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杂谈:脉浮而数不容怀疑!

 chi_ping 2019-01-16

经方杂谈:脉浮而数不容怀疑!

《伤寒论》太阳中篇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王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化华》将51条与此并为一条,作:“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对于此条脉浮而数的理解,某注家说:“数者,急也,急即紧也。”这种将数与紧混同的说法,主要是拘泥于前面麻黄汤脉浮而紧而成。

日医山田正珍认为从47-54条这7条是王叔和补入之语,宜删。

我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商榷之处,分述于后。

将脉浮而数理解成脉浮而紧,除有意附会太阳伤寒麻黄汤的脉象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后世脉理的影响太深。

后世脉理有数主热,紧主寒之说,麻黄汤证既然是“寒伤营”,怎么会有数脉出现呢?

认为脉浮而数与“风寒表实”证不符合,所以不遗余力,训数为紧,竟然为了后世脉理,不顾仲景原文。

我认为脉浮而数与太阳麻黄汤证的脉阴阳俱紧并不矛盾。

紧指脉之形状,气势,与缓相对;数指脉搏次数,与迟相反,因而紧与数即便是同时兼见也不足怪。

从临床实际看,除现代医学的伤寒病以外,体温每升高1度,脉搏相应地增加10次。

也就是说,出了“或未发热”的太阳伤寒证之外,凡“已发热”者,未有不见数脉者,若以脉数为热证,而不敢用麻黄汤,则会大大减少麻黄汤的应用机会。

临床上见过许多发热的患者,脉数,无汉而不渴,用麻黄汤发汗,虽不是百分之百地一汗痊愈,但没有一例因服麻黄汤而加剧的现象。

因此我觉得脉浮而数,用麻黄汤并没有错,也没必要训数为紧。

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现代医学知识。不然,对脉浮而数仍用麻黄汤,还真的还不好解释。

山田正珍将此条判为王叔和之语,有失草率。

山田氏否认此条为仲景原文的主要根据是有脉无证。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全文,或因方略证,或因证略方,或祥于脉,或详于证,并无定法。

正因为太阳篇第3条和太阳中篇第35条详细论述了麻黄汤的脉证方药,因而51条和52条论述从简。

已详于前,必略于后,是仲景方法的特色,不能因有脉无证,而否定非仲景原文。

山田氏断定非仲景原文的又一根据是“仲景有仲景之语气,叔和有叔和之方法”。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也有不严谨之处。

山田氏之意,《伤寒论》是仲景之一手写成的,不思仲景自序有“博采众方”之语,陶弘景、皇普谧,吴澄等医家均认为仲景之书不全是仲景自撰,乃是广集古圣相传的《汤药经法》而成,果真如此,仲景书怎能有一个特定不变的语气?

再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伤寒论》,谁又能保证一定就是当初叔和整理的原样。

有些内容不符合仲景的精神,我们能看出来就可以了,一定要说是叔和所为,证据不足。

我们将仲景说成了医圣,医圣不可能有错误,因而凡是不通顺的地方,只能职责叔和了。

岂不知,我们能见到《伤寒论》全仗叔和传经之功,现却因功遭谤,也是在太冤了!

我们还应知道,不要说叔和之时,就在王焘作《外台秘要》时,仲景也是与《小品》、《集验》、《古今录验》、深师、崔氏、张文仲等并称伤寒名家,不似现在独尊仲景为医圣。

孙真人《千金要方》大医习业有:“需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经方。”

此处更是将王叔和与张仲景并列,平起平坐,因此王叔和没必要将自己的观点附会在一个与自己名气相差不大的医家的著作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