到医院后就全忘了,最后想咨询的问题全都没问,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各位糖友看门诊前一定要用笔记下自己想要问的问题,看门诊时请医生及时给予解答。

另外,有一些糖友总喜欢索要医生的电话,常常被医生委婉拒绝,这是因为医生在开会、学习工作等时间不方便接电话,你可以请求添加医生的微信,在日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及时咨询。

4.分享饮食情况

饮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之一,糖友必须做到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是必须的,所以糖友每次复查时,必须将近期饮食情况与医生或营养师分享交流,以便得到医生的及时指导,必要时调整饮食方案。

5.告知运动情况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之一,只有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保持理想体重,消耗过多的能量,维持正常的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糖尿病运动治疗讲究个体化,不能自己随意学习其他人的运动方法,所以每次门诊复查就诊时,一定要将近期的运动情况告知医生,便于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对既往的运动方案进行调整。

6.近期用过的一切药物

糖尿病病人以老年人居多 ,常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支气管炎、脑梗等,所以使用的药物很多,有时可多达十几种,有些药物相互间会有影响,有些药物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

所以来门诊复查时一定要记得将近期所吃的药物列个清单,或直接将药物盒、药物说明书带上,便于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帮助你选择和指导用药。

7.近期出现的新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每天都会有变化,如视力下降、头晕、四肢麻木、行走不稳、足部溃疡等。

这些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看病复查时一定要将这些表现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医生根据你的表现选择恰当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将治疗方案给予相应调整,或及时住院治疗。

8.有出院记录者要带上

糖尿病病友基础疾病多,常常会因为其他疾病住院治疗,如感染、结核、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病等,住院期间所使用的药物有些会影响降血糖药物的效果,或直接影响血糖的变化。

这些情况糖友自己不可能弄清楚,也记不住。所以应该将出院记录带上,以便内分泌专科医生根据你的病情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9.近期的自测血糖记录

糖尿病病友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地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才能保证血糖平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自我血糖监测的原则是:

  • 当血糖控制不佳时需每周监测1天,每天监测5次;

  • 当血糖控制平稳时每周或半个月监测一天,每天监测2-3次。

  • 当你来复查时,必须在来医院的前一天监测一整天的血糖(包括空腹、每餐饭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便于内分泌科医生根据你的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注意以上9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如果想得到医生更多的服务和帮助,最好在来医院复查前通过微信与你的主治医生取得联系。

作者:向建平   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