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改新政下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思考

 昵称ETPHi 2019-01-17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基本健康需求的迅速增长,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共享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和下沉基层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机制已迫在眉睫。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党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应运而生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顺势成为中国医疗投资市场炙手可热的概念股,相关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宣传讨论热潮也在持续发酵。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即依法设立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据解读,其建立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促进社会力量办医,推动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所做出承诺的实现。

 


大变革  方兴未艾时的冷思考


2016年7月初,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透露,“十三五”医改规划将于近期印发,而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快社会办医;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正式颁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通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政策和标准的相继出台,确立了第三方诊断机构尤其是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可以作为独立法人运营,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为国内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医联体建设浪潮的推进,全国各地也将迎来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的春天。据公开预测,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市场效益将超过600亿元,医疗环境的巨变为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发展带来重重机遇,各方地产、保险金融、互联网、医疗企业等资本方纷纷瞄准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市场,或借势而上纵横而为或顺势而谋蓄势而发,各有手段,各布其局,以尽可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无论是开疆拓土自谋发展的重资产模式还是借力医院、与医院合作共建的轻资产模式,中国的医疗现状和患者的医疗需求、意识习惯等核心问题不得不令人审慎深思。


从资源配置视角而言,截至目前,以我国现在医疗投资的热度态势,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并不缺乏资金以及硬件基础。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国内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配置的设备几乎就是事实或计划中的“标配”,常有“一步到位”的高端设置,而已落地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定位为主要面向高端客户和高端检查 ,也基本实现了环境、服务和舒适度的和谐统一。


然而,于门槛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医疗行业而言,硬件的优势并不等同于医疗服务质量。影像医生、影像技师、影像护士的专业能力在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中占有的决定性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对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人员要求: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医疗大环境是缺乏专业医疗人才、缺乏标准化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由于各单位专业医务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不一。此外,近年来,虽然影像医生渐被关注,但影像技师和影像护士的重要性在国内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众人皆知影像技师的扫描操作和影像护士的规范护理决定着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当人们在隐性歧视或质疑或叹息其医疗服务质量时,却并未将足够的关注点和切实行动聚焦落实于影像技师和影像护士的身上。因而,如何有效的提升专业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进而高效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尤需深思。


 从投资商业视角而言,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主要面向高端客户且以高端检查为主而实现收支保障的模式符合时代发展得必然性,也有其发展得合理性。但是,离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大方向却差距甚远。以长远目光而言,随着分级诊疗等利好政策的持续实施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诞生并渐渐进入市场,那么纯粹以高端客户和高端检查为主的市场模式受到的竞争必然会越来越剧烈,而内部资源将被消耗的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制定长远的、适合情势及趋势的市场定位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制约市场定位规划卓越与否的关键因素是病人从哪里来以及病人又向何处去的核心问题是否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对于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发展,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曾建言:一方面,国家应该确定独立影像中心的机构等级,将其纳入“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政策,同时,在医保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独立影像中心服务人群应定位于基层医院患者和大医院罕见病患者,在弥补基层检验设备不足的同时,实现差异化发展。

 


谋破局  兵无常势下的热期待


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在美国与欧洲国家基本处于相当成熟的发展业态,但是在国内却尚在萌芽阶段。例如,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已有6800多个,规模约400亿美元,占美国影像市场的40%左右。与之对比,据国金证券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影像市场规模在2000多亿元,省会城市的影像中心规模在250~300亿元,县级市影像中心规模在300多亿元,国内市场刚刚起步,在政策利好、变革驱动力强大的大环境下,于医疗影像医械企业而言,毋庸置疑是象征着大片红海中的一片蓝海,孰能率先布局健康完善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孰将占据医疗影像未来市场的先机。


参照国外成熟模式的经验,结合国内医疗大环境需求,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不可忽视现有地方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注重借用技术优势进行人员再培训、远程质控和远程诊断,引入标准化的每年继续教育学分和专科资格学分模式,保障专业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准,进而真正带动基层医疗,有效地为大型医疗机构分流,进一步推动贯彻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时今,破局之策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如基于线下影像中心延伸至线上的远程读片,较纯轻资产的云服务平台更有优势。由于线下的独立影像中心是流量入口,在中心体系内提供远程读片服务比纯粹轻资产的读片云平台更具操作性,毕竟纯轻资产的远程读片平台获取高价值的片子、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让医院或者患者愿意为纯粹的服务买单等是其面临的挑战。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学影像带来新的契机,经过严格训练的AI系统可协助高资质影像医生完成初级分类预筛选以提高影像医生工作效率,还可以辅助缺乏经验的影像医生加快学习进度,快速提升诊疗水平,为影像医生的虚拟助手填补市场缺口。人工智能与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碰撞,不仅带来创新机遇,更多的将会引发行业、专家、患者、创业者、投资者等各方的思考,甚至是挑战,也需要各方的硬件、运营、医院管理、专业学术人才的通力合作,不断碰撞不断探索,从而带动医疗行业大跨步前进。


环顾四周,各方谋定战略,养精蓄锐,闻风而动,中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市场将呈现何等格局,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