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經病機~太陽病病機 @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 痞客邦 ::

 Kimtsai 2019-01-16

太陽主膚表而統營衛,'為一身之藩籬'外斜由膚表而八,使衛陽被遏,營陰鬱滯,邪熱盛於表位,故稱之為太陽病。《傷寒論》第4條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太陽病又含有疾病初期的意義。

 

    太陽病的基本病機是:風寒外襲,營衛受邪,失其調和。心主血屬營,腑主氣屬衛,皆藏於胸中。

 

清‧柯韻伯《傷寒論翼‧太陽病解第一》云:'營衛行於表,而發源於心肺。故太陽病則營衛病,營衛病則心肺病矣。'

認為'心肺為太陽之裏'。所以,太陽病雖是風寒外襲膚表所致,實際上是心營、肺衛受邪而引起,故其病機變化多涉及胸中。從經絡的聯繫來說,儘管小腸、膀胱屬太陽,且常有經邪入腑的病機變化,但這都是心營、肺衛之邪不解而傳變的結果。

 

    一、營衛不調

    營為陰,衛為陽,陰性沉降而靜,陽性升散而動,二者充斥於一身之表,一升一降,一動一靜,保持正常的固外開闔的生理功能。所謂營衛受邪,失其調和,就是營或衛的一方因外加因素,使其力量增強,造成人體膚表陰陽升降失調的狀況。風傷衛、寒傷營。風性屬陽,寒性屬陰。感受陽性(風)外邪,自然使陽(衛)的升散動性增強而躍居優勢,形成衛強營弱的病機。感受陰性(寒)外邪,則使陰(營)的沉降靜性增強而躍居優勢,產生營強衛弱的病機。風來兩感,便形成營衛俱實的病機。這就是成無己所謂'風並于衛'、'寒並于營'的道理(《注解傷寒論》)。

 

    當衛強營弱時,衛陽的升散動性佔優勢,浮盛於外故發熱;弱勢的營陰其沉凝靜性不足,不能內守故自汗出,脈浮緩;自汗出後,衛陽部分散失,肌膚略失溫煦,故惡風,這便是所謂太陽表虛證。在營強衛弱之時,營陰的沉凝靜性大於衛陽的升散動性,衛陽被郁於肌表之內,不得發散于外以溫煦膚表,故惡寒;郁遏于內的陽氣因不得外散而升高則發熱。優勢的營陰的沉凝靜性引起無汗,脈浮緊,並使軀體血行不暢,而產生頭身骨節疼痛,這就是所謂太陽表實證。如風寒兩感,寒並于營,營陰的沉凝靜性增強,則惡寒甚而無汗;風並于衛,衛陽的升散動性增強,但因無汗陽熱不得外泄而內鬱,故發熱高而煩躁,形成表裏俱實證,亦稱表寒裏熱證。這些都稱為太陽經證。

 

    太陽表虛證用桂枝湯,表實證用麻黃湯,表裏俱實證用大青龍湯。


 

    二、表寒裏飲

    多為素有水飲內停,複遭寒邪外襲,束於膚表,外寒裏飲,相互搏擊,壅阻肺衛,使肺失宣降而為病。肺氣不宣,故表實而無汗;肺失肅降,故咳嗽而喘逆。且水氣流散無定,上阻氣道,則喘咳:中阻胃腕,則乾嘔;停於下而不去,則小便不利、少腹滿;如水結不化,則津液不布而口渴。如水氣鬱結過久,又多有化熱傾向,一旦飲與熱結,熱居飲中,飲為熱灼,最難剝離,而病情反復不癒。

 

    表寒裏飲與前述表寒裏熱,雖然皆為表裏同病,皆為寒邪外束,但此則內為有形之水飲停聚,即使鬱久化熱,亦必兼飲;彼則內為無形之熱邪鬱滯,熱勢高亢,二者病機性質迥然不同。表寒裏飲用小青龍湯,飲邪化熱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三、邪入經輸

    足太陰之經脈,起於目內毗,上額,交顛,絡腦下項,挾脊抵腰。太陽表邪隨經入輸,使經氣不利,筋脈失養,引起項背強幾幾等病候,即是邪入經輸的病機變化。如風邪入於經輸,則表虛而自汗出;寒邪入於經輸,則表實而無汗。邪入經愉,表虛自汗者,如桂枝加葛根湯證;表實無汗者,如葛根湯證。

 

    四、邪陷胸中

    柯韻伯云:'太陽以胸中為裏……陽明以胸中為表'(《傷寒論翼》),而胸中實為心肺所居。故太陽病不解,邪氣內傳,多是首先涉及胸中,而見心肺症狀。邪陷胸中的病機變化,常因其人臟腑盛衰、受邪性質與有無宿疾而不同。一般說,表邪內陷,波及肺臟,以引起肺失宣降為基本病機變化,表現為氣喘、咳嗽、吐痰等症狀,但其中又有寒化、熱化、挾飲挾痰之不同。表邪入裏,引起'汗出而喘',或'不汗出而煩躁'等症狀,是邪氣熱化,肺失清肅的病機變化。如本為喘家,或平素心下有水氣者,為表邪內陷所引動,形成寒氣挾飲、肺氣不利的病機變化,表現為咳喘等症狀。

 

    如表邪誤下,或發汗過多,或誤用火攻等,損傷心陽,使心陽不振,則出現脈促、胸滿、煩躁、心下悸、逆滿、狂譫等症狀。如心陽受損,引動下焦寒氣上逆,則發奔啄;或水液停聚而臍下悸,欲作奔啄之證。

 

    五、實邪結胸

    胸膈素有宿痰水飲結聚,表邪內陷胸膈,與有形之痰水實邪相結,盤踞胸膈,便形成所謂結胸的病機變化。若是表熱內陷,熱居水中,水居熱外,阻滯氣機升降而為病,則為熱實結胸。若是寒痰緒聚,則為寒實結胸。凡結胸多表現為胸中痞鞭、心下痛,甚至從心下至少腹鞭滿而痛等症狀。


 

    六、邪陷心下

    表邪內陷心下,多因誤下引起,其病機變化也是多種多樣,主要是形成痞證,表現為心下痞滿、按之不痛,或噫氣不除等症狀。如是熱邪壅滯心下,使氣機不暢,則形成熱痞。如是胃虛氣滯成痞者,是為虛痞或氣痞。

 

    如表證誤行吐下,損傷脾陽,致使陽氣虛弱,不能運化津液,則引起心下水飲停聚的病機變化。水飲停於心下,主要表現為心下逆滿,但因水飲變動不居,也有不同的病機演變與臨床表現。

 

如水氣上泛,則形成氣上沖胸;蒙蔽清陽,陽氣不升,則頭眩;上淩心胸,則心悸;阻塞胃腕,胃失和降,則嘔吐清水痰涎;上涉於肺,則咳喘。水氣之成,源于陽虛,陽氣不足,又可引起筋脈失于溫煦,而表現身為振振動搖。

 

    七、邪熱下利

    太陽表證而誤攻下,使表熱內陷腸道引起下利,稱為邪熱下利,其中有幾種病機變化。

 

一是表熱內陷,表邪全解,純屬裏熱下利,症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且脈無促象,當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若'脈促者,表未解也',則應繼續解表,表解而裏自和。

 

二是表邪內傳陽明,而裏熱未實,形成'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其表未解,仍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兼陽明之下利,是太陽邪盛,波及陽明,陽明裏證實是表證引起。治宜解表,用葛根湯,表解裏自和。

 

三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治之,是邪熱下迫腸道引起,純清裏熱,下利自止。

 

四是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所渭'協'作'挾'解。因一再誤下,虛其脾胃,形成外有表熱,而內則虛寒,虛寒挾表熱而下利,稱為'協熱而利'。實際上此協熱利是太陽波及太陰,可稱為太陽太陰並病,即桂枝人參湯證。


 

五是表邪內陷心下之痞證,又一再誤下,'利不止',引起下焦滑脫的病機變化,如赤石脂禹餘糧丸證。

 

    八、經邪入腑

    指太陰經邪不解,循經內傳太陽之腑的病機變化。

一是邪入膀胱氣分,與水相結,水氣不化,致小便不利而形成蓄水證。

二是邪熱入於膀胱血分,與瘀血相結,形成少腹急結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的蓄血證。少腹為膀胱之室,所謂膀胱蓄血證,實指少腹血瘀,有的可見大便下血症狀。

 

    九、臟腑陽傷

    多由太陽病汗下失當引起。五臟均有陽氣,所傷不同,其病機變化亦各異。如過汗損傷肺衛之陽,症見畏寒汗出而不發熱。如汗下傷心陽,其病機變化,

有表現為上焦心神不安者,出現胸滿、煩躁、狂譫;

有中焦水飲停聚者,出現逆滿、心下悸;

有下焦寒氣上逆,作奔臃,或飲停臍下而悸動者,已如前述。

如吐下防脾陽,也多停飲、氣滯、下利的病變,亦見前述。如過汗傷腎陽,病由太陽向少陰傳變,出現'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曲伸'等症,即桂枝加附子湯證。如陽虛太甚,則可完金轉變變成少陰病。

 

    十、臟腑陰傷

    人陽病傷陰的病機變化,主要表現在亡津液,病勢向陽明轉化。所謂'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說明則病變多從陽明熱化。

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