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喹替尼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生命希望。 2018年11月25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癌新型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爱优特(呋喹替尼胶囊)正式在中国上市。 呋喹替尼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以及既往接受过或不适合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呋喹替尼为新型的高选择性小分子VEGFR1、2及3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呋喹替尼对VEGFR激酶活性、细胞中VEGFR2/3磷酸化、内皮细胞增殖及管腔形成、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新生微血管形成、小鼠体内VEGFR2/3磷酸化、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呋喹替尼胶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据了解,呋喹替尼的首批处方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地区陆续开出。另外,“为爱而行”呋喹替尼患者关爱项目平台也已经上线,将为使用呋喹替尼的结直肠癌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用药服务。 日前,《医学界》在呋喹替尼东区上市会上,采访了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应杰儿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朱梁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介绍了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和治疗现状,一同探讨新药呋喹替尼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 01 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经发现大多即晚期 应杰儿教授: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的发病因素主要与生活方式相关,如饮食习惯摄入高能量、高脂肪,还有经常坐着不太运动等等。这两年,中国人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在发达国家,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和推动,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 朱梁军教授: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往往没有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等到患者出现了腹痛、大便带血,或者自己摸到肚子上有包块,再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临床上,大概有25%以上的患者一经发现即是晚期。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疾病的早期筛查。 在此呼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发动力量,一方面加强对公众进行科普宣教,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重点人群的大肠癌早期筛查工作。 02 全程管理和综合治疗相结合 朱梁军教授:对于晚期大肠癌治疗而言,现在倡导进行全程管理,根据肿瘤的特征、患者的特征和治疗的特征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也就是说,依据大肠癌不同的分期、不同的分子病理、不同的部位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经济条件等,来制定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 章真教授:放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主要是分两部分:第一,对于没有转移的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进展期患者。第二,是针对一些转移性的结直肠癌。 目前,对于没有转移的直肠癌来说,近十多年以来,我们提倡新辅助治疗的模式。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努力,新辅助治疗从理念到临床实践都有很大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以往的患者就诊诊断后直接手术,然后根据患者的手术结果再行其他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是分期后,先行放疗,再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经过放化疗后,患者的肿瘤有不同的疗效,有一些患者疗效非常好,肿瘤可以得到完全地缓解,这就为器官保留提供了一个可能。 这个变化带来了新辅助治疗理念的转变,从以往我们更多是想通过新辅助治疗来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到现在演变成为一个更多带来生活质量提高、器官功能保留的功效,这是新辅助治疗关注的重要热点。 再后续,我们还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包括放疗与化疗的优化联合、时续不同的联合、同期的联合等等。 另一方面,有不少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放疗在传统观念,认为只是局部治疗,对远处转移是没有什么意义,但现在的研究显示放疗既可以作为局部治疗的一个有力武器,又可作为全身治疗的一个加强。 放疗作为一个技术性的平台,发展很快,治疗越来越精准。如立体定向放疗(SBRT)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进行联合,协同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现在放疗已经从一个局部的治疗手段扩展为一个全身治疗这样一个更有效的手段。 应杰儿教授:大肠癌主要是靠外科手术切除才可以根治的一种疾病。内科药物治疗总体上来讲是以控制和延缓为主。所以,患者有机会进行手术切除就及早进行手术切除,或怎么样尽可能把“不可手术切除”转化成为“可手术切除”,从而帮助患者获得一个相对比较长的生存期;对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03 呋喹替尼“利器”出鞘 突破结直肠癌三线治疗困境 朱梁军教授:近一半以上患者首诊即为晚期或由于手术后复发转移进入晚期疾病状态,无治愈机会,以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为治疗目标。不少患者进行一线、二线治疗,只能维持个两三年左右的时间。 许多患者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体能状况都较好,生存欲望也很强烈,但有效的治疗手段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药已经用完了,人还活着,这个时候希望是什么呢?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武器,更多的一些手段。现在,呋喹替尼的上市就填补了这个空白,也给我们医生提供了一大“利器”。 应杰儿教授:经过试验证实,呋喹替尼具备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RESCO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呋喹替尼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9.3个月,较安慰剂组延长了2.7个月,同时降低 35%死亡风险;呋喹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显著延长,由安慰剂组的 1.8 个月延长至 3.7 个月,疾病复发风险降低74%。所以呋喹替尼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抑制剂,大家目前普遍担忧就是安全性问题。现在大多数的抗血管抑制剂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还是看到了相对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这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药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呋喹替尼这个药物我们期待很久了,在它最终呈现的临床研究中已应用到的患者结果显示,无论它的安全性还是耐受性都值得肯定。第一个是它的不良反应谱和以往抗血管生成的药物相比,基本上是相类似的;第二个,总体它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比较少。 章真教授:呋喹替尼作为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靶向药,它的上市对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目前结直肠癌三线可用的药物相对是匮乏的,呋喹替尼的上市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呋喹替尼是一个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未来和放疗结合应该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带来患者更多受益。 04 对呋喹替尼上市的寄语与期待 朱梁军教授:祝福呋喹替尼能够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期待这个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临床肿瘤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所掌握和应用,从而造福广大的结直肠癌患者。 应杰儿教授:呋喹替尼是我们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血管靶向药物,拥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希望这个优秀的药物上市了以后,能为中国广大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章真教授:期待呋喹替尼不仅仅是应用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患者中,未来能为更多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以期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让我们医生、患者、企业,携手对抗肿瘤,让生命更精彩! 专家简介 朱梁军教授 朱梁军,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多学科(MDT)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内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委员,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胃肠神经内分泌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大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委员;《Annals of Oncology》肿瘤学年鉴(中文版)杂志编委。 应杰儿教授 应杰儿,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导、病区主任。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免疫营养学组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省联盟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章真教授 章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老年肿瘤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NCI直肠癌工作组成员ASCO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治疗协会(ASCO)科学委员会委员;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顾问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