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电视机是稀罕物,买不到,买来了也舍不得开 荧光屏里说变迁作者: 沈卓琪 ▲1987年,陈瑞华和家里的第二台电视。 ▲1997年,家里换了新电视。 ▲现在,屋里陈设没变,电视机换成了液晶彩电。(徐佑永提供) “现在电视节目那么多,用液晶电视还能看高清频道,比以前好太多了。看来,买来的东西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啊。”说起自己家这些年来的变化,让家住鲈乡二村的徐佑永感触很深的是家里的电视机更新换代的故事。 第一台:孔雀牌12吋黑白电视 年代:1982年 朝思暮想却舍不得开 徐佑永家的第一台电视机购置于1982年的夏天,是台孔雀牌的12吋黑白电视。没有电视机前,吃完晚饭,徐佑永和爱人陈瑞华就到松陵公园看露天电视,看见别人家里有电视,徐佑永十分眼热,咬咬牙拿出了半年的积蓄,这才有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 “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要“计划”,所以就算手里有钱也买不来,必须设法弄到一张电视机票才能买。为此,徐佑永请了在苏州工作的大哥帮忙,好不容易才弄到了一张票。 “那时我在吴江中学的党史研究室工作,单位派车送我去苏州出差,回来的时候我就把电视机带了回来。”徐佑永说,坐在回吴江的车上,他把电视机放在大腿上,两只手紧紧抱住,怕车子一个颠簸就颠坏了电视机。 在徐佑永的一路“护送”下,这台孔雀牌黑白电视机安全到达家中。看着日思夜想的电视机,夫妻俩反而舍不得开了,“那时候电视机多稀罕啊,我们怕开多了电视机就坏了,所以开得不多,就算开电视,我们也不会去拨电视机上切换频道的旋钮,一般是电视上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陈瑞华笑着说。 第二台:东芝牌18吋彩电 年代:1987年 学生中奖转卖 孔雀牌电视机“服役”了5年,家里迎来了新成员:一台18吋的进口东芝牌彩电。说起这台彩电的来历,徐佑永觉得十分有趣,是他的一名学生转手给他的。 1987年12月初,徐佑永的一个学生参加了工商银行的抽奖活动,中了特等奖,奖品就是那台18吋的东芝彩电。学生觉得自己看有点奢侈,就跟徐佑永的女儿说了这件事,表示愿意把彩电以市场价转手给他。 “听女儿一说,我当然愿意。当时那台彩电的市场标价是1430元,但就算有这些钱,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货,况且还是东芝这样的进口牌子。”徐佑永说,第二天中午,他的学生就把兑奖券送了过来。 12月14日,徐佑永和陈瑞华到工商银行的储蓄科,把大奖领了回来。“那时候,不少邻居家里还没有电视机,知道我们家有彩电,邻居们就时常过来串门。”陈瑞华说。 第三台:长虹牌29吋大彩电 年代:1997年 搬回家时摔了一跤 1997年,徐佑永从吴江中学党史研究室调到了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家也从吴江中学的员工宿舍楼搬到了鲈乡二村的新公房。装修的时候,客厅特地做了一个大电视柜。 新的电视柜,18吋的彩电放上去显得小了,那时候开始流行大彩电了,两人想着换一台大一点的电视机。于是,徐佑永在五金公司订了一台29吋的长虹彩电,价格是4500元。 9月13日,两人去五金公司的仓库提货。抬起装有彩电的纸板箱,徐佑永走在前面,陈瑞华走在后面。纸板箱很大,走在后面的陈瑞华看不清前面的路,不巧的是,路上有一处两级台阶高的平台,陈瑞华没注意,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一下扑在纸板箱上,纸板箱也落在了地上,一个角破了。 “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这下箱子里的电视机摔坏了。”陈瑞华说,她都没顾上身体的疼,一门心思想着纸箱里的电视机。 “我当时跟她说,不要紧的,箱子里还有泡沫塑料,电视机不会有事的。她不信,后来到了家里,拆了包装,看到完好无损的电视机,她才松了一口气。”徐佑永说。 第四台:飞利浦42吋液晶电视 年代:2008年 看电视变成“任务” 那台让陈瑞华提心吊胆的长虹牌电视机,质量不错,两人至今还在看。不过,2008年,摆放的地方换了,变成了卧室。而客厅的电视柜,留给了一台42吋的飞利浦液晶电视。 尽管家里的电视换了好几代,但勤俭的两人一直保持着舍不得开电视的“传统”。陈瑞华说,白天她要买汰烧,老伴会出去忙点事,到了晚上两人窝在床上,看卧室里的电视,客厅里的液晶电视反而不常看。 因为一直不开,花9800元买的液晶电视前年出了故障,徐佑永请了维修工来维修,对方说是因为经常不使用,电视里的设备受潮发霉了。修完电视机,维修工叮嘱两位老人平时要多用用电视机。 “现在每天晚上开这台液晶电视已经成了我们的'任务’,免得它又出故障。”陈瑞华笑着说,吃完晚饭,两人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新闻,6点半吴江新闻、7点钟新闻联播、7点半苏州5套生活资讯,看到8点两人就准备休息了。 吴江日报2018年12月0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