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学校的样子……

 昵称vB0FcTek 2019-01-15

 

龙樾实验中学的会议室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


3年前,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开学。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体验四个环节完成了他们的“开学礼”。其中一个环节,家长、学生和老师分别在准备好的砖上刻上自己的姓名,摁上自己的指纹,并刻录日期。这些留下了专属于自己的符号的砖经过烧制,最终成为一面特殊的校园文化墙,镌刻了龙樾开元年所有参与者的印记。



有着强烈参与感的这一环节叫“共筑龙樾”。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开端。按照校长王海霞的设想,这所学校应该是所有相关者“共创、共筹、共享”的结果。


有心的教育人,总能找到学校为学生而存在的合理方式。其实,他们的“开学礼”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体现了四个理念:一是开元,即龙樾实验中学首度开学典礼;二是作品,将每一个活动都当作一门课程,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作品;三是课程,即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活动当中,在活动当中体现课程特色;四是创新,在所有活动中,想别人不能想,做别人不能做,不懈创新,不断突破。


如果追溯龙樾源头的话,在正式开学之前,这所学校已经经过了49个月的孕育。王海霞说,2012年9月,在北京十一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龙樾实验中学就开始筹备了。


这所学校就建立在一群人的愿景里。她的许多创意——蕴含了教育意蕴的建筑、不一样的学科教室、释放每个人无限可能的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人们想象的学校的样子。



龙樾人将自己的学校描述为一座“未来小镇”——开放、好玩、自由、创造。他们希望将属于自己的学校打造一所“教育学行动研究学院”,建设成了一个开放的“未来小镇”。


她没有围墙,你一脚便可以踏进学校的核心地带——教学楼。连接教学楼和社区道路的是用红砖铺就的一块不大不小的空地,那就是学校的“围墙”。学校在这里开展过许多社区调查活动,已成为龙樾学子了解社会、走进社会的一个触角。


有人说,站在北京十一学校肩膀上再出发的龙樾实验中学,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诞生就如此风华正茂。但是,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龙樾人嘴里含着的那个“金钥匙”,可能会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偏见”。也许,真正走进她的时候,更要看到的是,一群人孜孜以求改变教育的愿望和姿态。


在学校筹备阶段,王海霞和她的团队便一直思考:当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课程时,学校空间资源如何盘活?当课堂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动手和体验的机会,空间的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如何从“教师教的中心”转向“学生学的中心”?环境如何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引起学生多感官、多方式、多地点的学习?带着这样三个思考,龙樾人开始重构教育空间,挖掘空间的教育价值。


学科教室是龙樾实验中学最值得探访的一方教育空间。学科教室的功能更为多样,更具学科特点,各种学习资源被引入教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科教室具有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集“讲授区、自学区、研讨区、操作区、仪器区、上网学习区、阅读区、教师工作区”八大功能区域为一体。每一间学科教室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就是一个微型实验室,就是一个师生可以诗意生活的地方。


教室里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细节:有不怕污染和破坏的地面,有高挑的、方面悬挂或带有轨道的天花板,有方便取用的工具和实验设备,有既方便隔离又方便联通的备用间和危险实验品的单独存放间,有方便搬运大型物品时可打开的大型顶门,有水和公共设施的合理接入,和带USB的方便使用的安全电源,有洗手池、触屏电脑、可移动黑板、可移动大型试验设备,有方便组合、移动的学生课桌椅,有学生作品和专业书籍等收纳柜和展示墙,有开放且无违和感的教师工作和休息区,有彰显学科精神和专业要求的规则、标准和主张……


如果你以为这里仅仅是高大上的空间设计,那将又是一种误会。人与环境总是共生共长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借助通过各种app、云校资源等最新技术自主学习,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可以“私人制定”的书院课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进度,可以有不同的作业,并且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的评价。


学校还有许多留白的空间,这些空间都将成为课程生长的地方。比如在植树节,要种什么树,学生就与生物学科相结合。校园里的植物不单单是绿化的作用,还能为学科教学服务。在开学一百天的时候,学校开展了一个主题为“百日反思”的活动,师生一起种了一棵银杏树,他们将其命名为“反思树”,旨在让反思文化植入师生心中。


学校的空间设计旨在支撑课程更好地落地。知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为学校捐赠了一个电影博物馆。这个开放式的博物馆里存放了崔永元收藏多年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海报、不同年代的电影杂志和小人书等。于是,这里便有了新的课程,便构成了可以转化为对孩子有影响的全新世界。学生可以在这里穿越电影历史,可以与小人书相遇。


这只是龙樾博物馆的冰山一角。龙樾将整个学校变成了一座学生成长的博物馆。学校鼓励学生的作业作品化,不同学科产生的有形的学习成果,如摄影作品、陶艺作品、服装设计作品、手工艺品等最终都呈现在不同空间里,精彩展示无处不在。这便是龙樾的“学校+博物馆”模式。



2018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龙樾线上博物馆正式开馆。从此,龙樾博物馆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运营,成了记录龙樾和龙樾人故事的集散地。


龙樾的看点多,其实故事更多。据说,8年前,王海霞从河北邯郸被调入北京十一学校时,她携带的为数不多的家当里,就有一箱她经常看的书。一所新建校的顺势崛起不是偶然的,一位好校长的成长也不是偶然的。基于学生立场,凭借设计思维,这所建在未来里的新概念学校,为学校存在的样子给出了生动的画像。


这样一所“高颜值”学校的背后是“高研值”,即带着研究的思维审视学校的一切资源。所有的匠心设计都旨在帮孩子们走上发展特长、探索未知的旅程,旨在让师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王海霞说,“要像呵护眼睛一样,来呵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精神”。


龙樾实验中学的会议室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极端,但龙樾人懂得它的深意——那就是鼓励大家放开手去干,去尝试,去探索,去无限逼近教育的真相。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