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

 昵称091203 2019-01-17
           【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
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这一首写由日落到夜深,诗人伫立遥望长安的情景。

【注释】

    夔府:即夔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也称夔府。
    每:每每,常常。北斗:北斗七星。京华:指长安。北斗在北,长安也在北,故依北斗而望长安,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京华:京城,指长安。

     听猿句:即“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文。《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听猿:指听猿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猿堕泪,是自伤羁旅。

     奉使:指以京官留幕府。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奉命为剑南节度使,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是京官,“剑南节度参谋”则在幕府,故云杜甫云“奉使”。八月槎(chá):张华《博物志》卷十:“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渚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而《荆楚岁时记》引《博物志》则作“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云云(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引)。槎,木筏。杜甫合二事而用之。“八月槎”,本为虚无缥缈之事,严武死去,杜甫无人援引,还京任职的希望化为泡影,故云“虚随”。
    奉使:指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虚随:严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归秦”的梦想落空,所以说虚随。槎(chá):木筏。八月槎:实为“博望槎”,因张骞封博望侯。 
    画省:古尚书省用胡粉涂壁,画古贤人像,故称“画省”。杜甫任的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违伏枕:因伏枕卧病而远离朝廷。
    画省:古尚书省用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称“画省”,也称“粉署”。杜甫因严武之荐,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虽人在严武幕中,但工部属尚书省,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属官。违伏枕:指因衰病伏枕而与画省香炉相违。违,违离。 伏枕,指衰病。

     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
     山楼:指夔府。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矮墙。隐悲笳:悲笳之声城楼之间隐约可闻。此指兵戈未休,还京无期。
     山楼:指夔州城楼。粉堞(dié):白色的女墙,借指城墙。隐悲笳:隐藏着悲笳凄咽之声。古人常以悲笳凄咽,喻兵乱未息。
     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石上藤萝月:指初升的月亮。月之初生,多在山石之上
   
已映洲前:是说月升中天。中天之月,可照水中之洲。芦荻(dí):泛指芦苇一类的植物。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同类。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茎可以编席箔。此二句是写伫望之久。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秋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赏析】1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每夕皆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颔联,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往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那是他山之石,间接知识,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诗人入川后,来到严武墓下,曾因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并拟随严武回到朝廷,不幸严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又落空了。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自身病体现状。堞,城上的矮墙,即城垛。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远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卧听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兵乱未平。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赏析2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承接前一首黄昏,此两句写夔州秋夜思念长安。夔州,在四川奉节附近。 至此,杜甫的故园心慢慢的引出来了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水经注-江水注》记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指身临其境的人对此感受特别深。故用字。奉使,奉命出使。典出汉武帝命张骞穷河源,乘经月,到达天河。八月槎,传说海边有人,年年看到八月有浮槎来去,从未失期,他便乘槎而去,到达天河。这句化用此二典故,喻意热切回朝之心。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因此说奉使。本打算随严武还朝,但第二年四月,严武死于成都,还朝的打算落空,因此说虚随八月,字面的借用。实即博望槎(张骞封博望侯)。此处用八月槎,一显秋景,二与上句三声泪相对。 
   
画省香炉违伏枕,画省,尚书省。香炉,省中供具。《汉宫仪》记载,尚书省中,入值由宫中女官执香炉跟随。宋之问的《和李员外寓直》记载:起草徯仙阁,焚香卧直庐。又如岑参的《和成员外秋夜寓直》记载:黄门持被覆,侍女奉香烧。违伏枕,因病未能去供职。实际杜甫罢官,乃由于肃宗的贬斥和代宗的疏远,与官应老病休为同一感慨。
  
山楼粉堞隐悲茄,城楼上粉白色的墙垛内,隐隐传来军中的鼓角。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此句写思念之切忘记了伫望已久。 月光已经从石上藤萝移照到洲前芦荻花,说明时间很久,天快亮了。

赏析】3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历经艰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州,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慨丛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诗人忧国忧民,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选批唐诗》卷三:“此是身历苦境,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参加科举应试不第,长安十载干求奔波,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生计无着,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乘槎消息断,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堞,指城上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因此引以为憾,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以浮槎上天为喻,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他来到长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向玄宗献赋,上表陈情,恳求重用,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他在“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孤舟难返,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画省香炉违伏枕”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闻笳声更哀,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首,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赏析】4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每”,无时不怀矣。“孤城”,白帝城。夔府是个孤城,它周围没有
其他城市诗人独立孤城之上,由昼到夜而望。前一首以“暮”字结,这儿以“落日”起。唐人诗每用“秋”字必以“暮”字相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都作伤心字来用。“落日斜”装在“孤城”下,尤为悲伤。恍然可见诗人独立孤城中,又在孤城夕阳中。上一首明说夔州寄寓,却不道出“夔府”二字。这儿特揭“夔府”以冠之,说明身在夔府,心在京华。从这儿到最后,一气贯之。长安又名北斗城,夔府在南,故依南斗以望。“北斗”是北斗七星,其中前四星是斗魁,后四星是斗柄,斗柄的位置随着天空星斗的运行随时都在变化,而斗魁的前两个星星却永远都指着北极。杜甫远在夔州望不见长安,可是他说,我的心灵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我日思夜想的长安。依斗望京,这一句是“八章之骨”。重章叠文,不出于此。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听猿”一句应夔

府,“奉使”一句应京华。赵云《宜都山川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

谷传其响,行者歌曰:巴中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王洙《荆州

记》曰“巴东三峡长,猿声啼至三声,闻者垂泪。”因遥望京华落日,故
闻猿啼而下泪。望京华,故叹奉使之无期。“虚”、“实”相应,见听猿则实,奉使则虚。上一首泪在他日,这一首泪在今日。这一句妙在“实下”的倒装句法,如写成“听猿三声实下泪”,则平铺直叙,无感人之力。而“听猿实下三声泪”,则重在“实下”二字,是确确实实的下泪,下如何之泪,则前人所传“猿鸣三声泪沾裳”属实矣。这里边,写出了一种亲身经历之后的真切的感觉。

   “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均载,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探河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一女在室内织布,一男子牵牛饮河,因带回织女送他的支机石。后以其事问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相合。支机女,即织女,仙女。银汉,天河,传说天河与海通。仙槎,进入天河的仙船。杜甫《夔府咏怀》:“途中非阮籍,槎上似张骞。”也是用这个典故
   “奉使虚随八月槎”,言张骞乘槎曾到斗牛之间,今时已秋,而不得归,则八月乘槎之事成虚矣。杜甫在成都曾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严武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是朝廷派出的地方军政长官,可称“奉使”;节度使任满后要按期还朝,可比那“八月槎”的来去不失期。严武早晚要回到长安,杜甫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跟随严武回到长安。可是他怎么能够想到,严武死了,自己回长安的愿望也落空了。现在的时间也是秋天的八月,现在他也是在水上漂泊,可是他仍然滞留在蜀中。所以这个“虚随”,有一种计划落空的悲哀。这是隐指诗人不得归去。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画省,也叫粉署省署以粉画之,称为画省,在汉代指中央办公机构尚书省唐代中央办公机构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则杜甫当初在长安供职的门下省似亦可循汉代尚书省之例美称为画省。汉代尚书省的墙上都画有古代名人画图,办公室有专人负责香炉熏香,唐代的中央办公机构亦当如此。这是杜甫回忆当初在长安任左拾遗时的经历。但他现在已经离开那里很久了,所以是“违”。“伏枕”是说他现在的衰老多病,杜甫还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舟中伏枕》。也有人认为,“伏枕”是指他当初在左省值宿,所以那仍然是回忆他在长安的生活。
     山楼,夔城楼。城上齿形的女墙叫“堞”,刷上白色就叫粉堞。笳,边人卷芦叶吹之,以司昏晓也。“隐”通“殷”,是形容一种声音响起来的样子。《诗经》的《国风》里边有一篇《殷其雷》,就是形容雷声的震动。这里是说在高城城楼的女墙之后,听到有吹笳的声音。吹笳的是什么人?在这里应该是那些远离家乡在山城戍守的兵士。唐朝有吐蕃为患,而四川与吐蕃邻近,所以是有军队戍守的。画省,应京华。山楼,应夔府。以多病伏枕故违画省,闻悲笳之声隐于山楼。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二句写扁舟出峡,时节屡易。“请看,已映”四个字值得把玩。请看石上,是月之初出;上照藤萝,已映洲前,是月之渐升,下照芦荻。感慨之久,不觉移时。意思是刚才方见日斜,现在请看石上之月,已映照在江边沙洲前芦荻花上,一夜已经快要过去了。
     这首诗章法严密: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日暮写到天黑,从月光的移动写出时间的消逝。这是时间的结构。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的结构:第一首几乎全是写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园心”三个字遥遥呼唤了长安;到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是长安,“画省香炉违伏枕”也是长安,对长安的怀念开始一点点地增加。杜甫不是只用理性来安排他的结构,他是随着他感情的感发来写他对长安之思念的。从现实夔州的秋天一直写到心中往昔长安的春日,杜甫的描写既反映了现实又超脱出现实。他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拘限,就好像蜂之酿蜜,那蜜虽然采自百花,却已不属于百花中的任何一种。




【赏析】5


    其实一直以来,喜欢的诗人都不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而是那个引昂高歌的李白。总觉得杜甫的诗有些压抑,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反观李白,倒是随时随地一路欢笑,无奈也好,洒脱也罢,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狂妄。不过后来,仔细琢磨琢磨也就想通了。两人生活的时代略有差异,一个生在盛唐,歌舞升平,举国安居,加上李白性格豪迈,虽然不肯弯腰献媚,仕途不顺,但是此人好交豪杰,四海之内皆是朋友,所以尽管流落任何地方,都有人好酒好菜伺候,像随身带着个ATM。而杜甫要比李白晚了些,生在了晚唐,年年战乱,民不聊生,长安被占据,何况杜甫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以万民安居为己任,看到生灵涂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难免会写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从长安一路逃亡,看尽了世间所有的不公与悲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毫无意义的指责和嘲讽已经苍白。“三吏”“三别”就别提有多心酸了。杜甫天生就是那种儒家大士,“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安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已成为他人生的使命,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自己早已丧失了遮风避雨之地,他也会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秋兴八首更是杜甫晚年的的集大成之作,无论从思想情怀还是艺术造诣来说都已经到达了巅峰。此时的杜甫老迈年高,病痛缠身,诗歌里的情怀也从天下苍生回归到自己。我一直都认为个体其实比集体要重要的多,无论我们是何种身份地位,我们最起码的定位都是首先我是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套绝句是杜甫作品的一个升华。这首秋兴其二写的也是颇有感悟。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夔州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此时,乌金西沉,暗淡无光,残月东升,清凉如冰。而我,却只能凭借依稀的北斗星光北望长安,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都啊,长安城内的曾经的繁华,如今都已落幕,我也只能在夔州里苟延残喘。诗歌开头便是“孤城”“落日”也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伏笔。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水经注》里有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满裳。猿猴的嘶吼自古以来就是悲哀的另一个解释,猿鸣如风,像大西北吹过孤单背影的风。落日下,北望长安的杜甫听到猿猴的嘶吼,一种落寞便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哪又何止是三声啊,每一声都撕裂了那颗故国难捱的心。“奉使”是指杜甫的好友严武奉命回京,杜甫此时也想回京效命,却不得愿,只能虚随,继续惆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这一句乍一看还以为是载歌载舞,其实不然。唐代,在尚书省都是轮流值班,值班时有侍女托香炉而入。其实,杜甫是无比的想回到长安以报圣上,可是身体状况却日益不支,卧病在榻,只能伏枕。看着白帝城内的贤圣画像,看看自己不能以身报国,又在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悲凉笳声,那是军旅里行军的声音啊,山城的环境真实无比凄凉。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的景物。月亮从照着藤萝的移到照映着洲前的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萝,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落幕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寐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经塑造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已经结情,有无限情思。
  纵观杜甫一生,并非一直穷困潦倒,也并非一直是批判现实。恰恰相反的是,杜甫出生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族。青年时家境优越,有名的富二代,但是杜甫这个富二代不败家,不坑爹,年少好学,胸怀大志,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十九岁四处游学,并且偶遇被赐金放逐的李白,两人便一同出游,一路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杜甫在登泰山之时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抱负,又是何等的豪迈与壮志。年少的杜甫和李白或许是一类人,从骨子里透着热情,一心想拜相封侯,驿站才华,非为私利,乃为天下苍生谋福。其实杜甫和李白本来就是一类人,两人出生大户,年少成才,一心入朝入仕,两人又都是一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可是细细想来,他们又本不是一类人,李白从内心深处散发的是狂士与侠客的姿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狂狷之态表露无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又表现了对侠士的钦佩。杜甫虽然出生在大户,但是一直接受着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坚持着“奉儒守官”的观念,或许正是这些家庭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杜甫与李白后期的不同。李白仕途不顺以后干净利落的放弃,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交四方之友,游五湖之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李白来说这或许是种解脱。反观杜甫,一直对日渐腐败的朝廷,日渐黑暗的社会还抱有一丝侥幸,又赶上安史之乱。杜甫明知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实现,也开始逐渐转向现实,记录贫困人家的艰难生活,抨击朝廷官人的黑暗与自私。为后人了解那段民生艰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据。“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正是对杜甫的至高评价。
  杜甫,那个人,那些诗,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

    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洲



​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



​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
 
     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



​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艺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