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从部落到帝国(上)问题汇总

 xxycskrp 2019-01-17
目前市面上历史书籍中左图右史类很少,《地图里的兴亡》系列是一个很好的开创,因此一次性便购入了已出版的4册。四册读完后,确实感觉作者通过图史结合,清晰地叙述了地缘形势与历史发展的交互影响过程,有些地方不拘泥传统史观,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但本书的诸多硬伤还是无法让人回避,对第一册书中地图整体的看法已在豆瓣该册论坛“满怀期待的一个系列,但有些失望”中表述,在此不作赘述。该书的众多优点在豆瓣大量五星评价中淋漓展现,已经无以复加,我更不多说。在此,仅对《秦,从部落到帝国(上)》的文字、地图和史实中我所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汇总,这些问题不是说作者错了,有些地方现在史学界还没有定论,只是个人觉得有些不妥,欢迎一起讨论,如有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001页2段,原文: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问题:三皇五帝的人物有很多说法,黄帝也确实在不同说法中居于三皇或五帝之中,但在同一种说法中,还从没见过黄帝既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一,在这是第一次见。不知作者引用哪里或是有新的考察发现?
2、002页3段,原文:有一对很会治水的父子,父亲叫皋陶,儿子叫伯益。
问题:皋陶和伯益的父子关系现在还有很大争论,值得商榷,皋陶和大业是不是一个人也未定论。
3、002页8段,原文:东夷。。。其都城在山东日照地区。
003页13段,原文:其都城也被抢掠和摧毁,东夷文明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
问题:东夷部落的都城目前尚未有准确结论,直接定位到日照是不是欠妥,而且摧毁和破坏、史无前例是不是扩展的有点多。
4、004页13段,原文:周朝与商朝的牧野之战中,恶来身先士卒。。。寡不敌众而亡。。。追随自焚而死的商纣王而去。
问题:照书中所写,牧野之战在前,纣王自焚在后,不知恶来是如何追随纣王而去的?
以上都是该书第一节中的内容,豆瓣长鲲评论到:书中有一些对秦人祖先的介绍显得有点冗余,因为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读过相关史书的人根本不了解,而读过史书的人又觉得这一部分显得跳跃性太大,介绍的不够连贯。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该节所述很大部分为上古事迹,目前史料不足,很多人物和事迹难以考证定论,而作者言之凿凿,中间还有很多细节的描述和扩展,大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感觉。
5、017页13段,原文:由于车上坐的都是指挥官,因此车在后兵在前,一架马车指挥着一队步兵往前战斗。
问题:此处“车上坐的都是指挥官”不准确,战车一御者,一车左,一戎右,车左为一车之首,而且一车三人都是站着的。
6、030页2段,原文:镐京在渭河东南岸,对岸还有一个丰京。
061页倒数2段,原文:周朝都城在渭河东岸,对岸还有一个丰京。
问题:根据谭其骧图和程光裕图,丰镐二京在丰水的西东两岸,不在渭水两岸。
7、033页4段,原文:申侯对于外甥的。。。
027页申侯与周朝关系图
问题:书中认为联合犬戎攻灭西周的申侯是周平王的舅舅。此处主流认为申侯是周平王的外公。
8、121页1段,原文:黄河以北的河内郡。
问题:作者此处应指秦汉河内郡所处地区,但此时尚未设郡,即使有郡,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也不是作者本意所指,因而此处河内称为地区较妥。
9、126页最后1段,原文:郑国。。。使臣烛武。
问题:作者在文中统一使用了烛武这一名称,《东周列国志》就是这样。不过现在大家普遍熟悉烛之武这一名称,中学课文就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使用烛武也无可厚非,也许专业人士都是这么叫也未可知。
132页9段,原文:周襄王的孙子姬满
问题:此处姬满不是指周穆王,而是《左传》中观秦师、对楚子的王孙满。书中的历史人物,作者总喜欢用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名字。
10、138页最后1段,原文:秦晋。。。在。。。彭衙相遇。晋军。。。越过了黄河和洛水两道天险。。。
问题:根据谭图,彭衙在洛水以东,如果谭图无误的话,晋军只需越过黄河就可。也可能作者对彭衙的位置有新的研究结果也未可知。
11、139页4段,原文:晋军一个叫狼曋的小兵。
问题:此人名为狼瞫,不是狼曋,目与日的区别。
12、142页3段,原文:为生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的绵诸戎。
问题:绵诸大约是西周末年由西东迁而进入甘肃,最后定居秦地天水地区的,最后被秦灭亡也在天水地区,并不在狄道,书中也说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这与天水尚有距离。而146页图中狄道位置和144页绵诸戎都被标在同一个位置,而该位置既不在狄道也不在天水,不知何所指。(谭图狄道标记于甘肃临洮县,绵诸戎标记于甘肃天水)(次书中地图很多地理位置标绘不精准,也无古今地名对照)
13、151页楚国灭庸图
问题:对比谭图和中国地图,此图有很大出入。问题集中在邓地(今襄阳市)与丹汉二水交汇口的相对位置上,此书图中二水交汇于邓南部,谭图中二水交汇于均县(属丹江口市)附近,中国地图显示如今二水交汇于丹江口市,这里不知是作者考证出了在古代二水交汇点与今不同还是画错了交汇口位置。
14、177页出现魏惠王的太子魏痤一人,后在183页少梁之战被秦军俘虏,文中中多次出现太子魏痤。
在第三册《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下)》中266页讲到同一事件时,原文有:俘虏主将公孙痤。
问题: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书中所写太子魏痤和公孙痤是不是一个人,看书中表达的意思作者应该是指同一个人,但为什么不写成同一名称呢,这就造成一种歧异。因为这源于太史公的醉人记述:
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见《史记》卷五《秦本纪》);
秦: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魏: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韩:魏败我于浍;赵:魏败我于浍。(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见《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虽然那时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称呼,但不太可能用太子和公孙称呼同一个人,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君位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称为太子痤,则表示他为魏惠王的儿子,如果称为公孙痤,则表示他可能为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兄弟的儿子,至少不是魏惠王的儿子。因此太史公所记录的若指一个人,则可能是太史公把名字记录有误或是历史上有什么特殊事件导致一个人既可称太子又可称公孙。还有一种可能,太史公指的是两个人,太子和痤。但史学界尚未定论,此处还是统一用一个名字好,否则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或迷惑。
15、190页10段,原文:攻打河东中条山脉附近的焦、上枳、山氏等地。
191页倒数4段,原文:公孙壮。。。在中条山两侧的焦、上枳、山氏等地陈兵,面对不敢贸然迎战的魏国各个城邑。。。
问题:根据《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未知,但估计也在附近)、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河南新郑东北)。各城位置谭图都有标示。
此处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此次战争为秦师伐郑(韩国),并不是与魏军作战。二、焦、上枳、安陵、山氏等地都在今河南新郑附近,并不在河东中条山附近。估计作者是把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误以为河东地区的焦(今三门峡市),想当然的就把上枳、山氏等地也安在了河东,还煞有介事的导演了一场秦军在河西与河东两线大战魏军的军事盛况,殊不知幻想中河东的秦军一线根本不存在。
16、217页10段,原文:阴晋城虽属于西河管辖,但与西河隔着一条黄河,与关中倒是陆地相连。
217页11段,原文:阴晋。。。北面是黄河。。。
问题:从谭图和本书配图可以看出,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与西河之间应该是隔着渭水更恰当,而不是黄河。
17、218页倒数4段,原文:黄河结冰,一万余阴晋守军踏着坚冰。。。往少梁进发
219页4段,原文:一万多魏军趁着夜色,趟过黄河,进入河东去搬粮。。。
问题:从谭图和此书配图可以看出,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与少梁(今韩城南)都在黄河西岸,并不在河东,运粮不用跨过黄河,作者在文字中应是把少梁误认为在河东,还慷慨激昂的把这不存在的河东运粮大战写了三页纸。
18、从202页开始,公子疾开始登场,一直到此册结束。
此书中秦军斩首记录表中,又出现秦军主将樗里疾。
问题:作者在书中又同时使用了一个人的不同名称,也未作说明。
19、229页2段,原文:秦军北路。。。渡过黄河进入西河
问题:秦军由西而来,此处黄河应为洛水。
以上问题只针对《秦,从部落到帝国(上)》该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