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外斜肌损伤的针刀治疗

 江苏如皋未来 2016-03-19

腹外斜肌损伤

概述

腹外斜肌的损伤部位多在止点髂嵴前部,在人体屈曲并回旋脊柱时,由突然或过度的回旋动作引起损伤。损伤在起点疼痛多诊断为肋痛,在止点损伤多笼统诊断为腰肌劳损。

局部解剖

腹外斜肌起始自下8肋外面,止于髂嵴前部。另外,借腱膜止于白线,并形成腹股沟韧带。作用是前屈,侧屈并回旋脊柱。

病因病理

腹外斜肌损伤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被诊为肋痛和腰肌劳损。腹外斜肌的作用是稳定人体躯干和使人体躯干作回旋动作。所以,该肌劳损和外伤的机会较多。该肌损伤发生都是人体躯干处于前屈位作回旋动作时,此时,它的应力集中点都在其肋部的起点和髂骨嵴前部边缘处的止点,急性损伤有明显疼痛或肿胀。但通过人体自身制动休息和简单治疗都可缓解,而逐渐变为慢性。由于起止点处的损伤,内出血机化,结疤,肌肉挛缩,而导致特有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起点损伤,多诉肋痛,止点损伤者多诉腰肌侧疼痛,腰部活动不便。

单侧腹外斜肌损伤,患者多是侧屈稍后伸姿势,双侧损伤,患者肋骨多下降,腰部稍前凸位姿势。          

诊断依据

① 在腰部屈曲位,有脊柱旋转性损伤史。

② 在下8肋腹外斜肌起点处有疼痛,或压痛,或在髂嵴前部止点处有疼痛、压痛。

③ 侧屈位,嘱患者作脊柱旋转运动,引起疼痛加重。

治疗依据的理论

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腹外斜肌损伤后,引起粘连、瘢痕和挛缩,造成髂嵴的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上述临床表现。在慢性期急性发作时,病变组织有水肿渗出刺激神经末梢使上诉临床症状加剧。依据上述理论,用针刀将腹外斜肌髂嵴前部的粘连松解、瘢痕刮除,使髂嵴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此病就得到根治。

针刀治疗

① 损伤在起点:在压痛点附近的肋骨面上(一般压痛点就在肋骨面上)进针刀,刀口线和腹外斜肌纤维走向平行,先纵行剥离,再横向剥离,出针。针刀始终在肋骨面上活动。

② 损伤在止点: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患侧的腿屈曲,健侧的腿伸直。在髂嵴前部的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和腹外斜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针体和人体矢状面垂直,深度在12.5px左右。然后将针体沿人体纵轴倾斜,使和人体纵轴上段成30°角,在髂骨嵴前部纵行剥离2-3下,再横行剥离2-3下,出针。

注意事项

① 在起点处进针不可在肋骨间隙,以免穿破胸膜,针刀始终在肋骨面上活动。

② 在止点处进针,必须掌握进针深度,在刀锋接触髂嵴前部骨面时,需摸索进针,找到反应点(病人诉酸胀)时,再行剥离手术。

手法治疗

患者垂直站立,两腿分开,弯腰并向健侧旋转1-2次。


针刀发源地最具权威的

针刀医学治疗机构

北京市十大百姓放心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