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一位名叫缭的山东士子来到了秦国,关于这个人的生平和家世,我们现人已经很难弄清楚了,甚至,包括他的姓氏,也已经失传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几乎都能消失在历史中的人,却因为与一位君王的谈话,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几乎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那一年的秦王政,也才刚刚二十三岁,放我们现在,也就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或许会感到迷茫,或许会感到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是,那时的秦王政,却显得异常老气成熟。想想前几年,他力挽狂澜般平定了秦国宗室之乱,免去了秦国内战之苦,而后,除嫪毐,驱吕不韦,这一件件,哪怕是有一件出了问题,他秦王政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对于他来说,能够好好的活着,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当然,事实上的他也的确很幸运,无论是经历如何剧烈的风暴,他都依然活着,反而是曾经那些他一度害怕和恐惧的敌人们,却一个个都死掉了,或许这是命,或许这是必然,但无论如何,他不仅活着,还活的更好了,而或许,也正是在这之后,年轻的秦王政才真正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渡过自己的一生,是庸庸碌碌般醉生梦死,还是,去努力一把,去搏一下,从而建立一项足矣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是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中国的历史,也掌握在他手里,前进,或许名垂青史,或许遗臭万年;后退,或许可以称霸一方,安稳渡过自己略微平静的一生。而或许,真实的秦王政压根就没有选择过,这条路的走向,无论他愿不愿意,他都必须一直走下去,哪怕是死。 而在处理完那一场场政治风暴后的秦王政,更是获得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手掌天下第一雄师,手握天下最强国家政权,此时的秦王政,或许已经感到了无尽的自信和力量,而更关键的是,此时的他只有二十三岁,他年轻,但同时他又有足够的实力,所以,或许也正是拥有如此实力般的他,才必然而然的产生了那种对于建立万古不世之功的向往。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来了,他叫缭,他对秦王政说,目前中原局势固然纷杂,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以秦一家独大而已,然秦虽强,列国虽弱,且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秦都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它,但,一旦列国如群狼般团结起来,秦最终还是会难免走向失败,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分化瓦解,不可太过强硬,故而,缭向秦王政献出了一个计谋,如史书中所记载到的:“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是的,缭为秦王政所献之计,放我们现在,便是搞谍战。事实上,谍战在中国,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就已经为秦国初步建立了对外谍战体系,而在秦昭襄王时期,更是逐步壮大,那次浩浩荡荡的诸侯联军伐齐之战,应该说就是那个时期秦国谍战的最高典范,然而,此时缭所为秦王政献的谍战攻势,却远远的超越了曾经一切。 目的决定过程,在缭看来,此时的谍战工作,必须深化和细化,甚至说,目前的秦国,已经完全可以依靠谍战工作而取得远超战争所带来的战果。曾经的秦国,所有谍战工作,就几乎都是为了战争而服务,所以,这一次在缭的策划看来,已经完全可以上升到和战争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行动了,也就是说,和战争一样,此时的谍战也是直接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想完成这个庞大的计划,就必须有一笔非常巨大的资金来为之做支撑,三十万金,就是缭给秦王政开出的价码,那么,秦王政会答应吗?用那么一笔庞大的金钱来支持这么一项只能存在于黑暗中的行动,秦王政或许也犹豫过,然,预先取之,必先与之,这个道理,秦王政自然也懂,何况还是这种完全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命运之大事,秦王政自然会慎重考虑的,或许秦王政也一度想要放弃过,但是,局势的发展,让秦王政不得不考虑的更多,单单只是依靠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秦王政做再足的准备,也实在是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无论如何,最后的他都必须做出一个决定。 很显然,秦王政最终还是选择接受缭的建议,并且,在之后的不久,秦王政便主动授予了缭国尉之职,并命其统管秦对外所有谍战工作。 而以上的秦国谍战工作来源以及过程,其实就只是秦王政对于即将到来的统一战争所做的准备而已,当然,事实上,对于这场统一战争,秦王政的准备,还有很多,毕竟,无论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来说,一统天下,都还只是一个虚词,尽管有人曾经提出过,但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没有人会相信,但是,秦王政既然这么做了,首先自己就会相信,何况,即使做不到,至少也曾努力过,生命的价值,从来就不只是结果,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在战国晚期的那个时代里,诸子百家也都对当时局势做过很多分析和论证,而对于如何统一中国,以及如果治理统一后的中国,就曾有人对此做过预想。而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类书籍《周礼》,便是在这个时代所产生的,而这部号称中华文化史宝库的书籍里面的重要内容,便是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种预设和探索。 诚然,《周礼》中的一些政治制度的叙述,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都未真正完全实施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此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绝对是犹如柱国之石一般的存在。 按照《周礼》中的记载,未来的中国政治,应该是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中央集权性质的政府结构,在这里,可以说,这部书首先的一个观点,就是对于先秦时期分封制的全面否定,一个国家,能否强大,能否强盛,实施什么样的制度,周朝八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所以,这部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政治书籍,就断然废弃了分封的想法。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周礼》 以上内容,便是笔者分别在周礼中摘取的对于官制的内容。首先,在那本书里,一个国家,就只能有一位领袖,也就是王,而在王之下,则分别设立六个官职,作为辅助王的六位最高政府长官,这六位,分别就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在这里,笔者就要多说一句,因为此书在流传的时候,缺少了关于冬官的记载内容,所以笔者就未出现在上述的内容选取中,但是,根据后来很多学者的考究和思考,他们都一致认为,事实上冬官是存在的,而且,对于冬官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很高的参考程度,所以,笔者就在这里直接引用了。 事实上,如果单单看这些官职划分,我们现人第一次看的话,的确会很懵,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六个官职分别用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六个官职来对应的话,那就是天官对应太宰、地官对应大司徒、春官对应大宗伯、夏官对应大司马、秋官对应大司寇与冬官对应大司空,如此这六类,相信大家对于这六种官职,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但是,如果说再从中国后期政府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那么,一个从唐一直贯穿到清末的一个政府官制,便很容易得出了,是的,那便是六部制,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一直到清朝时期的六部尚书制,即使后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但是,作为政府官制的一个基础构造,都是不会变化的。由此再这里,也可以说出此书的价值和影响,知道几千年后,也依然如此深刻的存在,那么,为何后人会如此一而再的坚持呢?答案当然也很简单啊,因为好用,因为对于国家有利,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历史中,更是非常凸显,任何一种政治体制,能否对于一个国家的以后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就在于他到底有没有用,而无疑,《周礼》中对于官制的一些思考,就是非常实用,而里面的一些其他内容,笔者就不再赘述了,但笔者也想建议一下大家,可以去看看此书,甚至说,一个人要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不读此书,就犹如研究一条河的水文而不去查探它的源头。 那么,笔者又为何要在这里重点说一下这部书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便是笔者想要告诉大家的,中国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绝对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就是秦始皇发兵,然后经过十年战争,中国便统一了,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战争的确是统一中国的主要行动方式,但是,却不是一个决定因素,为何,在曾经,在夏末,在商末,中国一样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但为何就是没有建立起那种统一的国家体制呢?这就说明了,凡事都要顺势而行,秦始皇固然天纵英才,但是,有些事,也是必须得按照时势的发展而进行的。 秦王政固然在做统一全国的努力,但在民间,诸子百家,又未尝不是在做努力,那部成书于那个时代的《周礼》,虽然作者不详,但大体上,也可以判断为是当时儒家学派的成果,但却又不是绝对的,诸子百家各种观点,也都存在一些,所以,笔者个人是认为,很有可能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共同努力而成,总之,正是那部书,为中国不久之后的统一,充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让当时的社会精英们对于国家的未来可能要实施的制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实,在这里笔者也是想告诉广大读者,中国历史之所以源远流长,之所以长生不灭,万古长存,就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时期,都有着一批极其卓越的文化精英,立足于实际,而为整个国家的未来进行不断的思考和论证,哪怕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因此而留下名字,都没有机会让我们后人为此而纪念他们,但是,只要他们当时所论证的内容依然存在,就证明了他们那永恒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但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古老,是因为她从很久很久以前走来,而在她之前存在的文明,已经都死了,所以她是最古老的;而年轻,则是因为她一直都在发生变化,一直都在试图让自己改变,让自己变的更加优秀,从而也让自己一直在保持年轻。而战国末期,无疑就是一个她在试图脱胎换骨的时代。 (未完待续) 文章的最后,笔者说一点题外话,其实本章里面关于《周礼》的部分,是笔者临时加进来的,或许大家会感到一些突兀,故而在此笔者特意表示抱歉,但是,笔者真的是想把一些那个时代曾经发生的很伟大的事情告诉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些笔者自身所认为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复兴日渐高涨,但是对于一些最根本的内容,还是很少有人进行探索,正如那本书《周礼》,为中华统一时代开辟了文化基础,中华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先贤都认为是极其有价值的书籍,真的很值得我们现人去学习。
另外,笔者回复一下上一章中读者陈翔宇的问题,事实上,笔者也不知道需要多少章,或许大家都认为笔者已经严重跑题了,但是,笔者的确是在按照主线进行,而且,说句实话,笔者自己也不知道预计会写多少章?会写多长时间?这是笔者第一次创作,笔者承认,所以,如果让大家感到很不爽的话,请大家多原谅,笔者能做的就是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