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老刘tdrhg 2021-06-13

华夏五千年,从古至今,官员选拔任用的方式,经历了多次迭代演化。

1、禅让制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部落,出现在尧、舜、禹的时代。

尧舜禹所处的年代,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物资分配完后,出现了剩余物资,部落首领们会占有这些剩余物资,他们也会慢慢富裕起来,部落的特权阶级也就出现了。为了保护这种特权,部落首领们会把这个首领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代,至此,禅让制也结束了。

2、世卿世禄制

卿是朝廷高官,泛指官员,世卿指公卿贵族这样的高官世世代代、父死子继。禄是财物,世禄指官员们世世代代享有所封土地及赋税收入。此制度出现在夏商周年代。

3、军功爵制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春秋战国时,各诸侯间战争不断,以往的世卿世禄制无法激励普通百姓在战争中奋勇杀敌,为强国强军,各诸侯国陆续变法。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秦国军功爵制有两点:第一,凡立军功者,不问出身,不论阶层,都可享受爵禄;第二,宗室成员无军功者,不得授官职承爵位。

这些变法,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州部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

见功而行赏,因能而授官,由此开创了后世的布衣将相之局。

4、察举征辟制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察举是指当地长官将本地的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征辟是指皇帝下旨,聘请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入朝参政。

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并定下考核要求,到汉武帝,完善考核科目,同时规定了统一的选才标准。至此,察举征辟制成型,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最重要的科目,以德举人,而以能试用。孝廉,即孝子廉吏,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5、九品中正制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重要的选官制度。朝廷设立中正官,对各州郡人才进行家世、品德、才能等三项的考核,每项考核分九级,中正官对其评级,而后将考核结果呈报朝廷。

该制度开始时,中正官相对公正,对人才的品级,更侧重品德和才能。随着门阀世家的兴起,中正官多出自门阀世家,对人才的品级也更侧重家世,也就出现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6、科举制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隋朝设“志行修谨(道德圆满)、清平于济(学术精达)”两科,开考取士,科举由此产生。

科举不同以往的人才选拔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投牒自进,允许应试者自己报名考试;第二,以考试结果定去留;第三,定期考试。

唐宋元明清,都采用科举选拔人才,至1905年取消科举,共延续了1300多年。

明清,科举发展到鼎盛,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最初级的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

院试,在府、省的官办学院举行,又分岁试和科试。岁试是童生的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秀才的考核,成绩优异者方可参加下一级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府举行,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因此乡试是明清科举最重要的一关。

会试,乡试后次年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明清科举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内容多为时务策,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殿试结果共分三甲,第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优秀生员,可报送国子监读书。

明清科举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官员选拔的方式

而今,不论读书、就职、入仕、晋升等,我们也在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几乎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