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朝廷选拔官员,除了科举制度以外,还有哪些方式?

 昵称65082505 2020-01-25

纵观华夏五千年兴衰史,各个朝代都极其注重人才的选拔。所谓"为政之要,惟在用人",一个国家想要蒸蒸日上、长治久安,则必然需要各类人才协同齐心。正因如此,历代帝王在位期间,都对官员的甄选、任用极为重视。随着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朝廷选拔官员的方式也不断趋向公平和稳定。新闻源发布

谈及古代选官制度,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科举制度。诚然,科举制度存在近千年之久,对后来各朝代的政治体系影响深远。但科举制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古代选官制度的全部内容。因此研究古代选官制度,还需从夏商周时期说起,谈谈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那些选官制度。弄清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

一、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史

古代选官制度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除去大家耳熟能详的科举制度以外,还有世袭制、察举制、养士制、捐纳制、军功制、尚贤制等主要制度。而以历史阶段划分,则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二是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举荐方式为主要手段;

其三是隋唐到明清时期,择优而仕成为主流评判标准。不难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朝廷选拔官员的仪仗也各自不同,这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上古时期,人们尊贤尚礼,当时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都是一方贤士。尧在位时,曾多次打算将天下让给贤能之士。舜即位后,也有样学样,将天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这一时期的禅让制,其主体内容还是"尚贤",除王位之外,一些重要职位皆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不过,大禹死后,其子夏启却接过王位,就此开启"家天下"时代。

夏商周朝时期,王位以及重要官员的继承规则,开始转向世官制度,其特点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建立后,分封制独行于世。在这种条件下,宗法制雏形初现。大贵族在分封小贵族之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主要依据。由此,世卿世禄制逐渐形成。

不难发现,世官制度有很大弊端,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子孙后代都是人才辈出。而不少贵族自出生以来,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常人难以拥有的一切,其个人积极性难免会大打折扣。官员消极态度,也直接影响到社会进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不断进步,国家社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解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由于战乱频繁发生,各诸侯国开始对人才看重。这一时期,士族阶层逐渐产生,新兴地主阶级更是认识到世官制度的弊端,开始打破门第界限。为扩大选官范围,不少诸侯唯才是举,让不少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军功爵制与养士制度尤为盛行。

军功爵制,是对世官制度的否定,始见于商鞅变法时期。诸侯争霸期间,军队实力尤为重要。为提高士兵们的积极性,军功爵制应运而生。它不看出身,士兵们能获得怎样的奖赏,全靠他们的杀敌数量与立功大小。官位、爵位与军功紧密相连,这让不少出身苦寒,想要出人头地的寒族看到了机会。因此他们在作战之时,往往会一往无前,敢于拼杀,这也极大调动了军队的战斗力。

养士制度,出现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争夺霸主地位,不少诸侯不惜重金聘请各路贤士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如鬼谷子之徒苏秦、张仪,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纵横家。前者身挂六国相印,后者也被秦王拜为相国,都完成了人生逆袭。在此时期,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而闻名他们分别是赵国,齐国,魏国,楚国。仅孟尝君门下,便有食客三千人。在众多食客中,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仕途,但士族阶层却逐渐被世人认可,他们对国家社会也有一定影响力。

(三)两汉时期奉行察举征辟制

军功爵制和养士制度的出现,对世官制度造成极大冲击。不过这两种选官制度,也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军功爵制选拔出的人才,往往只懂得杀敌;而养士制度良莠不齐,极大浪费各种资源。因此秦始皇嬴政在扫灭六国之后,开始推行军功仕进和举荐仕进。尤其是新出现的举荐征辟制度,更成为两汉时代选官制度的主体部分。

所谓察举,即先考察后推荐。朝廷选拔官员时,皇帝便会亲自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中央和地方大员按照要求举荐人才。应举者进行考试,并根据对策成绩高低被朝廷授予不同级别的职位。察举制度的实施,让中小地主阶级的入仕门槛极大降低。

察举制度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人才质量的好坏,更取决于地方长官的主体意愿。以道德品行为判断标准,自然有极大的操作空间。及至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基本崩坏,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情景。

所谓征辟,是朝廷和地方大员选拔、任用民间高士的一种制度。只有一些高级官吏,才有资格向朝廷举荐人才,朝廷将其聘用,称之为"征";而地方长官将其聘用,则称之为"辟"。东汉末年,不少枭雄想要获得政治地位,都选择与朝中重臣联盟。如江东猛虎孙坚,为得到合法身份,便投效于世家子弟出身的袁术,这才如愿得到后者表举,进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同样,征辟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此举让朝中重臣转向拉帮结派和利益互换的模式,而地方大员也能借用国家资源以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首次出现捐纳制度。秦始皇在位时便曾下诏:"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卖官鬻爵之风盛行。不少家财雄厚的中小地主,为提到政治地位,便主动向朝廷缴纳一定钱粮,以换取名誉上的官职。如曹操的父亲曹嵩,便曾花钱捐了一个太尉之职。秦汉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每逢遇到天灾或战乱时期,朝廷便会放开捐条件,以换取增加财政收入。除此之外,西汉时期还盛行用钱财抵消罪状。

(四)魏晋南北朝与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曹操建立曹魏政权,采取"唯才是用"的选官准则,一举吸收到大量人才加入。曹丕即位后,为缓和世家矛盾、重新分配利益,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朝廷现在中央选拔"贤有识鉴"的官员,令他们兼任本郡"中正"官,以此访查同籍的各地人氏,以经学、德行、家世、才学为评判标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次,即为九品中正制度。

除了划分品级以外,中正官还要根据士子在德、才、行等方面的表现,写出评语,称之为"状"。朝廷选拔官员,便要求将"品"与"状"相结合。在此时期,选官原则与曹操"任人唯亲"的思想相同,都是"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不过在西晋以后,门阀世家再次抬头,负责举荐的中正官多为世家出身,朝中重要官职被世族垄断,九品中正制度也逐渐腐败化,甚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景。

(五)隋唐时期首创的科举制度

隋朝统一天下后,隋文帝依赖世族力量,也奉行了一段时间的察举制。直到隋炀帝上台后,科举制度首次出现,经过唐宋时期不断改革,于明清时期彻底成型。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不少寒门学子仕途有望。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让古代选官制度逐渐公开公平化,并影响后世长达1300余年。

二、三大选官制度的悠久性

需要指出的是,察举制、世官制与科举制这三大选官制度,始终影响并贯穿着古代封建社会。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意味着科举制度在此时期成为朝廷选官制度的主体部分,但这并不代表察举制度和世官制度彻底消失。事实上,不少勋贵在建立功劳后,依旧能封妻荫子,将自家传承下去。

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恩荫制与恩生制度,不少高级官员的子孙学生,依旧能凭借血缘关系和长辈推举顺利进入仕途,这也是门阀世家能盛行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