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岁少年的千里江山

 菊斋 2020-09-14

北宋末年,皇帝当得不怎样,毕生奉献给艺术事业的宋徽宗终于得到了一幅他梦想中的山水画。

这幅画中所画的景物与平常的山水画也如出一辙,画的都是群山湖水的景致,没有什么新的创意。所用的颜色也不外乎以石青和赭色为主,并没有采用鲜艳多彩的颜料进行着墨。而这幅画的作者,说出来的名字你多半都不熟悉,在画这幅画之前,他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廷画师。但在车载斗量的山水画中,它却一枝独秀得到了徽宗的喜爱,并且穿越了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千里江山图》,而它的好,究竟在哪里呢?

好在卷长千里而无一累赘

《千里江山图》画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宽2倍、长2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均为北宋徽宗时期的画作,两幅传世名画的诞生相差仅十余年光景,两位作者在作画时均任宫廷画师之职,《千》画的作者王希孟为禁中文书库的学徒,而《清》画的作者张择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由此也可见,这位错生为皇帝的徽宗在艺术上独到的眼光、对精湛技艺的推崇、对艺术人才的悉心培养,在历史长河中的北宋徽宗时期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少有而珍贵的财富。

此画本无名,后因乾隆提诗“江山千里望无垠”故后世称为“千里江山图”

再说《千》画的纵横之长,如此体量的画卷,要表现的主题若仅仅是山水风景,再美的景色都会显得单薄而枯燥。但画者依然坚持了对传统山水画的保留,始终围绕在山水为主题作画。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习承让画者对山水画风格的扎实功底掌握之熟悉与对北宋末期民间百态洞察之入微,皆悉数体现在了这幅画中,令此画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画中的自然景观有山脉、瀑布、湿地、江湖和植被密林等,层峦叠嶂、数不胜数。

湿地,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水面如镜,湖水粼粼。

山峦,绵延雄秀,山体相依又彼此独立。高低起伏,岛湖相链,山水一色。画中各组群山亦不是简单重复,每一次横向的循环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如同乐曲中的变奏。

瀑布,流水潺潺,清秀俊逸。不仅有双叠,还有四叠瀑布,清旷壮观,蔚然成景。

画中的人文景观则有船舶、屋宇、水车、人物及各种生活场景。

光是船舶一项,就包括客船、漕船、渔船、双体船、脚踏船、小舢板等十多种。

这是龟形漕船。

这是双体脚踏船。

回到岸上来。岸上的屋宇亦包含了寺庙、书院、酒店、渔家、农舍等。

这些房屋中甚至还有一座磨坊(上图二)。

就连最平常的桥,也分了长桥、亭桥、板桥、拱桥、人字桥等等。

这是拱桥。

这是亭桥。

这个片断里的长桥,据考是江苏吴江的长桥。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

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萦以修栏,甃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棹免于风波,徒行者晨幕往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曾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

再来看看隐藏在山水中的人文情怀。

 

会玩的宋人来到一汪瀑布之上,凉亭里二人对坐喝茶下棋,好不惬意。

游山玩水,饮茶对弈。

这是宋代文人的日常:写诗、喝茶、游山。

真似东坡所言,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画中有许多表现百姓生活的细节,垂钓就是其中之一。王希孟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宋代垂钓,生动地将千年前的生活实景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与诗文中的景致无二:

【望江南 江上雪】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好在咫尺有千里之趣,玲珑显诗意万千

除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之外,在这北宋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之间,还藏着不少才子佳人诗意中的故事。

【江城子 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仙笔下的离别令人动容,船舶远去,只留岸边青木与佳人独立,流相思千点泪。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几点白衣少年郎来访,目的地是隐隐在山间的小院,现在这里已没有几个人会来了。就算是最美的春色之中,也显得孤单寂寥。隐士隐世,隐的还有落寞心事。

好在丹青点灵动,水墨有深情

王希孟不仅在所绘的景观场景中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在用色上,也大胆地采用了矿物质和石青染色。此画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

山石的轮廓用淡墨勾勒,加赭石或花青渲染山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青色的渐变

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

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

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

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

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

模拟还原当时完成画作时的颜色

虽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此图可谓笔精墨妙。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轻点飞鸟,十分灵动

好在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

最后我们来说说《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关于他的唯一信息,来自于当时宰相蔡京的题跋: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据蔡京的题跋可知,王希孟画这副画的时候十八岁,是宫廷画学生,被招到禁中文书库,进献过数张画作,但技艺还不甚精湛。徽宗认为希孟是个可教之才,于是亲自教授技法。不出半年,王希孟便画出这惊世奇作,进献于徽宗。

蔡京题跋

令人惋惜的是,王希孟在十八岁完成《千里江山图》之后,在二十岁左右就去世了。

陈丹青曾说过: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这个少年仿佛就是为了《千里江山图》而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悄然离去,留下后人对他的唏嘘留恋。

元代高僧溥光曾是《千里江山图》的收藏者之一,他也对此画进行过接题: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溥光说他已经浏览过近百遍《千》图,每看一回都有新的发现,而且觉得都看不完全图的细节。该图颜色鲜明,构图高远,在从古至今的山水画中,可谓是独步前年,众星之首。可见评价之高。

溥光题跋

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千里江山图》只展览了两次。

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故宫博物馆展出,可谓是万人空巷。

万里山河,千年人间

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已经是名震天下,盛名之下其实很难名副其实。

技法、颜色、构图等等画面上的艺术已经让我们惊艳,但我认为《千》图背后所藏的中国人对家国的美好寄愿才是最珍贵的。

有人说,《千里江山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有人说,《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的呈现,能窥得宋代皇室对长寿的追求。道教所崇尚的养生观念和修仙长生契合了皇室的需求。在青绿山水中,运用石青、石绿等现实中看不到的色彩对实际的山水进行加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想象中的珍藏着长寿秘密的海外仙山。

有人说,《千里江山图》与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

水墨丹青,绘就万里山河。

奇景幻境,诉尽千年人间。

世间 · 好物



作者:青园子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