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论张君秋京剧唱腔的创新(下)

 cxag 2019-01-16

《女起解》张君秋饰苏三


    二、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启示 

    张派唱腔的鲜明特点是创新,创新成就了张派,创新促成了“张派唱腔是一绝”的梨园共识,创新让张派唱腔清新华美、传唱不衰,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然而,创新绝非易事。它既需要创新的精神,还需要创新的功力和创新的严谨过程。张先生之所以能够实现成功的唱腔创新和张派塑造,主要得益于他丰厚的艺术积累、强烈的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也为我们当今京剧唱腔创新提供宝贵的启示。


    1、丰厚的艺术积累 

    众所周知,张君秋的唱腔体系是以王(瑶卿)派的唱腔为基础,糅合“四大名旦”梅、尚、程、荀的唱腔,兼收黄桂秋等诸家之长,加以充分地个性化发展而来,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广收博采,撷英取精,反复凝练而成的。没有长期的艺术积累,没有对其它唱腔的兼容并蓄,张派唱腔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曾问过张先生是怎么编出那么多新美的唱腔的,张先生回答说,这不是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的积累。想排新戏,没有二百出老戏底子做基础,是排不出来的。至于创作新腔,那就看平时的积累。他平时什么都喜欢听,京剧是本行当然得听,生旦净末丑都听,听长了,唱腔就储存在脑子了。除了京剧,像曲艺、评戏、昆曲,只要是音乐,他都不放过。这恰如有人所言,他是“肚子宽”,似乎是各种剧种、行当、角色的唱腔旋律的“大仓库”。犁园行的人都知道,张先生从小就受到家庭戏剧艺术的熏陶,在十岁左右开始学唱京剧老生,后改学旦行。在张先生学戏时,好角如云,流派纷呈。他好学善学,如饥似渴,广撷博采,充实积累。他见名家见得多,学名家学得多,同名家同台演戏合作多。就旦行来讲,他学王瑶卿,学梅、尚、程、荀。张君秋十七八岁已经驰名大江南北,2O岁成为观众爱戴的“四小名旦”之一,一般到了这个火候,就要挑班唱戏。而张君秋为了把自己的艺术搞得更扎实,宁可搭班唱二牌,决不图虚名挑头牌,于是,他就有了更多同各种行当的名家合作的机会了。老生行当中,他同雷喜富、王又宸、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等名家合作,花脸行中,他同金少山、郝寿臣、刘连荣、侯喜瑞等名家合作,小生行,他同姜妙香、叶盛兰、尚富霞等名家合作,丑行,他同慈瑞泉、萧长华、马富禄、高富远等名家合作,老旦行,长期同李多奎合作,这些在当年都是极负盛名的演员。学习、求教、合作的大家如此之众多,艺术受益如此之广泛,各种行当流派唱腔积累如此之丰富,为他日后激发创作灵感、创造张派唱腔打下了牢固而宽广的根基。当然,除了对京剧唱腔的纵向继承学习,还有对其它艺术形式的横向借鉴吸纳,这无疑充实和强化了他的艺术根基。张先生的艺术创新实践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如同要想花钱,先要存钱,存得多,就能够应付较多的需用,就能随心所欲,从容自若;要想创出新美好听的唱腔,必须多学多听多记,多积累多储存,按照张先生的说法,储存多了,在创腔需要时,这些素材就都跳出来了,唱起来就能天衣无缝,让人听不出来。为此,张先生特别要求青年演员应该把戏路子搞得宽一点,表演手段具备得多一些;不要只抱定一个流派去学,更不要只学这个流派的几个代表剧目,这样学下去,戏路子会越走越窄的。


    2、强烈的创新意识 

    张先生从其开始学戏的时候起,就受到了王瑶卿等大师创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树立并强化了创新的意识。王瑶卿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技艺高超、富于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对年轻的张君秋产生很大的影响。王先生亲自给张君秋传授若干出戏,并教育他不要死学别人的东西,要学别人的长处,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自己的风格。王先生门下的梅尚荀程等艺术大家也都给他教过戏,传授过他们的实践经验。如程砚秋先生就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对别人的东西可千万不要死学,要吸收别人的长处。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自己的风格。他谨记前辈艺术家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磨练,善于吸收,大胆创新。随着艺术实践过程的深化以及对艺术真谛感悟的加深,他越来越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个演员,演出的目的是用自己表演艺术的魅力感染观众,而观众的欣赏习惯又是随着时代前进有所变化。因此,艺术上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也要跟上这个变化,要为广大观众着想,特别是要让青年人喜爱。不能站在旧圈子里不敢动,受那些陈俗旧套的拘束。在艺术上搬用旧套子,亦步亦趋地模仿,本是很省力气的,有时还会得到某些好评,但这决不是艺术家应走的道路。基于这种思想,张先生在唱腔设计中,非常注意革新和创造,力求紧密结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又力求使唱腔富有时代特色和新颖色彩,符合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倾向。当传统板腔无法承载新的情感表达时,他就大胆创造新的板腔;当传统板腔存在某种表现缺陷时,他就对其进行新的处理;当传统板腔转换组接方式与人物思维轨迹不能吻合时,他就创制别样的连接方式;当旦角唱腔元素显得单薄或传统京剧唱腔显得贫乏时,他就大胆吸收其它京剧行当或其它戏曲唱腔的元素。为了更加鲜明而强烈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动态和情感变化,他还以前所罕有的强度和频率,自然灵活地运用各种对比手法,让唱腔产生浓烈的色彩对比,给观众留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清醒地意识到现代观众对传统京腔节奏过慢不欢迎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整个行腔的速度。


    3、严谨的创作态度 

    唱腔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十分严谨细致的过程,张君秋先生历来主张艺术创作要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因此,在创编唱腔时,无论是宏观的整体布局,还是微观的一字一腔、一个过门。张先生都仔细推敲,一丝不苟,表现出严肃认真的艺术精神和科学态度。他的创作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先研读剧本,分析人物,常常在剧本中满满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剧中人物思想感情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依据,内在实外才能精。“内在实”,也就是仔细研究,对剧情、人物、感情等都得“心里头有”(王瑶卿语),要做到“心里头有”,就得按着王瑶老说的:“认认人儿,找找事儿,琢磨琢磨心里劲儿,安腔找俏头。”“找找事儿”,戏里的人物一举一动、一来一往都是事儿,把事儿都找清楚了,也就是把剧情、剧理、人物关系、时间、地点、特定环境都弄明白。“认认人儿”,对所演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性格,都要知道,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要清楚。“琢磨琢磨心里劲儿”,那就是进一步琢磨人物在此时此地遇到的人和事,他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找找窍门儿”,再根据内在的感情创造外在的艺术形式,设计唱腔。在做好第一步的工作后,他开始总体布局,从剧情人物出发定腔定板,同时注意艺术上的多面性使唱腔丰富多彩。他琢磨出一个大体方案,往往是先把唱腔唱出来,随时唱随时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请有经验的琴师记谱,这样就构成了唱腔的初稿。然后他再录音,拿录音和记谱向编导征求意见,自己也反复推敲修改。而且他边唱边想象在舞台上演出的效果,所以他创作的唱腔比较易于让观众接受。唱腔初定时,他跟乐队先试唱,看看唱得是否舒服,衔接是否顺畅,同时征求有关人员特别是演唱者的意见,然后再修改。在唱腔的创制过程中,他还集思广益,广泛吸收众家参与,这里有演员名家,有他的琴师等。

    由上可知,在张君秋先生的创腔过程中,丰厚的艺术积累是其创新的必备基础或必具资本,缺乏这种积累,创新就缺乏本钱或功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因或动力所在,缺乏这种意识,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京剧唱腔的超越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则是创新的必经过程或具体实现过程,缺乏这种态度,创新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圆满的结果和成功。显然,要实现创新,这三者缺一不可。而综观样板戏之后的近三十年,尽管京剧舞台上创演了不少新剧目,创编了不少新唱段,但仔细盘点一下,有几段能像张派唱腔那样新颖华美、脍炙人口,留有痕迹、传唱不衰? 这些年来创编的唱腔大多没有超越传统唱腔的程式和格律,要么雷同传统,了无新意,要么刻意求新,却毫无美感;总体感觉是单调、贫乏,缺乏音乐元素和审美底蕴,是既想超越传统又不能超越、既想创新又不会创新,俨然是在传统的框架内“挣扎”。客观地讲,这些唱腔的创作者不乏创新的意识,他们也力求调动尽可能多的创新手段以赋予唱腔以新美脱俗的艺术效果,这些手段除了张先生已经运用的以外,还包括配置主调音乐和伴唱等形式,但最终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无非两条。首先是创作者缺少张先生那样的艺术积累和艺术修养,没有张先生那样“肚子宽”、“仓库容量大”,缺少张先生那样虚心刻苦、执着不懈的长期努力,没有张先生那样远离浮躁、淡泊功名的高尚境界。其次是缺少张先生那样严谨的创作态度,没有张先生那样深入剧情、深入人物、精细揣摩、一丝不苟的制作加工的工夫。在张先生那里没有“短平快”的东西,没有“半生不熟”的概念,没有急功近利的意识。因此,现在要再出现张君秋、李君秋、王君秋,实现对张派唱腔的超越,促进京剧唱腔的革新和发展,除了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外,必须还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艺术胸襟和长期积累,具有淡泊名利的艺术品质和非凡境界,以及严谨认真的艺术态度及创作过程,除此别无它途,绝无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