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四地闲夫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历史开讲#

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孝公嬴渠梁痛悔先祖之过,广发招贤令,才招来山东列国才子,更是全力支持商鞅变法,为秦国大统垫下根基。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大秦帝国——裂变》嬴渠梁读招贤令

自古常人,想要底层逆袭,自身必定是德才兼备或至少有其一,再者就是等待一个机会。而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大多数底层逆袭的机会。

这篇文章,为你整理讲述从西周至清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语文、历史学习,都非常有用,建议收藏。

先秦时期的4种人才选拔制度

西周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这就是当时的“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一千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这些官员都有一定的封地,他们在对自己的上一级领主负责的同时,在各自封地内则享有世袭统治权。

春秋中后期,除了世卿世禄制,也逐渐产生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军功爵制

秦国将军功爵制的变法进行的最为彻底。秦孝公时大力支持商鞅变法,推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这使得秦国百姓有了逆袭的途径,凡立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

宗室子弟没有军功者,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也不再享有仅凭血缘关系就可高官厚禄,封爵封邑的特权。

军功爵制,给了上战场的将士们一条晋升的途径。那文人学士们怎么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一个是乡举里选,另一个就是春秋战国的养士

乡举里选是先秦时代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

《周礼》上记载了一种具体的选拔方法,叫做“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大比中,道德高尚、技艺了得的乡民,就会被选拔出来,贡于周王。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春秋战国的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独特的选官途径。

国君和贵族公子,把才德兼备或者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人才,招揽起来,养在自己身边,时机适合时,就从中挑选人才,选派官职。

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就是当时以养士著名的四大公子。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汉代的3种人才选拔制度

汉代时,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灵活,不仅皇帝可以直接提拔人才,中央高官三公九卿以及地方上的州牧、郡守等官员,均可自行征聘僚属,委以官职。

征辟制度,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皇帝不经举荐,直接征召民间有名望的人才入朝为官称作;高级官员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称作

皇帝征辟的人才,一般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官员征辟的人才,则一般称为掾[yuàn]吏。博士、待诏和吏往往要经过一段政治历练,方可担任职务。

总体上,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补充。实际上,征辟是战国时养士的遗风。

受战国时代养士风尚的影响,汉代官员均以网罗天下名士为荣。同时,士人也将其视作入仕的捷径。征辟始于西汉,盛于东汉,至魏晋衰微。

郎官郎吏制度,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世家豪门特有的当官途径。

郎官郎吏是对汉代帝王的侍从官侍郎、郎中、中郎等的统称,通常简称郎官。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郎官们主要从贵族子弟中挑选机敏好学者到皇帝身边以备选用,它事实上并非真正的官职,连俸禄都没有,皇帝对其只是管吃管住而已,偶尔有所赏赐。

如汉初规定:千石以上的官员任职三年以上,可以送子弟一人到京师为郎,叫作“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贤选”。

这些作为郎官的青少年一般年龄都不大,大都在是十四五岁到二十岁之间,在皇帝身边一方面接受皇帝的考察,另一方面则熟悉政事,算是一种政治实习,几年后大都能获得官职。

汉代的许多朝廷重臣大将均出身郎官,例如西汉文臣中有公孙弘、东方朔、司马相如等,大将则有霍去病等。此外,东汉的曹操、袁绍等人也都是郎官出身。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陈道明饰演的东方朔

但由于这种人才选拔局限于贵族官宦内部,范围过窄,汉武帝时开始了举孝廉、秀才制度,将人才选拔范围扩展到了全国,这也就是察举制诞生。

察举制度,是汉代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来源。察举对象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

具体分为两科,一为常科,即定时定人数举荐;二为特科,并不定期,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其中,常科是由各地郡守每年向朝廷举荐孝者、廉者各一名,后来统一称为孝廉;特科则具体包括贤良文学、明经、有道、贤良方正、敦厚、明法、阴阳灾异等名目繁多的诸科。

举孝廉是察举制的一种,后来成为汉代人才选拔的最重要途径,“名公巨卿多出之”,是官员的重要来源。曹操能成为郎官,正是被举孝廉推选上去的。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另外,秀才刚开始为特科,后来也成为常科,并逐渐形成了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这些被察举的人才到朝廷后,还要经过考试,通过后才算过关。察举制度基本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而求。

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但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权贵豪门请托舞弊,有民间歌谣讽刺举孝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察举制度失去原本的效用。

魏晋南北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由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这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官吏选拔制度。

三国时期,乱世之中的士人大多流离失所,凭借宗族乡党评价的汉代举孝廉制度,在操作手段上已经不太现实。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曹操

另外,曹操为加强政府对人才选拔的控制力,下派专门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中正将评议结果汇报朝廷,朝廷则根据中正的评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分别委以官职。

九品中正制刚实行时非常有效,为曹魏政权有效地遴选了大量的人才,当初曹操帐下之所以人才济济与此制度不无关系。魏国最终能统一三国,这个制度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政治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准,所选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统治的工具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到南北朝之际,由于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趋衰微。到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九品中正制遂废。

隋朝至清朝,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自隋至清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经过不断摸索所创立的制度。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中国官员的来源,先是经过商周时期的世袭制,后又经历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均因其弊端而终止。至科举制,才算固定下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时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大体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发端、完善到僵化的历程。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初建时期,当时的隋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适用,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收到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但科举制度尚未建立完善,隋朝便亡;至唐代,科举制度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根据朝廷需要的不同人才类型被分为众多科目,武则天时还添加了武举。

到宋代,科举进一步规范化,正式形成三年一次、分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制度;明代由于朝廷的重视,科举考试到了繁盛期。

清代在科举繁盛的同时,由于满、汉不平等以及晚清卖官现象的泛滥,也成了科举制度的衰败乃至灭亡期。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就不同时期科举制的优劣而言,大体上,科举制在唐代时比较健康,当时的科举氛围比较宽松,不唯考试论人。

考官往往在考前已经大体知晓哪些考生比较有才华而准备录取,也允许考生经别人推荐或自荐在考前向考官“推销”自己。

至宋代,试卷实行糊名制,开始产生仅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至明清两朝,科举繁盛的表象之下,八股文的考试内容彻底使其僵化,逐渐弊大于利,终至废止。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总体而言,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项相当高明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为历代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总体上质量说得过去的官员,而且不以出身、门第、财富,而以学问作为官员选拔标准的做法,使得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尊重学问和读书人的风尚。

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得以长期维系并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另外,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以传承,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其载体。

写在最后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并下诏广开学堂,兴办新式教育。两年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科举制虽然终结,但人才选拔制度,还在不断的延续、创新。

如今的高考制度,虽然与科举制形式、性质不同,但内在含义大致一样,成为当代学子们突破阶层,逆袭向上的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