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刘雁辉 2019-01-18
专利名称: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药制备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打针吃药是最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打针是一种有创伤的治疗,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附作用;吃药的附作用是一些药物容易损伤脾胃,并受消化系统、吸收及排泄功能的制约。对于一些吞咽困难的病人,吃药也不方便。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制成膏,再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种中药外治的方法。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 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位处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创伤治疗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是一种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桂枝2-5 炙川乌2-5 姜黄2-5 干姜1-3 穿山甲1_3 乌梢蛇1-3 海桐皮0. 5-1. 5细辛1-3 肉桂1-2 乌药1_3 威灵仙1-3 川芎1-3。所述的贴剂为胶布上附着有药物。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上述的原料药材水提;
(2)制为含水量为10%的稠膏;
(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 0. 6-1. 0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
(4)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所述的隔离层为蜡纸、医用塑料薄膜。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上述的原料药材粉碎至80-100目,
(2)加入蜂蜜调制为稠膏,(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0.6-1. 0 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
(4)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所述的隔离层为蜡纸、医用塑料薄膜。本发明主要总结祖传密方,根据中医学辨正施治的原理,并基于现代医学对传统经络学说、内病外治等中医理论的认识,经长期诊疗病例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成。本发明的药物遵行辩证论治的原则,选取附合穴位给药特点、基本没有皮肤刺激、容易渗透、协同性强等特点的药物精选组合。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物质生活相当丰富,蛋白、脂肪摄入量增多,而运动锻炼少,体能消耗大,生活规律失控等原因导致不少人忧郁、烦躁、亢奋等情志不调明显偏盛,用中医学的观点说“七情”的变化较大,加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大自然环境失调也形成了当代的一个特点。在贴敷用药中,有必要酌情添加一些安神定志,减少烦躁,抗过敏的药物,以顺应时代发展。中药的药对,即中药的配对应用,是中药协同配伍中的最小协同搭配组合,其药简,理奥,其力专,其效宏,配合存神,用之中的,应手取愈,圆融活变,事半功倍,妙不可言。 许多复方实际就是药对的集合,如麻杏石甘汤等,合之为方,分之为药对,所以说药对是中医组方配伍的核心基础。药对的形成标志着中医用药由形性药、向位药、功能性药逐步向配伍性、协同药性、综合药性、方剂药性的方向发展。中医本在继承,贵在创新。在本发明中采用的桂枝配伍干姜,两药均为辛温之品,桂枝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建运脾阳,二药配伍可增强温通经络之效,化气滞逐寒凝之功,对疏通经络化滞去瘀,有事半功倍圆融活变之妙。桂枝配伍姜黄桂枝辛温浮散,能透肌解表,发散风寒,温经助阳。 对穴位贴剂渗透皮肤等软组织而入腧穴,有很好的导入效果,可“引药入穴”直达病所。姜黄能通利筋脉,散风祛寒邪湿,内可通利气血,畅血中之气,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二药配伍完全针对化滞祛瘀,疏通筋络,使之通则不痛达温经散寒,除痹止痛之功。桂枝配伍川芎桂枝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散风逐寒表邪,发汗且温经助阳;川芎辛散温通,气香走窜,能上行巅顶,下行血海,旁达四末,外彻皮肤,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气滞,并能疏散风邪,为血中之气药。二药合用共奏疏风寒通经络,开痹涩行气活血,止痛之功。炙川乌配伍肉桂二药均为辛热温里的药物,川乌能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 祛风通痹之功尤胜,为通十二经脉的纯阳之品,但燥热之性应调剂。川乌虽有毒经炮制后性纯,毒减,合理使用无妨,临床多用炙川乌。肉桂大热,浑厚降着,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源,以摄无根之火。二药相配川乌走气分散寒止痛,肉桂入血分温经通脉,肉桂引火归源,使川乌之大热不至燥热,受其调制而扬长避短,动静结合,相须协同为用,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之功。炙川乌配伍细辛川乌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络纯阳之药, 外达表皮而除表寒,里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有真寒无不皆治。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峰,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所不至,内宣络脉, 而疏通百节,外之引孔窍而直透肌肤。川乌大热,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偏散里寒;细辛味辛性温,偏散表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二者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表里内外兼顾,在内则川乌治之,细辛托之,散之;在外则细辛疏之,川乌鼓之助之,善走通行,共奏温阳气,散寒凝蠲痰饮之功。炙川乌配伍川芎川弯性味辛温,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治疗血瘀气滞的各种痛证。川乌辛温大热,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二药合用对阳虚里寒,血行不畅之症最为相宜。川芎配伍细辛川芎辛温香窜,其性善散,走肝经,为血中气药,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逐疼痛,解气结,排脓消肿,逐血通经,走而不守, 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有较强的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作用。细辛辛温性烈,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利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二药合用在辛温去风寒的基础上,散风疏表增强,止痛作用散寒止痛之巧尤著。川芎配伍乌药川芎辛温香窜,能升能散,能降能泄,上达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乌药辛开温通,上走脾肺,下通肝肾,既能疏理,上下诸气,又能温通下元,有顺气散寒止痛之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走,皆宜用此。二药合用乌药偏行气,川芎偏活血,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可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活动,如果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则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而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又会加重气滞,久而久之,气滞血瘀形成体内蕴毒,使病气不能顺畅地排出体外而浸入骨髓,使血液的生成过程发生变异,形成血液系统的疾病。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的气血犹如自然界的河流“流水不腐”, 人体气血的河流同样也需“流动”,即经络通畅。当气血犹如河中之水运行有序,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时,才能使血液保持正常的状态。世间的事理、物理、医理皆然,水流淤堵需要疏通河道,那么血流、气流阻滞也需消滞清瘀,以使气血流畅。 古今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提出〃气滞血瘀,百病丛生〃的观点。医学研究证实, 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穴位贴药治疗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贴敷特制的药物,通过药物和经络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药物的有效成分经过穴位渗透和吸收, 通过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功能,调节神经的应急反应,使人的内稳态达到新的平衡,而取得治疗疾病的目的。本发明穴位贴敷的药物遵行辩症论治的原则,选取附合穴位给药特点,基本没有皮肤刺激而容易渗透,协同性强等特点的药物精选组合。本发明贴剂对穴位的药物作用与针灸对穴位的刺激有类似之处,也是通过穴位将药物作用内传经络,脏腑,以调理失衡的阴阳与脏腑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穴位贴的药物敷疗法,类似于针灸疗法的范畴,但是它除了经络穴位的作用外,又增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双重效果,比单一方法的治疗要更有效、更快捷。本发明的治疗机理化滞消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恢复功能。本发明的功效治疗各种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例如气滞性闭锁引起的腰腿功能障碍,颈背综合症,季肋部胸痛,面颊部肿痛,晕舟车,女性痛经等。本发明的特点为1、无创伤、无痛苦。穴位贴剂直接贴敷在穴位皮肤上,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创伤,患者无痛苦。2、安全可靠。位贴剂是经体表皮肤穴位给药,经经络发挥作用。不是胃肠道给药,故不受消化道的吸收、排泄功能的干扰和影响也不存在损伤脾胃之害,也无损伤肝肾之弊。若出现任何不适,随时可以去除,及时终止治疗。3、适应证广,可用于临床的多种病痛,对惧针者,食用和注射药物过敏者,老年人,幼儿,体弱者尤为适宜,众多患者乐于接受。传统的穴位贴剂往往是一病一方,临证现时配伍加工。4、起效迅速,有效效应时间长穴位贴剂临床贴敷于穴位,在药物在刺激经络的同时,药物的走窜,开窍,通经活络之性可直达病所,平衡阴阳,调达气血,在经络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一般贴敷完成后二十至三十分钟即显效,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一片贴剂的有效作用时间长达72小时。 5、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穴位贴剂操作简单,去除表面的保护纸,将药片对着阿是穴及相关穴位贴敷上即可,使用简单方便,不苛求高深的医学知识,患者容易掌握,能自行使用。6、穴位贴剂用药精而量少。临床试验资料 1、气滞性闭锁
气滞性闭锁引起的腰腿功能障碍的病例共有147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63例。闭锁时间在七天以内的101例,占68%左右,病程最长时间的为216天,96例,女性占76例,男性 24例,女性年龄均在45岁以上。男性年龄均在60岁以上,接近或已过更年期,气血相对亏
虚ο临床症状多因不慎跌倒或外伤引起腰部疼痛,肢体功能障碍,不能坐立,翻身需别人帮忙。及时的送医院检查诊治,一般没有明显的骨折或内出血,经X线摄片、CT、B超等检查脊柱、肋骨、骨盆及双下肢未见骨折及脱位征象,腰椎有退行性改变,经打针,服药,针灸,火罐等多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的可部分缓解,有的住院两三个月亦无明显进展。诊查 腰部无畸形,皮肤无破损,四末温度低凉,四肢关节被动性活动无痛感,腰部有触痛,但痛点不固定,被动曲伸不但板结不灵活也疼痛,拒坐。诊断外伤引起的气滞性闭锁。辨证气滞性闭锁又称气郁逆阻经络;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以突发性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此症为气血阻滞经络,而导致功能障碍称“气滞性闭锁症”。选穴腰阳关、命门穴、神阙穴、胞盲穴、痞根穴。穴位说明腰阳关穴属于督脉。有壮阳补肾,散寒止痛的功能,药物作用于该穴位能治疗急、慢性腰部损伤,腰肌劳损,以及腰椎及第一骶椎间的椎间组织变位所致的腰腿疼痛。命门穴属于督脉。药物作用于该穴位可治疗腰阳不足,命门火衰微而致腰痛。神阙穴属任脉,而任脉是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和诸经百脉相通, 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通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药物作用于该穴位可调治十二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调制各部位的疾病,该穴位可灸,可贴敷药剂,但不宜针刺。中医学认为神阙穴, 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气舍,是任脉中的重要穴位,任脉为一身阴脉之海,总任一身气血,为精气汇集之处,脐部用药利于归经,药物可直达病所。任脉与督脉、冲脉、带脉等相连,总任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故脐和诸经百脉相通,内通外联,承上启下,被誉为“外治之宗”。痞根穴,位于腰部,属于背部的经外穴。作为腰阳关和命门穴的配穴,能对腰骶部的寒凝气滞,经络不通等起到消滞化瘀,舒经通络的作用。胞盲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主治背,腰及下肢的病症,在此组方中为命门、腰阳关、神阙的配穴,共奏疏经通络消滞化瘀,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施治在所选的各穴位上贴敷穴位贴剂一片,每2-3天一次,连续贴1周为一疗程, 轻症1个疗程,重症4个疗程。可在贴敷后喝一杯热姜糖汤为促进剂。
禁忌皮肤有红肿、水泡、破损、感染处及拔火罐留下的棕色痕迹处禁用。治疗效果治疗1 一 4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55例,治愈率 37. 41%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64例,显效率43. 53%,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20例,有效率13. 6%,贴药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变的患者为8例,无效率5. 4%。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2、颈背综合征
颈背综合症即颈,肩,背寒湿疲劳疼痛。病例共有100例,其中男性M例,女性46例。 年龄30-70岁。临床症状颈,肩,背酸痛不适,头昏,手臂胀,酸痛,偶然手指发麻,握物无感觉,少数有眩晕,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极易疲劳。X线摄片检查,大多诊断为颈椎生理曲度变形,颈椎轻度骨质增生,肩关节及胸椎未发现异常。B超及生化检查未发现异常。经针灸, 拔火罐,理疗等治疗,病情好转,症状缓解,出院上班,容易反复,症状逐渐加重,诊查慢性病容,头颈活动不灵,颈肩背不舒适,下雨天加剧,肩背畏寒怕冷,手臂胀麻,脉细缓,舌质淡苔薄白,饮食尚可,二便调,多数从事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诊断颈背综合征。选穴主穴为大椎穴、百劳穴、肩井穴。副穴为曲垣穴、膏肓穴、肩龋穴。穴位说明大椎穴属督脉的范围,督脉总领人体阳气,大椎被誉为“诸阳之会”。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堪称阳中之阳。大椎穴不仅仅是补阳,当阴阳相争时,药物作用于大椎可以使阴阳平和,对颈,肩背的寒,湿,疲劳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有阳则暖,有暖则舒。寒湿阻遏经络,得暖则舒,经络疏通,自然通则不痛,经络疏通功能就可恢复,尤其是经络刺激加之药物的作用,双重效应可祛寒除湿平衡阴阳,贯通血脉,气血运行正常。百劳穴属于头颈部的经外穴。从解剖学来说,正好位于连接颈肩部的斜方肌的颈段,药物作用于该穴位能有效治疗颈肩的疾病,还可上通头颅,下达背腰。虽为头颈部的经外穴,但与足太阳膀胱经毗邻。百劳穴对颈肩部的气血不畅以至劳损挫伤等疾患均有协调平衡的作用。施治相应穴位清洁皮肤,在所选的各穴位上贴敷穴位贴剂一片,每2-3天一次, 连续贴1周为一疗程,轻症1个疗程,重症4个疗程。禁忌皮肤有红肿、水泡、破损、感染处及拔火罐留下的棕色痕迹处禁用。治疗效果治疗1 一 4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37例,治愈率 37%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3例,显效率43%,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 13例,有效率13%,贴药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变的患者为7例,无效率7%。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3、季肋部胸痛
季肋部胸痛,即气滞血瘀性胸痛的病例共有96例,女性占76例,男性M例,女性年龄均在45岁以上。男性年龄均在60岁以上,接近或已过更年期,气血相对亏虚。临床症状多因雨天地滑或在卫生间洗浴不慎跌伤,63例仅为软组织挫伤,47例伴有肋骨骨折,61例经医院诊断为外伤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受伤后,腰不能直立,头不能抬高,不能大口喘气也不能大声讲话,行动迟缓,任何胸部的颤动都会使疼痛加剧。诊断外伤所致气滞血瘀性胸痛。经多方诊治后血瘀已基本吸收消散,但气滞经络未除,故不通则痛。胸为心肺之府,容易气滞,气滞阻经络,不通则痛。
辨证此类外伤多为气滞血瘀阻遏经络,不通则痛。血为有形之物,故血瘀往往以皮下青紫的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气为无形之物,气滞阻络表现为疼痛,看不见具体的形象。只有疼痛感觉提示人们。此症的治疗为“消滞化瘀,疏经通络,通则不痛”。选穴阿是穴,即最痛之点为主穴,步廓穴和日月穴为副穴。穴位说明阿是穴是最痛之点,也是气滞之处,步廊穴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是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它起于足底涌泉穴,行循于下肢的内侧和躯干的前面,一直上行到胸部的锁骨下缘俞府穴,“肾为先天之本”。日月穴,属足少阳胆经穴, 少阳经循经体侧,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路,从头到足输送气血的能力也很强,贯穿于全身上下,药物作用于该穴位,上至头面部,中到肩,胸,肚腹,下至足部都可以得到协调。施治相应穴位清洁皮肤,在所选定的穴位上,各贴上本发明的穴位贴剂一片,每 2-3天一次,连续贴1周为一疗程,轻症1个疗程,重症3个疗程。其中M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在穴位贴服药剂的基础上,加用弹性固定带,或者宽胶布对损伤的肋骨固定, 伴有肋骨损伤的患者一般要2-3个疗程,多数单纯性的胸部软组织挫伤,一个疗程。有些中老年人因某动作不协调而出现胸部或腰部局限性疼痛,或某肢体活动不灵,属功能障碍,多为气滞所至。
禁忌皮肤有红肿、水泡、破损、感染处及拔火罐留下的棕色痕迹处禁用。治疗效果治疗1 一 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44人,治愈率 44%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2例,显效率42%,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 11例,有效率11%,贴药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变的患者为3例,无效率3%。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本穴位贴剂中含有辛香走窜开窍的药物,通经活络,贴敷于穴位,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发挥经络调理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对胸肋部的疼痛疗效尤佳。4、面颊部肿痛
面颊部肿痛的病例共有96例,女性占8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均在45岁以上。男性年龄自35岁至70岁不等,基本都有吸烟,饮酒的嗜好。女性无特殊喜好,但都接近或已过更年期,气血相对亏虚。临床症状患部如闪电、刀害I]、钻刺、火灼,突然出现的阵阵剧痛,时间从数秒钟到数分钟,一日数次;患部的微小动作,甚至微风拂面均可致阵阵剧痛。疲劳或紧张时发作频繁,有的面部神经反射性抽搐或目赤流泪。有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颊肿痛,张闭口困难,讲话不流利,进食障碍。经X线摄片检查,“双侧颞颂关节无异常发现”,经服药,输液,抗炎,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无明显效果。诊断多为颜面部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患者只能进食流汁,或不需咀嚼的食物,睡眠因面颊肿痛而欠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辨症气血虚弱,营卫不固,风寒入络,不通则痛,伴功能障碍。宜舒经通络,调和营卫。中医把神经性疼痛这类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归属于“痹”的范畴,认为患者的病变是外感风、寒、湿、热等外邪,尤其以“风寒湿”为主,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 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选穴主穴为舒颊穴,副穴为颧髎穴及地仓穴。穴位说明颜面神经始发于神经结,自上而下的分布为上眼支神经,走循于眉弓骨的下缘;第二支,又称为中支,为上颂神经,经外眼角及眶下缘向鼻部延伸;第三支,即下支,为下颂神经,沿颞颂关节向下延伸,又分为颊神经,舌神经,下牙糟神经和耳颞神经。三叉神经,是指从神经发出的眼神经,上颂神经,及下颂神经三只主干。舒颊穴相当于生理解剖的三叉神经节的位置,它具有枢纽开关的性质和作用,药物作用于该穴位具有清热散风解痉止痛,有消胀散结,调节颞颂关节,平肝潜阳的功能。颧髎穴的位置,相当于下颂神经分叉出来的舌神经经过之处。药物作用于该穴位具有牵正通络解痉,疏通面部经络,荣养面部经筋的作用。可治因外感风寒之邪致经脉不通,面部经筋失荣而疼痛,功能失调等。地仓穴 属足阳明胃经。施治右左两侧面颊局部清洁后,在所选定的穴位上,各贴上本发明的穴位贴剂一片,每2-3天一次,,连续贴1周为一疗程,轻症1个疗程,重症3个疗程。
禁忌皮肤有红肿、水泡、破损、感染处及拔火罐留下的棕色痕迹处禁用。治疗效果治疗1 一 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44人,治愈率 44%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2例,显效率42%,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 11例,有效率11%,贴药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变的患者为3例,无效率3%。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有位三叉神经痛患者贴药后约二十分钟后自觉疼痛缓解,半小时左右后讲话及进食改善,患者自己感觉轻松了许多,三天复诊,面颊部肿已大部消除,疼痛明显减轻,讲话及进食功能大有改善。三天一次换药,施治三次后,疼痛完全消除,语言及进食功能已完全恢复。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5、月经不调
采用本发明的药物跟踪治疗女患者100例,年龄16-45岁,患史1-25年,临床症状痛经常会伴有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夹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甚至昏厥。舌质紫暗,有瘀点瘀班,苔薄白,脉弦或弦滑等症状。诊断血瘀阻络,不通则痛。病机分析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 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和血瘀常常互为因果。用药应以化滞消瘀,疏通经络为本。选穴主穴为神阙穴,副穴为水道穴。穴位说明神阙穴,位于任脉中部,通诸经百脉,调和五脏六腑,调和气血。水道穴,属胃阳明经的穴位。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其内腹是输卵管、卵巢的范围,对配合神阙穴调畅血海,湿通血脉效果极佳。施治清洁皮肤后在上述穴位上各贴敷一片穴位贴剂。在来月经前1-2天只需在神阙穴贴一片穴位贴剂。重者连续贴敷3个月为一疗程,每片贴剂有效作用时间为72小时。禁忌1.皮肤有破损或有感染处禁用。2.孕妇腹部慎用。治疗效果轻者贴敷后30分钟就疼痛缓解。大多数患者治疗1 一 3个疗程后,经血由暗变红,血块减少,腹部疼痛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36人,治愈率36%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6例,显效率46%,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15例,有效率16%,这部份患者继续贴药;5个疗程后,症状仍不能改变的患者为3例,无效率3%。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6、晕舟船
采用本发明的药物跟踪治疗晕舟船患者10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78例,年龄2-80 岁,患史1-50年。患者以女性为主,女性多因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者多见。患者坐上车、船或飞机后10-60分钟就感觉头晕,面色苍白、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目不能睁;尤其当汽车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更严重,下车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可逐渐减轻或恢复。有的患者这种晕车症状还可持续几天。诊断气血不调,脾胃不和。选穴主穴为神阙穴,副穴为太已穴,左右皆用。穴位说明神阙穴,位于任脉中部,通诸经百脉,调和五脏六腑,调和气血。太乙穴, 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上腹部。根据人体解剖学可知,右侧太乙穴对应内腹肝脏的范围,左侧太乙穴对应内腹下置胃的范围,所以取之配合神阙穴对调节脏腑功能,疏肝理气和脾胃,以达气血调和的效果。施治在乘车前半小时或乘车时在各穴位上贴敷上穴位贴剂一片。可连续贴72小时。禁忌1.皮肤有破损或有感染处禁用。2.孕妇腹部慎用
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51人,治愈率51%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36例,显效率36%,临床症状有部分减轻的有效患者11例,有效率11%,贴药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变的患者为2例,无效率1。15名长途旅行的重症患者72小时后症状完全消失。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1、用水提法制备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各实施方式的具体数量见表1
桂枝2-5 炙川乌2-5 姜黄2-5 干姜1-3 穿山甲1_3 乌梢蛇1-3 海桐皮0. 5-1. 5 细辛1-3 肉桂1-2 乌药1_3 威灵仙1-3 川芎1-3。穴位贴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料药材按常规方法水提;
(2)将水提液浓缩制为含水量为10%的稠膏;
(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 0. 6-1. 0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
(4)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所述的隔离层为蜡纸、医用塑料薄膜。2、用粉碎法制备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配方与前法相同,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料药材粉碎至80-100目,粉碎时温度低于70度;
(2)药粉中加入蜂蜜调制为稠膏;
(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0.6-1. 0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也可将药粉直接压成药片;
权利要求
1.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桂枝2-5 炙川乌2-5 姜黄2-5 干姜1-3 穿山甲1_3乌梢蛇1-3 海桐皮0. 5-1. 5 细辛1-3 肉桂1-2 乌药1_3威灵仙1-3 川芎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剂为胶布上附着有药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药材水提;(2)制为含水量为10%的稠膏;(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 0. 6-1. 0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4)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所述的隔离层为蜡纸、医用塑料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药材粉碎至80-100目,(2)加入蜂蜜调制为稠膏,(3)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所述的药片为面积0.6-1. 0 CM2、厚度1-2毫米的圆形或方形,所述的保护层为医用无纺布,所述的胶布各边距药片至少8毫米;(4)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所述的隔离层为蜡纸、医用塑料薄膜。
全文摘要
用中药制备的穴位贴剂,是由桂枝、炙川乌、姜黄、干姜、穿山甲、乌梢蛇、海桐皮、细辛、肉桂1-2、乌药、威灵仙、川芎原料药制成。所述的贴剂为胶布上附着有药物。其制备方法为将原料药材水提;制为含水量为10%的稠膏;将稠膏制为药片,置于胶布正中,表面贴有保护层;在胶布及药片表面覆隔离层。也可以将原料药材粉碎制为药片,制为贴剂。本发明的特点为无创伤、无痛苦,安全可靠,起效迅速,适应证广,可用于临床的多种病痛,对惧针者,口服或注射药物过敏者,老年人,幼儿,体弱者尤为适宜。使用方便,费用低廉,不苛求高深的医学知识,患者容易掌握,能自行使用。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2416157SQ201110410249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2日
发明者苏铭 申请人:苏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