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博物馆260年际看中国文物:失传的不是工艺,是工匠精神

 kd3qlqtw1b6r8b 2019-01-16
大英博物馆260年际看中国文物:失传的不是工艺,是工匠精神

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战国)

今天是大英博物馆开放的第260周年,在翻看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时,笔者看到大量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精品,在赞叹!痛心!遗憾之余,让我陷于深思的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失落。

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上的成就毋庸置疑,部分行业和领域也实现了一定超越,但是基础工业和基础理论在某些领域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出现了越拉越大的趋势。

从产品制造上来说,中国企业和劳动者干着最辛苦的工作、制造了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产品,却还是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技术上被人卡脖子的事件层出不穷。不少人将此归结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太快,机会和诱惑太多,经营者和劳动者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或一样产品。

以上图这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为例,这样的制造工艺在今天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似乎连仿制品都绝少见到,也许从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来看,这样的生产显然是没有市场的。

为什么工匠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市场上有粗放型的劳动力、有技术型的劳动力、有创新型的劳动力,也有工匠精神型的劳动力。那企业为什么不用高质量的工匠型劳动力,去生产优质产品、赚取高利润呢?

第一,目前市场竞争的核心不是质量或创新,而是成本和价格,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承担高端劳动力的成本。

第二,达到工匠级别的工艺水平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难以承受。

以非遗行业为例: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衰落,一方面是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落差形成的自然消亡,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年轻一代不愿投身非遗行业。要达到工匠级别的工艺水平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但年轻人面临着婚姻和购房的压力,这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成为喜好非遗项目年轻人群的一个选择障碍。

大英博物馆260年际看中国文物:失传的不是工艺,是工匠精神
大英博物馆260年际看中国文物:失传的不是工艺,是工匠精神

第三:工匠型劳动力的价值在经济上得不到认可。

现代人养成了愿意在物质上买单,却不愿在知识上买单的习惯。盖楼方案不要钱;拍片脚本不要钱,广告设计不要钱。

这种观念也导致在艺术品领域也出现“东西对”就行,好看不好看,工艺如何都在其次,这也给粗制滥造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在艺术品领域仿制作伪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目前仿制的领域都是以工艺简单成熟为主,工艺难度大的品类几乎没有,这类藏品往往只能在高端博物馆才能见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