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物语(第15期)

 江山携手 2019-01-16

诗人物语(第15期)
本期推荐:树才

 

回到自然

   浙江宁波/树才

 

    自然,指的是自然界,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都属于自然界。可见,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着的。人与自然,谁大谁小?也就一目了然了。人的存在始终被包容在自然之中。

    中国古代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喜爱出游,行云流水般游走在广袤国土之上,登山,涉水,探险,访友,顺江河而下,沿山道而上……按李白的说法,“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按王维的经历,“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按陶渊明的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来源就是:山水之间。

    山水之间,万物生长;山水之间,风起云散;山水之间,可以寄情;山水之间,可以忘我;山水之间,情绪因心而生,意象随景而变,感觉飞来飞去……诗人看见了听见了闻见了梦见了……一篇篇声色味俱全、天地人都在的诗(包括五言、七律、词赋等等),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有些诗脱口吟出,完全即兴,另一些则几经推敲,费尽心血。

    出行途中,中国古代诗人还喜欢饮酒。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诗酒不分家。走累了,口渴了,酒可解乏,又可止渴;遇到知心好友,更是千杯嫌少,边喝边聊,渐渐敞开内心,不知不觉,已是月明星稀。如果喝醉了,那就呼呼大睡,或者狂言乱语,至于酒醒何方,根本不用管它。李白讲出了酒中奥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喝这么多酒,不是为了贪杯,正是为了“合自然”啊!像大自然一样,酒也能让人彻底放松。

    可惜一百多年来,现代文明崛起的过程,也是自然山水遭殃的历史。如今的大自然,正饱受人力野蛮介入的蹂躏之苦。无节制的人类占有欲,使大自然再也无法“自然生存”下去了。人与自然的那种大小关系,已经被“颠倒”过来。人以为,他是“大于”自然的,他是可以“战胜”自然的。这正是现代人的最可怕异化之一,他把大自然这个生他养他的母亲当作了敌人。

    人正在逐渐沦为“非人”,因为背弃了大自然!在城市文明的七彩肥皂泡里,现代人的“自我”已经膨胀到了就要“胀破”的惊人程度。我,我,我!一切都得为我所用。以国家的名义,人甚至争夺对天空、月亮、火星的拥有权!而神魔一体的科技,确实推动了社会和事物的变化,但反过来又置人于生存危机之中,因为人无力消化科技发明的毒副作用。

    在大城市,像文明一样修剪整齐的公园,流露出人对自然的一种依恋之情,但毕竟只是点缀性的。应该说,现代诗人的生存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山水之间的清风蓝天鸟语花香,而是沥青马路水泥高楼混凝土立交桥之间的轰隆隆噪音。现代诗人内心的不安、破碎、焦虑,也就不难理解了!现代诗的技术主义、晦涩抽象和生命贫血,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怎么办?诗人必须回到自然中去,回到山水之间去。但问题是,怎么回去?回得去吗?

 

65年,浙江奉化人。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著有诗集《单独者》、随笔集《窥》等。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现居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