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振铎与文献保存同志会

 bjmedia9998 2019-01-15
郑振铎(1898~1958年),现代文学史家、版本目录学家、出版家、作家、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开拓者。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藏书题签常署纫秋、幽芳阁主、幽芳居士、友荒等。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县(今温州)。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学灯》等。1921年进商务印书馆。1931年起先后在北大、清华、燕京、上海、暨南等大学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人,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在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藏书家和文献学家。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致力于古文献的搜集、整理。尤其是从1937年“八一三”之后的八年抗战期间,冒着白色恐怖,独自蛰居“孤岛”上海,为保存民族古版图籍,呕心沥血,与当时大肆攫取古本图籍的四大巨头展开一场不见硝烟的文献争夺战。当时东南各省著名藏书家所藏古籍大半散入上海旧书市,驻上海的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在为美国抢购,敌伪华北交通公司在为伪满收购,汉奸梁鸿志、陈群等亦在争相收购。不少珍贵图籍善本流往海外。郑振铎看到民族文化遗产流失,心急如焚。他以个人特殊的身份(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作掩护,深入环境复杂的各种书市,迂回于书商和古旧货市场,凭其坚强的毅力和慧眼,抢救了不少珍贵的古文献。其中包括已尘封300年之久的罕见孤本、明代赵清常抄校本《古今杂剧》。该本收录元明杂剧242种,包括元人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明人贾仲名、杨文奎、杨慎等许多著名戏曲家的作品和元明两朝佚名作家的神仙剧和历史剧多种。其中一半以上是外界未经流传的孤本,弥足珍贵。郑振铎先生对中国古代戏剧史有精深的研究,深知此明抄本的珍贵,收得《古今杂剧》不久,就将其送往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办事处保存。直到现在,这部书仍是国家图书馆所藏古典戏曲中最宝贵的善本。著名版本学家赵景深(字旭初)先生在《谈曲随笔》里称郑振铎“对中国文学史料的供给,具有最伟大的功绩”。
  1940年,郑振铎偕同张元济、张泳霓、何伯丞和张凤举等筹划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并联名给当时的重庆政府拍了电报,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宣传部长朱家骅均复电同意,并派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聪(字慰堂)抵沪协商,终于商定正式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由郑振铎负责,通过有关工作细则。并与张凤举分管采访等具体事宜,张泳霓、何伯丞负责保管经费,张元济负责鉴定宋元善本。由郑振铎起草的《文献保存同志会办事细则》共七条:
  一、本会设办事处一所,以干事一人、书记一人至三人组织之办理图书点查、登记、编目及装藏事宜。
  二、书每部价格在五十元以上者,须委员全体签字通过。
  三、各委员购买图书,无论价格多少,均须先行开单知照办事处查核登记,以避重复,再由办事处以书面通知各委员征求同意。
  四、办事处应每二星期将所购各项图书开列清单及价格送交各委员存查。
  五、重要之宋元板及抄校本图书在决定购买之前应分别延请或送请各委员鉴定。
  六、各委员需要抽查或检阅某项图书时,办事处应放详细登簿后送去,收回时并应即行销号。
  七、购买之重要图书经登记、点查编目后,即应由委员一人或二人负责督同办事处人员装箱封存寄藏于慎密保管库房中,每箱均应详列图书清单一纸。
  从文献保存同志会成立之日起,郑振铎先生除在暨南大学授课外,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抢救文献工作中。虽然贮藏图书另有工作人员,但他还是亲自检点再核实,为防万一发生意外。对于孤本珍本,还设法录副,或影印,或拍照晒印,工作十分繁重。书商送来的版本图籍,更是一一亲自过目,仔细鉴定,讨价还价。
  文献保存同志会在郑振铎、张元济等主持下经过两年忘我工作,将各藏书家所散出的古籍大都收归国家,包括江南著名藏书家如常熟瞿化铁琴铜剑楼、赵氏旧山楼及翁氏、丁氏藏书,湖州南浔张氏韫辉斋、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藏书,苏州滂喜斋藏书等。从1940年1月10日起,迄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止,共征集善本古籍3800余种,其中宋元刊本300余种。当时北平图书馆(即现国家图书馆)编有馆藏图书善本目录四册,记录馆藏善本书目仅载有3900种。而郑振铎等五位爱国志士所抢救征得的善本图书差不多就相当于北平图书馆原藏善本的总数,足见其功之伟。
  责编潇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