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提督学政”官,尊称“学台”,简称“学政”,别称“学臣”,是负责一省风尚教化及教育科举的清贵之官。乾隆《历代职官表》记载:“提督学政官,各省一员,各带原衔品级,三年而代,以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充。”看来,“提督学政”这一官职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关键看其人被任命时的品衔是什么。但是,根据《历代职官表》的记载不难看出,清代学政官,至少得是由正途进士出身(捐纳获得出身属“杂流”)的二品以下、五品以上的京官才能有资格充任。因二、三品大员已经不希图在履历中再增加一段学政官的经历,所以,普遍都以四、五品小京官充任各省学政,品级确实不高。据乾隆《钦定学政全书·卷八》记载,自雍正四年起,“奉旨提督学政者,加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之衔。” ![]() 但是,清代的学政官属皇帝特派性质,理论上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地方督抚节制,且其背后是一省读书人为其站队,地位相当尊贵,地方督抚对之也要礼敬三分。 为切合乡试每三年一次的周期,各省学政官的任期也是三年,可连任。其任内的主要工作说来也简单,大概是主持好一省的三大考试,即“岁试”、“院试”和“科试”。 至于全省统考的“乡试”,学政官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那得是皇帝重新任命主考和副主考分发各省主持,为的是防止学政官监守自盗,收受贿赂,为本省考生开绿灯。所以,电视剧《于成龙》里面,提督山西学政的周瑞和竟然能住持山西省的乡试,这显然是演绎的。 可以说,清代各省的学政官,不是在住持考试,就是在去住持考试的路上。他或许是一省官员中,对全省驿道最熟悉的官员。 ![]() 他们下车伊始,连板凳还没坐暖和,就得和前任学政作交接,索要全省生员的花名册细加研究——各府州县儒学的学额是多少,各儒学里实际的生员是多少,哪些是廪膳生、哪些是增广生、哪些是附学生,等等。一些学政官还会想方设法了解一下生员的家庭背景,哪些是达官显赫的子弟,这属于得罪不起的。哪些是家境殷实出得起钱的,某种意义上说,学政官未来三年的进项都得靠这些生员了。接着,他忙不迭的就要查阅各府州县的地方志,规划全省各考棚之间的驿道如何走才能最省事。然后,他马不停蹄的就要到各府州县去巡试当地儒学的生员。 上任伊始的这次全省轮试叫“岁试”,其目的,是根据考试结果,重新划分全省生员在未来三年中的等次及其待遇。简言之,就是哪些可以拿朝廷的奖学金,即所谓“食廪”,哪些不能再拿;再根据成绩,按照“六等黜陟法”的规定,重新划分哪些属于廪膳生,哪些属于增生,哪些属于附生,哪些该开除生员资格,贬为“青衣”。要知道,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是清代生员在儒学里的等级,这一等级不仅决定生员是否可以拿到朝廷奖学金,还决定着在科举道路上,生员是否能多出一条进入朝廷最高学府进修的机会。毕竟各省贡入“国子监”的五类贡生,大多都是在各省的廪膳生中角逐名额,而从附生到廪生是根据考试成绩逐级晋升的。 ![]() 在这次轮试中,学政官每临考一处,生员们,尤其是那些考得好,被纳入廪生“食廪”的生员们,一般都会送一笔名叫“棚规”的银子给学政官。也有例外的,据《清仁宗实录》记载:“据称各省学政,俱有棚规……惟贵州并无棚规。”对此,嘉庆帝还专门于嘉庆四年二月,命军机大臣传询任满贵州学政谈祖绶进行核实,贵州确实无“棚规”。 到了第二年,学政官也得尽早赶路到各处去巡试。这次轮试叫“院试”,性质相当于招生考试。考试对象,是各地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了当地“县试”和“府试”的童生们。这些童生一旦再通过学政官主持的“院试”,就取得了科举的最低功名,成为朝廷官办儒学的生员,即民间所谓“秀才”。他们这才叫“进学”了,从此,就被纳入科举制度的轨道中去轮回。但若没能通过学政官主持的院试,即使白发皓首,也一律称被为“童生”。院试的第一名叫“案首”,凡院试被录取的生员,须交一笔银子给学政官,叫“红案银”。 ![]() 到了任内第三年,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是乡试之年。全省那么多生员,并非全都能参加乡试。某省能参加乡试的生员数如何确定?得看你这一省被朝廷核准为大省、中省、还是小省,以及朝廷核准你这一省的“举额”多少而定。即以我省为例,核为小省,清廷核准贵州每届乡试的举额为40人,而小省举额与参与乡试的生员额数比为1:50,即,每录取一名举人,准予乡试生员50名。照此推算,贵州每届乡试的应试生员额数为2000人。全省那么多生员,得通过考试,刷下一大批去。 这次全省轮试叫“科试”,说白了,就是为本省将于当年秋八月举行的乡试作考试资格的筛选——至关紧要,因此,对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科试”的生员,还要给一次考试的机会,叫“录遗”。为那几个漏考的生员,学政官又得跑一趟。 ![]() 上述三次考试,必须于当年轮试完毕。《钦定学政全书·卷八》记载:“学臣考试迟误,限内不能完结者,降一级调用。”或许有人会问,学政官就那么傻,他不会叫全省生员集中到某几个地方,分几次考完吗?还真是不能这样,《钦定学政全书·卷十》记载:“题学官巡试各府、州,务亲临遍莅,不许移文代委,及于隔别府分调取生儒,以致跋涉为害……违者题参。”一旦有其它官员题参学政官“惮于亲临,将生童远调考取”,一经查实,最轻的处罚是降二级调用。 全省科试及录遗轮试下来,朝廷派来主持本省乡试的官员也就抵达了,把全省通过科试和录遗的生员花名册做了交割,这一任的提督学政也就到头了。如不连任的话,很快新任学政就会如期抵达,并与之交接。这段时间,通常是三年学政官生涯中最清闲的时候。康熙帝看出其中弊端,康熙五十四年规定:“学臣于文武两闱(即乡试)后,毫无所事,闲居候代,实为旷职。嗣后,差定之后,新学臣速行赴任,旧学臣报满交代,即行启程(赴京)。” ![]() 学政官干完一届,回京复命后,一般都是要升一级的。这个职务,名义上清贵,每年除正俸之外,还有约4000两养廉银的收入,朝廷也默许诸如“棚规”、“红案银”的存在,而且三年后的升迁前景是可预期的,比较平稳,所以是趋之若鹜的美差。更为重要是,积累了人脉资源——三年学政干下来,那一省的读书人就都是学政官的“门生”,他们终其一生,哪怕位极人臣,在提督本省的学政官员面前,都得执“弟子”之礼。 2018年5月1日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