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阿丁480 2019-01-16

A R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倪 源 简 介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倪 源

1961年生于上海 祖籍松江,幼承庭训。1983 年拜师胡问遂先生,1986年拜师吴建贤先生。

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书协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2009年任教至今)。

2008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个人书法展(首个华人书法展),2012年上海徐汇艺术馆个人书法展,多次在新加坡/美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受老一辈书家印象走传统道路,擅长楷书/行书/草书诸体。

N I Y U A N C A L L I G R A P H Y

倪 源 书 法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倪源书法作品

文:车鹏飞

传承是中国文化系统下所有门类所共具的特性,失去了传承我们文化便不会有如此绵延几千年而不终断的续脉。这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而是须骨子里透出的敬畏心向伟大的传统汲取我们个体所需要的养分的定力。书法作为我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强大的传统谱系,经过历代大师的不懈追求与心悟妙得发展传承于历史的洪流当中,为中国艺术赢得了不世的高度与荣耀,每一个有志于斯道的学习者,都应怀着对先贤大师无比崇敬的情怀,师心自用,成就自身的书法梦想。倪源便是这样一位有持守且不断进取的书法家。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倪源书法作品

我与倪源相识于1992年的一次见饯行。他的老师当时所在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老同事、老朋友吴建贤先生。建贤先生是一位颇赋正义感且具有担当与个人想法的书法家,侠肝义胆,襟怀磊落,真性情,敢直言,每与他谈艺论道,总有投缘话题,无限畅快。他的字写得极好,因从事编辑工作的缘故,艺术视野自然比一般书法家开阔得多,对书法史有着清晰地认识,临摹了大量的法书碑帖,功深力厚,不同凡响,而立之年便得誉当时。他的取法是多方面的,不独取法古代法书碑帖,近现代的书法大家凡自己心有所好者,也是不遗余力地学习。早岁建贤先生对海上书坛泰斗沈尹默先生倾服有加,极尽临仿之功,二十五岁时便能写得一手精熟的沈氏书风,点画谨严,秀润清劲。学沈尹默书法能到如此者,在我看来并不多见。建贤先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兴趣极为广泛,在艺术上有一种“不安分”的秉性,一种书风的驾轻就熟显然不能满足他对艺术的探求,在看到沙孟海的书法以后,他被沙老书法中的雄迈豪宕之气所慑服,遂改学沙老书风。他天资高朗,复又用功,能从娟秀的沈氏书风一变而为浑茫的沙氏书风颇为难得,且形神具备,着实令人佩服。除却天分外,也得益于吴先生对艺术一丝不苟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他对自己是如此要求,对学生也是如此。天分不高者不教,天分高不用心者亦不教。倪源后来能成为建贤先生的学生就兼具了天分与用功二者的,若非如此,断不能为吴先生所许。与建贤先生一起为倪源赴新加坡饯行其间,在与他不长的交谈当中,初识了他的为人与书作,人品与书法皆可观,一见如故。后来过从渐多,愈觉当初所识不谬。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倪源书法作品

倪源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祖父是传统的旧式文人,有着全面的文化修养。在祖父的熏陶与督学之下,倪源自幼便秉承家风习文作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不在话下,书法则由《神策军碑》《十七帖》《圣教序》《曹全碑》入门,其时对书法爱之深习之勤,遂有了良好的根基。后得到当时海上名家胡问遂亲授,临习《郑文公》《张猛龙》《龙门四品》《陆柬之文赋》诸碑帖,基石渐厚,所蓄渐丰,所书作品初具规模,颇有可观。倪源对书法的学习是虔诚的,且转益多师,1987年始拜于建贤先生门下,直至建贤先生下世。在建贤先生的指授下临习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心中为之欢喜不已,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艺术往往就是这样神奇,一如交友,遇脾胃相合者,心中快意,必有相见恨晚之意,击节而叹。自临《道因法师碑》后,倪源方找到了自己在书法上真正的兴趣所在,书遂大进,自此基石方为深稳。继而借助早年所临习行书之根柢,又对宋人行书做了大量临摹,渐入行草畛域。复又对明代诸书法大家的作品研习力学,后独于倪元璐的行草书心有戚戚焉,好之尤笃,临习不辍,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今日其作品依旧弥漫着强烈的倪元璐书风。倪源喜好倪元璐,同姓为倪,更增添了其学书的诚敬之怀,目之渊源有自,迢递宗风,未为不可。

此心嗜古力学书——品读倪源书法

倪源书法作品

自美术界85’思潮以来,美术界进入了一个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大讨论时期。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潮以及各种异变画法充斥整个画坛,一时间各种所谓的流派纷纷登场,光怪陆离,好不热闹。不过,中国传统艺术终究属于那些头脑冷静、尊重传统有修为的耕耘者,“繁华落尽”之后必归于“真淳”,中国绘画的那个“真”便是“真传统”与“真我”的二重叠加,魑魅魍魉终是昙花一现,难得长久。近十年左右拍卖市场传统绘画大师作品的强势走高,以及身修传统绘画群体的日益壮大,便昭示了传统的伟大与不可丢弃的生命力。书法界也同样也没能脱离那个美术界大环境的宿命,无论是拾人牙慧的“少字”风格,还是矫枉过正的“丑书”,抑或是不伦不类的“现代书法”,虽尚未消歇,然究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传统书法以其不可泯灭的强大生命力,再一次走进书法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取法对象。就观念与取法对象来说,不得不说倪源是一个清醒者。缘其庭训的正统、师承的渊源以及自我的识见,他始终未偏离传统这一大道,埋首于传统这座宝库,汲取其中与自我相合的养分,洁饮着内心的书法之泉,这是十分难得的。不久前他出示近作数十件,较之先前所作更为老结浑融。用笔顿挫起伏沉着自然,点画厚重,注重每一点画形态的丰富性,皆能曲屈有致,不使直过。结体吸收了倪元璐的欹侧多变,狭瘦紧结的特点,作品中呈现出开合跌宕的审美意识。古人对于学画有“师其迹不若师其心”的名言,此论移于书法同样适用。学古而不知变,终是寄人篱下。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得出其他技法的揉入,《道因法师碑》中收外朗、方折劲健的特点,似乎也渐渗于其书:点画中段的丰实之感得力于其对《散氏盘》《毛公鼎》等金文的学习:甚或也偶露出乃师建贤先生执拗倔强的劲儿。

艺术是无法如同竞技体育一样,用直观而准确的数据分出高下,但这并非说艺术缺乏衡量的标准,只不过这个标准是抽象于一定修养下的目击心会。我想倪源对书法的追求定然是沿着这样一条传统大道勇猛前行的,期待他能有更多更成熟的作品不断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