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大黄牡丹汤(肠痈脓未成) 十八篇里面,重点我们要讲肠痈的部分,而且,这也是《金匮要略》,对于中西医结合,用保守(或称“姑息”)治疗,减少手术的痛苦,这样的情况,为治疗急腹症做出贡献,所以,重点讲一下肠痈的证治。
在讲肠痈之前,我还是把疮痈,特别是痈肿,从这几方面给大家概括一下: & 病机 就是依据《灵枢·痈疽》篇,所说的,我用语言给大家归纳,就是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这是痈肿,除了从初起脉证给大家分析之后,病机概括,就是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 & 关于辨别有脓、无脓, 这都是从痈肿的局部说起(“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 全身症状, 应该说和第1条讲的,“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辨证要点在于当“有痛处”。 & 关于“当发其痈”的“发”字,我给大家解释三个意见,供作参考。 所以,痈肿是属于皮肤疮疡外科的一种,它的范围比较广,后世的发展也很多,这是关于痈肿的部分。 下面,来说肠痈,肠痈的概念,我们不按照《中医外科学》强调,肠痈一定是阑尾炎,一定是右少腹部的疼痛。 我现在认为,《金匮要略》里面说的少腹痛,不局限在右少腹痛,应该说,腹之两侧的少腹,包括腹腔、盆腔里面的病变,只要符合它的病机要点,都可以应用的,所以,把治疗范围扩大了。
现在我说肠痈,按照原文给大家归纳的,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剧痛,所以,是一个拒按的情况,少腹肿痞,按之剧痛,甚则肠道内有痈脓的一类疾病,这就是有未成脓,是以大黄牡丹汤为代表的,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剧痛等等,作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方子里面,其条文所讲的就是,“肠内有痈脓”,张仲景自己肯定地说,“此为肠内有痈脓”,以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就叫肠痈。 下面,根据这两个条文,我首先讲大黄牡丹汤证,大黄牡丹汤,第4条: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一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完了,
为了和淋病作鉴别诊断,他说: “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有的书上打印错了,写成“沉紧者”,有的《讲义》有错字,这一定是,“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首先,为了理顺条文,讲清本义,请大家注意,这又出现了一个倒装文法,就是“大黄牡丹汤主之”这几个字,应该落实在哪呢? 应该在“脓未成,可下之”之后,也就是大黄牡丹汤,应该属于治疗肠痈脓未成的,采取下法的一个方剂。
后面针对脉象进行鉴别,所以,大黄牡丹汤,“方后注”就说,有脓就排脓,没有脓可以下血,“当有血”,等到具体分析时再说。 后面用,“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不可下用什么方啊?之后咱们再讲薏苡附子败酱散,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首先,我们来说,“肠痈者,少腹肿痞”,刚才我已经从概念上给大家概括了,就本条来说,它的主症就是“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特别是“按之即痛”的问题,这是在第十篇的时候,我讲腹满寒疝,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的时候,用“按之”,是腹诊的办法,来检查肠痈的病人,它应该在哪个部位呢? 少腹部位,脐下为小腹,腹之两侧谓之少腹,少腹的肿痞,为什么用“肿痞”的字眼来解释? 我觉得,它是肠间、肠中,或者说肠内,或者是肠外,一定是在肠子上面生有的痈肿,还是化脓的病变,它不像积、癥,有形之块那样非常坚硬,它是痈疡类的,所以我们说,是痈肿发生在肠。
痈肿在肠的话,它就意味着有热毒内壅,有营血的阻滞瘀结,因为它不像有形之积块,按即硬那种疼痛,它是属于热毒壅盛以后,营卫阻滞,不通则痛,所以,这也证明,它具备实热证的特点,一定是拒按的,它特别说“如淋”,一个是要说“按之即痛”,痈和淋病之间的鉴别诊断。
为什么要和淋病鉴别,而不和别的鉴别呢? 就是这种疼痛,也有放射性,肠痈,因为它局部有痈肿了,有热毒,有营卫的阻滞,有血瘀的情况,血瘀再发展,就容易肉腐成脓,所以,这个过程,从少腹向阴窍放射的意思,容易和淋病混淆。 那么,和淋病怎么鉴别诊断呢? 淋病,我们在十三篇讲过了,它一定得伴有尿路的刺激性疼痛,而且有排尿的短、涩、少,一系列症状。 作为肠痈,因为病不在膀胱,因此,“小便自调”,拿一句简短的“小便自调”,说明了不是淋病,而是肠痈。 为什么肠痈“按之痛”,因为它在肠中,或者说肠外、肠间有痈肿,我觉得,他(仲景)很注意检查方法,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要作鉴别诊断。 下面又说 “时时发热,自汗出”- 这可以结合第1条,第1条我说了,是痈肿初起的脉证,作为一个内痈,肠痈的初起,同样有普遍意义。
“时时发热”- 不是说总在发热,就是热度上,可以说一开始高热,也可以是从低热向高热发展,“时时发热”有存在着不同情况的意思,在同一病人上,发热的热型,或者是先发热后轻或重。
这个 “自汗出”- 不是虚,刚才也说了,表证脉浮数、发热、汗出。
强调 “复恶寒”- 如果说恶寒重,随着发热也升高。 所以,肺痈里面我们讲“振寒脉数”,它怎么不说高热脉数呢? 就是振寒也好,复恶寒,还是恶寒,在表证期,或者开始阶段,恶寒重,意味着高热伴随而来。
所以我说,这不仅是它痛有定处,痛在少腹,伴随的症,初起的话有什么呢?有发热、汗出,特别是“复恶寒”的问题,恶寒为重,恶寒意味着高热,所以,这个和第1条结合起来说,就说明白了。
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鉴别诊断,拿什么作鉴别诊断? “小便自调”- 因为,病不在膀胱,而在肠中,写得非常简略。
最后,它用脉象来进行肯定的,叫作 “脉迟紧者,脓未成”- “迟”意味着什么? 脉迟,当然是有力,认为,热伏血瘀。“迟”应该为寒,但是,这相当于昨天咱们讲的脉涩,因为《灵枢·痈疽》篇对于成脓,或者是痈疽发生、发展的病机解释,它讲的是血涩不行,血涩不行,脉来得就不流利,因此,用“迟脉”来说,不能从迟脉、紧脉主寒,而是应该归结到热毒深伏于里,结果和瘀血搏结,它才能生成痈脓,这是在未成阶段,强调血瘀和热毒搏结的问题,这是未成脓,用脉象来论述的,体现病机是这么样一个情况。 那么,治法上, “可下之”-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各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这个方子,在《方剂学》大家都分析得很多了,现在做一个复习,又是用大黄配芒硝,取它通腑攻下的作用,也是从“六腑以通为用”,这个角度考虑。
& 硝、黄的配伍,是通腑泻下,攻积导滞的作用。
但在这里面, & 大黄如果配牡丹皮、桃仁,什么作用啊?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黄配芒硝,这是一组,大黄又配活血化瘀药桃仁,丹皮有凉血的作用,不仅是凉血,还有化瘀的作用。
& 还有一个,关于瓜仁的问题,两种说法: @ 我们现在都同意用冬瓜仁, 但是,你若查冬瓜仁的功效,它却是利小便的作用,利小便的话,它怎么能够帮助排脓解毒呢? 冬瓜仁的性质,偏于甘而凉,所以,它凉的性质,就帮助清热,同时,通过利水,我曾经讲过,瘀血和水怎么样啊?“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因此,它利水的过程,也能够帮助清热、排脓,就这么一个间接的作用。
你若单独去找冬瓜仁的功效,好像很不可思议,但是,你要从《金匮要略》,张仲景的原义上理解,血不利则为水,化瘀的同时,应该有利水的药,才更有利于防治脓成,这一点上我觉得,和近代医学的认识沟通也很重要。
有好多的疾病,包括妇科的附件炎,盆腔炎等,并不一定是细菌性引起的,所以,用抗菌素,你看点滴青霉素、甲硝唑,最后只能缓解症状,它根本不能治愈,反复发作,当然,它也有其它的感染机会。
我就说,有的局部,你要看,叫这个炎那个炎,实际上局部是一个炎症表现,同时有渗出,也是瘀血加水肿的一个状态,那么,咱们这个方药里面,活血化瘀法,再加上清热利水法,或者再加上清热解毒法,有的病人可能还需要“寒温并用”,它就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呢?消炎,一个改变这种病理状态的作用。
现在这里,比方说,肠痈初起的阶段,没有成脓,实际上,局部的循环等都已经发生改变,所以说,大黄牡丹汤证,之所以能够免除手术疗法,它抓住了病理上的三个环节: 第一,是瘀滞, 第二,是梗阻, 第三,是它这种病理出现的,血运障碍情况, 所以,它的功效就比较突出。
我认为, 1.就是感染的炎症, 2.梗阻, 3.血液循环的障碍, 这三个病理环节,大黄牡丹汤全能够发挥作用,我就是形容这个,比方说, * 感染的方面,认为通过抗菌素可以控制,或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清热解毒。 * 梗阻,所以通腑泻下,解决梗阻的问题,阻滞的结果,我刚才讲了,营卫阻滞,气血也阻滞,所以,疼痛拒按。 * 再一个就是,它血运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瘀血形成,在瘀血形成的过程中,它为什么有渗出,我们认为,只有化瘀利水的作用,方中冬瓜仁配合桃仁、丹皮,包括大黄,有这样的作用。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瓜仁应该是瓜蒌仁。 为什么有人主张用瓜蒌仁呢? 因为瓜蒌仁,咱们在讲,瓜蒌薤白三方的时候提过,它是寒凉之性,要比甘凉之性更具备清热作用,而且,它专入肺、大肠经。所以,不仅清热,而且有润便、通便的作用。有的时候,临床也可以既用冬瓜仁,也用瓜蒌仁。 那就是说,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同时,也可以用瓜蒌仁,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我觉得,这一定得针对,有大便干结证的更为合理,要么,硝、黄配伍这个力量,如果说他病轻,而硝、黄配伍有点重,你可以在大黄牡丹汤里,瓜蒌仁、冬瓜仁并用,把活血的药,桃仁、丹皮合在一起用,看看这个方子,就这么几味药。 下面,我来说在煎服法上,煮取以后,内芒硝,一般临床上,咱们都说,芒硝用汤药冲服,它这里面,仲景要求的是,“内芒硝”以后,再煎服,烧开,一起喝下去,“顿服”。 实际上,我们现在临床上,对于没成脓的实热证,应该记住它的有效药物,选择性很强的是红藤,这也就是说,在肠痈上,首选的药是红藤, & 讲肺痈的时候,我曾经给大家介绍,就是首选鱼腥草。 & 那么,在肠痈,就应该选红藤。 & 还可以再选的,就是下一个方子我们要涉及的败酱草,败酱草早期应用,也是加强它清热解毒作用。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就是说,大黄牡丹汤的功效,应该给它归纳为,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 我说这三个方面,大黄牡丹汤的功效是, & 荡热解毒, & 消痈排脓, & 逐瘀攻下, 就是说,讲的是“未成脓”,用大黄牡丹汤。
实际上,成脓也可以用,为什么? 根据就在“方后注”,“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所以也说“大黄牡丹汤主之”,后面写的“当有血”,原文上就是这样,原文强调了,“脓未成,可下之”,显然这个方子有攻下作用,大黄牡丹汤用后,“当有血”。 方后注又说,“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所以,未成脓或已成脓,当然已成脓得未溃,用大黄牡丹汤,就有这样的作用,我刚才已经重复了,大黄牡丹汤,为什么它能够解决,那三个重要病理环节,能够治疗肠痈。
& 清热解毒的力量不够,你就可以在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作用的基础上, @ 选用红藤,或者加用败酱草。 @ 再一个,常用治疗肠痈的清热解毒药,就是蒲公英,蒲公英消痈的力量,比连翘、双花还好,因为双花,特别是连翘,它偏于走表,尽管是“疮家之圣药”,但是偏表,蒲公英,它对内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这当然是“急则治标”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大药力,不要考虑苦寒是不是伤脾胃啊,因为它是热证、实证,而且,将成而未成脓的阶段,这一定要用大黄牡丹汤为主方,在加减应用上,我给提供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强清热解毒药。
如果说“有脓当下,无脓下血”,我觉得临床可见的就是用上咱们讲的汤剂以后,要说得效,他(病人)一定说,他大便偏黑,或者偏稀、偏粘了,那就好得快。在粪便的颜色上,是随着汤药的颜色,而不是说脓血随着大便排出。
我觉得中药真是神奇, & 你比方说,咱们妇科里面,有些方子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你老害怕,“我这活血化瘀方,能不能给她造成血管破裂啊?”非要去问问:“你是便血了,还是怎么样?”。 & 又如异位妊娠,就是说宫外孕,吃了咱们的方,它就是吸收了,没有了,根本不是说大便非得“当有血”。 & 肠痈非得排脓。 不是那样的! 中药是促进吸收,就是刚才我讲的,改善血液循环,把脓血就像排水液一样,给它消散了,这是中医疮疡科里面所用的方药,所发挥的疗效,就是这么神奇。不要去追究,“你是不是下血了,你是不是排脓了?”不是那样的。 我觉得,你应该问二便的情况,就是小便的量、颜色,大便的质、量,和伴发的症状,这能判断得效,还是没得效。 这是关于大黄牡丹汤,时间的关系,不想重复了。
我觉得,在[临床应用]上, 应该给大家说,它对于中西医结合方面所给予的启发,特别是对阑尾炎的治疗,现在已经走向成熟的认识,它主要的经验,就在于分期论治,随症加减,这就等于中西医结合,认识提高了,比方说,我刚才强调的,大黄牡丹汤的三个作用,觉得它清热解毒不够,加用的药我也给介绍了,取它的本义就是,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通腑攻下。
1.在瘀滞期,比方是一个瘀滞期,就是我讲的热伏血瘀,如果是单纯性的阑尾炎,就是行气活血,加清热解毒,大黄牡丹汤为基础方,刚才我介绍的那个加减法,肠痈要加上,最适合单纯性阑尾炎处于瘀滞期的。
2.蕴热期,蕴热期一般就是化脓性阑尾炎的,早期情况,开始成脓,还没有成脓,叫作蕴热期,以热重为主的,就是加大清热解毒药的用量,以清热解毒为主,刚才我说,行气活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到蕴热期的时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并用。
3.毒热期,这一般是阑尾周围的脓肿,甚至于阑尾炎化脓以后破溃,并发腹膜炎,有的时候,如果失掉手术机会以后,中药怎么治? 毒热期的时候,就是重用清热解毒,通利攻下,还是大黄牡丹汤为底方,药物上就是这样。
所以,本方加减的话,还是围绕三法: & 清热解毒, & 活血化瘀, & 通利攻下, 三个方面,就是孰有轻重,在外科里面,它仍然是以这个大法,特别中西医相结合,有复方大黄牡丹汤,这里面都介绍了。
关于它这三个环节, 第一,为什么用清热解毒,因为控制它的感染。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加强活血化瘀,是要改善他(病人)血液循环。 第三,通腑攻下,是为了解决它的梗阻,要攻积导滞,所以它才有效。 我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想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就是改变认识,或者说,不敢用汤药来治阑尾炎的过程,通过活病例来讲。 那是在我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个小青年,他是一个中药材公司的工作人员,他总是想来给自己补补身子,二十几岁,还没有结婚,后来检查,说他转氨酶单项升高,他跟我说,“我就吃你开的,“一贯煎”那个方好使”,所以,给我的印象,他是不是肝不好?。
实际上,在什么时候发现他有病呢? 深秋季节上山砍柴,大家互相帮助,完了,天都冷的时候,大家到饭店去吃饭,他可能是吃的不合适了,又喝的凉啤酒,再就是,席间可能有些不高兴了,之后没吃完饭,就腹痛,开始呕吐。 腹痛的部位,一开始是胃,就是上腹部的疼痛,给他送到医院的时候,经检验白细胞略高,到底他是因为感冒出现的白细胞略高,还是真有阑尾炎的情况呢?这就给医生造成迷惑了。 后来等着住院观察,从下午 5 点多钟入院,到晚上 8、9 点钟的时候,疼痛就开始局限了,到右下腹部了。这时医生说,阑尾炎无疑,动员手术,这时候,他的父亲去找我,“看看能不能不手术?”就是开中药治一治,按照肠痈对待。
我确实记住肠痈的这两方了,但是真开,特别是给熟人开,在西医已经说了得手术后,这个时候,我没有胆量开。 我说:“还是听从外科医生的意见,不要去丢失了手术机会,结果,晚上10 点多钟将病人,推进手术室了,首先,打开阑尾的部位,好好的阑尾,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医生们与患者都比较熟悉,慌忙之中,就连好的阑尾也没切,就给缝合了。 然后,他(医生)考虑,他(病人)一开始是呕吐,能不能是胃溃疡、穿孔啊,又把胃这个部位切开了,切开一看,胃也好好的,也没事。 后来又有人说,“他平常转氨酶高,总吃中药,再看看肝吧!”肝、胆全看了,什么事也没有?关腹了。
从手术室出来,那是后半夜了,我也急切地等待消息,他到底是阑尾炎,还是胃穿孔啊?什么也不是。 这样说来,就逼迫我们中国的医生,应该学会,张仲景时代就会用中药的方剂,来治疗肠痈一类的疾病,允许观察的话,不要犹豫。
最后他(此病人)有机会,在两年之后,成为中医学院的大学生了,现在在大连工作。 我一看见他,我就笑,我说,“你自己判断、判断,你到底当时是寒疝发作,还是真是肠痈的问题?” 他说:“可别提了,现在还是好几个刀疤!”
现在我想,真是寒疝腹痛!他也呕吐,也腹起包块,痛有定处,当时,我估计他也有心理的因素干扰,越紧张,这急腹症越是定不下来,他越慌,假象造成误诊的机会更多了。
所以,我通过这个实例来证明什么呢? 只要有允许观察的过程,最好和西医同志密切配合。 现在,普外的医生有好多,他们也知道了,什么叫复方大承气汤,什么叫复方大柴胡汤,复方大黄牡丹汤。
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医,特别是学(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他自己就发现,肠痈需要鉴别诊断,它肯定是个实证、热证,拒按的腹痛情况,但是,至少它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全身的伴发症,还要和表证进行鉴别,他在诊断的过程中,也是要反复思考、思量的。 但是,治法、方药上,我觉得,他(仲景)给拟定的,到现在仍然适用,从西医的角度认识肠痈,阑尾炎形成的三个病理环节,组方多少严谨啊!非常简略, & 清热解毒,有药,觉得不够,我又告诉大家,增加消痈的药。 & 硝、黄,你看承气法的作用,为什么对于急证,包括感染性休克等,用承气法的药都有效,这很值得研究。 基本理论里面,“六腑以通为用”,包括十七篇讲的,整个都是胃肠以降为和顺,不管是呕、吐、哕,包括咱们讲到,说包含后世说的,“呃逆”,还有下利,“通因通用”,还是要用承气法,这确实,从十篇、十七篇,再讲到十八篇,还是在讲“六腑以通为用”的道理。
& 另外,还说到了,热一定要和血分瘀滞到一起,瘀滞到一起,你不能马上解决,它就要形成痈,而且很容易成脓,还要破溃。 这个时候,尽早地应用凉血祛瘀的药,活血化瘀药里面,选凉血作用的,配合清热解毒药。 你看,所有的都偏于寒凉、咸寒,是不是这样的,丹皮仍然是凉血,就说瓜仁,你不管是冬瓜,还是瓜蒌仁,还是偏于寒凉性质,这一点,就肠痈的病性,确定在实证、热证的腹痛上,所以,和第十篇的内容结合起来记忆就好了。
所以,普外做了好多探查的工作,不一定说手术一定是有物可切,有的时候,比方说诊断不清的时候,可以剖腹探查,直接看,到底病在哪里,这也是允许的,不能说成是事故。 但是,我们中医里面,就是属于无创伤性的,或者说,它不是开放的诊断,同样也可以达到,认证准确,治疗有效,这是我们学《金匮要略》,学内伤杂病的治法、方药,出发点和目的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