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名将姜维为何至死都未能拯救蜀国?陈寿一语道破背后的原因

 tng1959 2019-01-18

在三国后期,姜维无疑是其中一位耀眼的名将。在蜀国,自诸葛亮死后,姜维被誉为诸葛亮第二,堪称是蜀国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韬武略俱佳的名将,为何至死都未能拯救蜀国呢?

纵观姜维一生,早年归属于曹魏政权。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魏国朝廷怀有心存异心,故而不得已归降蜀汉。诸葛亮深爱姜维之才,对姜维极为重用,对其评价甚高,称其为:“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对姜维有知遇之恩,正如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相类似。因此,姜维自归降蜀汉以来,便始终忠于蜀汉、终于诸葛亮,一生从未变心。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蜀国开始大放异彩、独当一面。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纵观姜维战绩,一共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打平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看,姜维以一己之力所支撑的蜀国尚能维持着以攻为守的战略。

然而,不到数年,邓艾偷渡阴平,蜀国最终于263年亡国。身为蜀国支柱的姜维,也在一年以后因与钟会一起反叛魏国而死于乱军之中。

那么,为何蜀国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大厦将倾了呢?作为蜀国支柱的姜维,为何至死也未能挽救蜀国呢?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有着犀利的评价: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根据陈寿的评价,原因似乎显而易见:姜维为人志大才疏,多年北伐空耗国力,每逢要事又总是畏手畏脚,拙于决断。客观地说,姜维确实有这些缺陷,而这些因素也确实注定姜维拯救不了蜀国。

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国家的先例,这也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蜀国之所以亡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最主要的原因是蜀国国力本身偏弱,在于魏国的长期对峙中虚耗国力,亡国也只是早晚之事。

嗟乎,姜伯约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终不能逆天改命。叹哉,刘备孔明之毕生所愿,终被彻底击碎!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