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梁漱溟眼中的冯友兰

 陈嘉珉图书馆 2019-01-16

近读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感觉梁先生对冯友兰的评价非常简洁、公允,而且恰如其分。在梁漱溟眼中,冯友兰至少应该是两个人:第一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第二是个不错的“学问家”,但不是“思想家”。

在该书第49页,梁漱溟谈到冯友兰时,语气舒缓,慢慢道来:“这个人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情,个性不同了——他好像是儒家,好像是发挥中国传统思想,好像是这样,可其实呢,他的为人是老庄的吧,老子一派。老子一派,就是不像那个儒家,好像忠于自己,一定要很正直,他不是那样。”“他不是那么本着自己的相信的道理,很忠实,不随风转舵,不,他有点像玩世不恭。”在第154页,梁漱溟实事求是地说:“广东中山大学有一个叫杨荣国的教授,写了批孔的文章,毛主席就大加欣赏、称赞,那么一时间就搞起来一个批孔运动。冯友兰也就迎合这个,他就写了批孔运动。”

梁漱溟先生这两段评论平易朴实,言简意赅,只是从冯友兰不“忠于自己”的角度,说他“有点像玩世不恭”的人。冯友兰在“文革”中,一反自己大半辈子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完全站到彻底批判“孔老二”的立场上。如果要从政治上把江青一伙视为“敌人”,那么冯友兰就是曾经奴颜婢膝地向“敌人”投降过,应该算是一个没有气节的人。但梁漱溟不从风雨不定的政治视野来看冯友兰,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迎合时髦的批孔运动,是个“玩世不恭”的人,可见梁先生的评价非常公允,非常客气。

梁漱溟在口述中,没有直接说冯友兰是“学问家”,但我推测他的意思,他肯定冯友兰是一个不错的学问家。艾恺先生问“除了您自己以外,在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是谁?”梁漱溟回答道:“我说不上来。说不上来我还要说几句话。有一个人叫冯友兰,我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是我班上的学生,他是留美,在美国。他留美的时候还常常从美国写信给我,通信。从美国回来就做大学教授,很出名。写了三本书,特别是他有一部《中国哲学史》。”(第49页)

梁漱溟认为自己“不够一个学问家”,他说讲中国的老学问,“得从中国的文字学入手,才能够有中国老学问的根底。可是中国的文字学我完全没有用功。所以对于作为古书根底的文字学,我没有用过心。那么,对于中国古书也没有读过,小时候没有读中国的经书,所以讲到学问的话,我的中国学问很差、很缺少。那么再一方面呢,就是近代的科学,外国学问,我的外文又不行,也不能够,所以科学也就不行了。”“这两面说下来,就是说我完全不够一个学问家。”“我所见长的一面,就是好用思想,所以如果说我是一个思想家,我倒不推辞,不谦让。思想家跟学问家不同,学问家他知道的东西多,他吸收的东西多,那么在吸收、多知道、多看,里边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去吸收。可是在一个思想家来说,他不同于学问家的,就是虽然他也要多知道些东西,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个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但是呢,他的创造多于吸收,跟学问家不同。那么,所以我承认我自己是思想家,不是学问家。”(323页)

冯友兰则与梁漱溟不同,他具有深厚宽广的中国老学问根底,“他知道的东西多”,他还留美、精通英语,其中有些著作还是用英文写的,而且著作等身、“很出名”,梁先生还肯定他写的三本书,“特别是他有一部《中国哲学史》”。因此我推测梁先生的意思:冯友兰应该是个不错的“学问家”,但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没有创造。套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词来讲,冯友兰是个介于“原创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人”,他写了中国哲学史最好的“说明书”。写“说明书”说明别人和别人的思想,由于那个思想不是你的,因此理解总是会有出入,难免意见纷呈、褒贬不一,正如俗话所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各说各的理,这就叫“做学问”。所以在梁漱溟看来,冯友兰应该是个不错的、地道的“学问家”。

2006112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