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斜肌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斜向前下,近腹直肌的外侧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止于腹前壁正中的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阑尾切除术的切口方向为什么要与腹外斜肌纤维方向一致主要是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在解剖方面),而且肌肉血液供应丰富,术后易恢复.还有可以在复杂的情形下可以上下适当延长刀口(当然,复杂的最好是腹直肌旁开口).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不切破血管。 概述 腹外斜肌的损伤部位多在止点髂嵴前部,在人体屈曲并回旋脊柱时,由突然的回旋动作或过度的回旋动作损伤,在起点疼痛多诊断为肋痛,在止点损伤多笼统诊断为腰肌劳损。在临床上分为急、慢性损伤两种,小针刀治疗适宜于慢性损伤。 损伤 局部解剖 病理病因 临床表现 单侧腹外斜肌损伤,患者多是侧屈稍后伸姿势,双侧损伤,患者肋骨多下降,腰部稍前凹位姿势。 诊断 ② 在下八肋腹外斜肌起点处疼痛,或压痛,或在髂嵴前部止点处疼痛、压痛。 ③ 侧屈位,嘱患者作脊柱旋转运动,引起疼痛加重。 治疗 ② 在止点: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在下的腿屈曲,在上的腿伸直。在髂嵴前部的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和腹外斜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针体和人体矢状面垂直,深度在0.5cm左右。然后将针体沿人体纵轴倾斜,使和人体纵轴上段成30°角,在髂骨嵴前部纵行剥离二、三下,再横行剥离二、三下,出针。 注意事项 ② 在止点处进针,必须掌握进针深度,在刀锋接触髂嵴前部骨面时,需摸索进针,找到反应点(病人诉酸胀)时,再行剥离手术。 锻炼方法 不少针对大肌群的基本动作对于较小的肌肉常有附带的作用。如仰卧哑铃上拉对于前锯肌,弯举对于小臂都是明证。不少职业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将腹部的动作加入进去,除了个人的基因不同之外,大重量的其他练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使用大重量动作如死举(硬拉),划船时,身体被强迫用腹肌来支撑住这些重量,从而达到附带的效果。注意:这与有些人弯举时借用背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腹肌并不用力只是支撑。 其它:值得注意的是,划船时常会感觉明明背部还有力量,手却抓不住哑铃了。这时,一副手套将是个好主意。不然用walst straps也行---其实就是两条3-4CM宽,40CM长的帆布条,一头车住,可绕在手上, 另一头可缠绕在哑铃上,防止手滑。 效果:可以锻炼前肌、背阔肌、使腋下至腰部的线条玲珑有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