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针灸科学习课件:肝胆病证针方秘籍

 学中医书馆 2019-01-16

第一节胁痛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肝募期门疏利肝胆气机,行气止痛;支沟、阳陵泉上下相伍,和解少阳,疏肝泄胆,舒筋活络,缓急止痛;配足三里取“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

(2)临床运用

肝气郁结证:加太冲以疏肝理气。诸穴针用泻法。

湿热蕴结证:加中脘、阴陵泉、三阴交以清热利湿。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阻络证:加合谷、膈俞、血海、三阴交、阿是穴以化瘀止痛。诸穴针用泻法。

肝阴不足证: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以滋肾养肝。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神门、肝、胆、胸,毫针浅刺,也可用王不留籽贴压。

皮肤针疗法:用皮肤针轻轻叩刺胁肋部痛点及胸7-10夹脊穴,并加拔火罐。适用于瘀血

疼痛。

穴位注射疗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注入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适用于肋间神经痛。

第二节黄疸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至阳

胆俞合胆的下合穴阳陵泉以疏调胆腑;阴陵泉、足三里健脾利湿;至阳功善宣通阳气以化湿退黄。

(2)临床运用

湿热熏蒸证:热重于湿者,加太冲、内庭以清热化湿、疏泄肝胆,诸穴针用泻法;湿重于热者,加脾俞、中脘、内关、公孙以健脾化湿、消痞泄热。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热毒炽盛证:加大椎、行间、侠溪以清泻内热。诸穴针用泻法。

寒湿阻遏证:加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气海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针用补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瘀血停积证:加合谷、膈俞、血海、三阴交以活血化瘀。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胆、肝、脾、胃、膈,毫针浅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籽

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取胆俞、肝俞、期门、阳陵泉,用板蓝根注射液,或田基黄、丹参注射液,

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第三节积聚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肝俞脾俞期门章门中脘

肝俞、脾俞与期门、章门,乃俞募配穴法,以理气化结;脏会章门、腑会中脘,通调腹气,化积消聚。

(2)临床运用

肝气郁结证:加膻中、太冲、阳陵泉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诸穴针用泻法。

食滞痰阻证:加下脘、丰隆以消食化痰,下脘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气滞血阻证:加太冲、血海、三阴交以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诸穴针用泻法。

瘀血内结证:加合谷、血海、三阴交以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诸穴针用泻法。

正虚血结证:加胃俞、足三里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肝、脾、胃,毫针浅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取基本处方,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第四节鼓胀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肝俞脾俞水分中脘阴陵泉三阴交

肝俞、脾俞,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水分功善利水;腑会中脘通调腑气;伍用脾经阴陵泉、三阴交,加强化湿利水。

(2)临床运用

气滞湿阻证:加太冲、阳陵泉以疏肝理气、除湿散满,针用泻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或加灸法。

寒湿困脾证:加气海、章门、天枢、大横以温中利水。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湿热蕴结证:加曲池、内庭以清热利湿、攻下逐水,针用泻法。余穴针用补法。

肝脾血瘀证:加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针用平补平泻法。余穴针用补法,或

加灸法。

脾肾阳虚证:加命门、神阙、关元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肝肾阴虚证:加肾俞、太溪、太冲、血海以滋养肝肾。诸穴针用补法。

大出血:可与“血证”节互参。

昏迷:实证者,急取水沟、劳宫、十二井穴(选3-5穴)、丰隆,以醒神开窍;虚证者,重

灸关元、神阙以回阳救逆。

(3)其他

耳针疗法:取肝、胆、脾、胃,毫针浅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取基本处方,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第五节头痛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前额头痛(阳明头痛):上星阳白印堂合谷内庭阿是穴

偏侧头痛(少阳头痛):风池太阳率谷外关足临泣阿是穴

巅顶头痛(厥阴头痛):四神聪透百会太冲至阴阿是穴

后头痛(太阳头痛):风池脑户后溪申脉阿是穴

全头痛:风池百会印堂太阳合谷外关阿是穴

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之理,远近相配,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2)临床运用

外感风寒风热头痛证:加风府、曲池以疏风解表。诸穴针用泻法。

风湿头痛证:加阴陵泉以利湿,针用平补平泻法。余穴针用泻法。

肝阳头痛证:加太冲透涌泉以滋水涵木,针用平补平泻法。它穴治同厥阴头痛,针用泻法。

肾虚头痛证:加肾俞、太溪以补肾填精。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血虚头痛证:加气海、血海、足三里以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诸穴针用补法。

痰浊头痛证:加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以化痰降浊、通络止痛。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头痛证:加膈俞、血海针用平补平泻法,阿是穴用豹纹刺法以化瘀止痛。余穴针用泻法。

(3)其他

皮肤针疗法:重叩印堂、太阳、阿是穴,每次5~10分钟,直至出血,适用于风寒湿侵袭和肝阳上亢型头痛。

三棱针疗法:取印堂、太阳、大椎、攒竹、百会,以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

锋钩针疗法:取阿是穴,用锋钩针强刺激,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电针疗法:取合谷、风池、太阳、阿是穴,用连续波中强度,适用于气滞血瘀或顽固性头痛。

耳针疗法:取颞、额、枕、皮质下、肝阳、神门,每次取2~3穴,毫针强刺激,还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疗法: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入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第六节眩晕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髓会悬钟,充养髓海,又具循经远取之用。

(2)临床应用

肝阳上亢证:加太溪、太冲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太溪针用补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气血亏虚证:加脾俞、胃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以补脾胃益气血。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肾精不足证:加肾俞、太溪以填精益肾、培元固本,针用补法,或加灸法。余穴针用平补

平泻法。

痰浊中阻证:加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以健脾和中、除湿化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阻窍证:加合谷、血海、三阴交以行气化瘀、通窍活络。诸穴针用泻法。

(3)其他

三棱针疗法: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穴,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

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额、内耳,每次取一侧3~5穴,毫针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还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头针疗法:取顶中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疗法:选基本处方中2~3穴,注入5%葡萄糖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第七节中风

2.针灸治疗

(1)中经络

①基本处方

百会风池合谷内关曲池极泉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百会、风池、合谷、内关开闭醒神以治其本;余穴分属大肠经、心经、胆经、胃经、脾经、肝经,疏通经络、协调阴阳。

②临床运用

肝阳暴亢证:加四神聪,太冲改为太冲透涌泉,合谷改为合谷透劳宫针用泻法,以镇肝熄风、清心安神。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风痰阻络证:加风池、丰隆、天突以熄风化痰。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痰热腑实证:加支沟、丰隆以清热化痰通便。诸穴针用泻法。

气虚血瘀证:加气海、血海以益气活血。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阴虚动风证:加太溪、风池以滋阴潜阳。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口角斜:加颊车、地仓。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构音吞咽障碍:加哑门、廉泉、金津、玉液、通里,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足内翻:加悬钟、上巨虚、下巨虚,针用补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足外翻:加筑宾、太溪,针用补法。余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足下垂:加下巨虚、阳交。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水道、关元。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③其他

头针疗法:取顶颞前斜线,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

耳针疗法:取脑点、皮质下、肝、三焦,毫针刺法,中等强度刺激,每日1次,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中脏腑

①基本处方

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水沟、百会同属督脉,督脉入络脑,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包行令代君受邪,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内关、足三里通血脉复神明。

②临床运用

闭证:加十宣(选3-5穴)、合谷、太冲以开窍启闭。针刺水沟时,以眼睛湿润甚或充泪为度。余穴针用泻法。

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以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诸穴针用补法。

附:面瘫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合谷太冲阳白四白颊车地仓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为局部取穴,合谷、太冲为循经远端选穴,舒筋活络。

(2)临床运用

风寒风热阻络证:加风池、大椎、外关以祛邪通络。诸穴针用泻法。

风痰阻络证:加丰隆、风池以祛风化痰通络。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气血不足证: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以补气养血。诸穴针用补法。

抬眉困难:加眉冲、头临泣、头维。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透睛明。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或口禾髎。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或夹承浆。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3)其他

皮肤针疗法: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两次,适用于恢复期见面肌板滞,局部有瘀滞者。

穴位贴敷法: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一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一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适用于面麻后遗症。

第八节瘿病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天突天鼎天容臑会合谷足三里

天突、天鼎、天容为局部选穴,化瘀散结。臑会为手少阳、阳维脉之会,针之能宣通三焦之经气,以疏导经络之壅滞。手足阳明经均循行于颈部,取合谷、足三里以疏阳明之经气,消气血之凝聚。

(2)临床运用

气郁痰阻证:加膻中、丰隆以理气化痰。诸穴针用泻法。

痰结血瘀证:加阴陵泉、血海以化痰消滞、活血散结,阴陵泉针用平补平泻法。余穴针用泻法。

肝火旺盛证:加太冲、间使以清肝泻火、清热除烦。诸穴针用泻法。

心肝阴虚证:加三阴交、太溪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诸穴针用补法。

(3)其他

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颈,毫针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穴位注射疗法:取腺肿局部、天突穴,用5毫升注射器吸取2%碘化钾(即碘化钾2克,注射用水100毫升,苯甲醇3毫升,过滤后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以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肿大腺体,向中央刺入,回抽针栓无回血时,即推入少量药液,当出现从人迎向颊车传导针感时,再继续缓慢推药,每次按腺体大小注入1-3毫升,3日1次。

皮肤针疗法:取颈1-7旁开1寸的夹脊平行线,颈前及两侧的经脉体表循行线,先叩刺夹脊穴,再叩刺颈前及两侧体表循行线(上至颌下,下至锁骨上缘的范围内),按任脉、足阳明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的顺序,从上而下依次叩刺,中等刺激,每日一次。

第九节疟疾

2.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大椎间使后溪

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后溪属手太阳经,该经又交会于督脉,故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除疟邪;间使为手厥阴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可疏理气机,和解少阳,引邪外出。

(2)临床运用

正疟:加陶道、上星以和解少阳、解表达邪。诸穴针用泻法。

温疟:加陶道、曲池、外关、商阳以清热解表、和解祛邪。诸穴针用泻法。

寒疟:加至阳、期门以和解表里、温阳达邪。诸穴针用泻法,或加灸法。

湿疟:加中脘、阴陵泉以清热解暑、祛暑化湿。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热瘴:加十宣(选3-5穴)、劳宫、委中以解毒除瘴、清热保津,点刺出血。诸穴针用泻法。

寒瘴:加水沟、命门、关元以解毒除瘴、芳化湿浊。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法。

劳疟:加关元、气海、血海以益气养血、扶正祛邪。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痢疟:加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以和解达邪、清化湿热。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疟母:加痞根、章门、太冲以消痞散结。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不管何种证型,针刺均宜在发作前1~2小时实施。

(3)其他

穴位注射疗法:选大椎、陶道、间使,于发作前1小时,将注射用水注入上穴,每穴1毫升,每日1次,或复方奎宁注射液注射上穴,每穴0.2毫升,每日1次。

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缘中、内分泌、脾、肝,于每次发作前1~2小时针刺,毫针用强刺激。

皮肤针疗法:选风府、大椎、陶道、大杼、身柱、胸5至腰夹脊、间使、合谷、太冲,于发作前1小时反复叩刺各穴至皮肤潮红。

三棱针疗法:选十宣、曲泽、委中,于寒战开始时用三棱针点刺或刺络放血,放出黑血数滴至数十毫升;在患者背部皮肤寻找红色斑点(红点不高出皮肤,病程短者呈鲜红色,病久呈暗褐色),消毒皮肤后,术者捏起红点处皮肤,用三棱针挑刺,可自点内挑出白丝状物,挑断再挑,以挑尽白丝,点内出血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