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芽囊原虫(Blastocysistis spp.)

 开心100mm05xkw 2019-01-16

一.简介

人及动物肠道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1912年首次发现,曾被定义为酵母菌、真菌。1967年依形态学被分类为原生动物门下确认为原虫,1991年按其形态学及其寄生于人体特性命名为人芽囊原虫。


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展,后被定义为原生藻类别,但由于在形态学上与原生藻类存在差异,研究者按着小核糖体DNA测序分析结果,建议将其归入一个新的界别:

真核生物域/假菌界/不等鞭毛门/芽囊原虫纲


绝对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度,对氧气非常敏感,以摄入细菌及其他碎片维生,实验室传代为17-22小时。



二. 传播方式、临床症状


粪-口传播、水源污染


人芽囊原虫可逃出传统的水过滤技术

人畜共患病,主要寄生在宿主回盲肠处

80-90%病人不具症状,除可引起目前所知的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引起其他非胃肠疾病,包括急性及慢性荨痲疹、掌跖搔痒症、缺铁性贫血等。


三.生活史及形态


在人类消化道中,BHO 主要寄生在肠道上皮细胞,常见型态为阿米巴型及无空泡型。一旦通过肠道时,细胞质内逐渐生成空泡,形成多空泡形,即患者粪便中最常被发现的类型。


分裂方式


胞浆分离

裂殖

二分裂

出芽


形态

粪便下常见四种形态包括:空泡型、阿米巴型、颗粒型、包囊(厚/薄壁),其余两种形态存在于肠腔或实验室培养





1.    空泡型(图a)

4-63微米(常见为5-15微米)

中心体为一大的空泡(为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储存)

周围细胞质围着一层薄膜

1-4个细胞核(常见为1-2个)

无性生殖,以二元裂殖方式复制

粪便及培养基中最为常见,存活于大肠

无症状患者粪便的常见形态


2.颗粒型(图b)

15-80微米(常见15-25微米)

与空泡形相似,中心体和胞浆中存在颗粒

(代谢型、复制型和脂肪型颗粒)

在粪便中较为少见

常见于体外培养基中


**空泡形及颗粒形对温度改变,高或低渗的环境及空气暴露很敏感


3.阿米巴型(图c)

10微米

中心体为一空泡或多个小泡。呈现一或多个伪足,但不具动力,形态上与中性白细胞、吞噬细胞相似

宿主免疫功能失调时,可见此形态

寄生于回盲肠的上皮细胞

当阿米巴型大量繁殖,吸附宿主肠壁、侵入肠粘膜,做成腹胀、腹痛、血便等症状

可吞食细菌,由此提供形成包囊的养份

只在腹泻患者中的粪便中发现

很少出现在培养基上


4.包囊(厚壁/薄壁)




4.1 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

1-10微米(常见3-6微米)

没有中心透明体

1-4个核(常见2核)

可见包囊壁(可厚可薄)

包囊壁外可见被一折旋光性䊹维层包被


4.2 特性

水中不会溶解

可在25度暴露在空气中可保留1个月,4度水中存活2个月,37度能存活4天,对自来水中氯离子有抗性。按人芽的种系不同,其存活时间亦有差异

具感染性,厚壁主要经外传播,薄壁令宿主肠道反复感染

只占新鲜粪便中的小部分(小于5%)



5.无空泡型

5微米

出现在结肠直肠镜检查标本中

可转化为阿米巴型或多空泡型及包囊型



6.多空泡型

5-8微米

存于肠道

仅在粪便中偶尔出现


四.分子生物学

按微小核糖体SSU-rDNA基因序列加以分型,芽囊原虫目前至已超过17个基因型(ST)。

人类感染的基因型超过90%以ST1-ST4为主,其中ST3毒性最强及最常见,10%见于ST5-ST9,为人类与动物间的接触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以直接盐水、碘染、福尔马林-乙醚沉淀、铁苏木素染色法、Wright~Giemsa 染色法处理。

浓缩法(硫酸锌漂浮法)或重力沉淀法并不适合,因水或其他溶液可溶解掉它的空泡型、多空泡型及颗粒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