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慧寺里的情义

 吴越尽说 2019-01-16
作者:雨巷


      突然想到定慧寺走走。

      定慧寺在苏州古城的中心,离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干将路只有咫尺之遥。一街之隔,车水马龙之外,却有另外一番天地,它所在的定慧寺巷幽静怡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姑苏的寻常巷陌。这个季节,定慧寺里两棵标志性的古银杏已经落叶殆尽,一树澄黄、满地散金的景象只能等待来年。这也好,少了许多游客,显得更加清幽,更适合随意走走。

      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寺曾几毁几建,历经沧桑。但时间的流逝只能毁掉物质,却毁不掉其中的文化、传承、情义和温暖。寺的后面,现在还是一片废墟,在过去这里有一座“苏公祠”,折回去,寺的东侧是一条平常的弄堂,叫“苏公弄”,苏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轼任职杭州,让他有机会到苏州访亲寻幽。他在黄州时,与当地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前往探访,结果与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诗意相悦,守钦禅师甚至为他在寺内修造居所,命名为“啸轩”,苏轼一到苏州,就住在定慧寺里。这种情投意合的佳遇,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两年后,苏轼再度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山高路远,音讯相隔,彼此都十分挂念。守钦禅师已经年老,有位姓卓的居士挺身而出,他说他愿意代表大家去惠州探望。于是他带着禅师的信札、苏公的家书,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靠一双脚板从苏州走到了惠州。苏轼见到卓居士,当然极为惊喜,这一过程,苏轼详细地记载在他的日记里。当卓居士返程时,他问卓居士有无需求,卓居士回答“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磊落如此,让苏轼也大为感动。后来挨不过苏轼的苦问,才求了一幅墨宝。苏轼当场写了幅陶潜的《归去来辞》相赠。返程时,卓居士特意择道江西,把《归去来辞》留在了陶渊明的故居,他觉得这才是这幅墨宝最好的归宿。

      到了明代,苏州知府况钟在重修定慧寺时,派人到江西将《归去来辞》原文拓回,刻在了定慧寺的寺壁上。又四百年后,寺壁上的碑文经不住风雨的侵蚀,开始模糊剥落。姑苏城内的官绅集资盖了座“苏亭”,文人名士纷纷题咏,成就了一段佳话。

      定慧寺以及“苏亭”,全部损毁于太平天国的战乱之中。现在定慧寺虽已重建,“苏亭”和苏公祠却湮没在尘土之中。这块曾经风雅一时、感动无数的土地,如今还是一片残砖乱瓦。据说,前几年这里还是一家工厂的车间,现在拆迁了,留下了一块并不太宽敞的空地,会不会重建“苏亭”还不得而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岁月的变迁、世事的无常,原本的一些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件,突然之间就湮灭、消失了。但值得欣喜的是,有些东西并不会因为物质的消失而被人淡忘,反而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让人记忆深刻。苏公祠不在了,苏公弄这个地名却不会轻易被抹掉。走在苏公弄里,一边是静默的寺院围墙,一边是生动的寻常人家,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作缘分,什么叫作情义。

      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常常让人难以把握、难以理解,但有些情感,却是亘古不变的,也是值得永远追求的。苏轼与苏州、与定慧寺以及禅师之间的情投意合,本就是一段佳话,但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更让人动容。卓居士不畏艰险远行千里送家书,更多的是出于对苏轼的敬仰,如果将这些体力、精力和心思用于求取功名上,必定也会有所成。但他无欲无求,甚至于苏轼赠给他的墨宝,他也认为留在陶渊明故居更为合适,其间的淡然,体现的情义,不值得让后人肃然起敬吗?

      吴江日报 2019-0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