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kanglanlan 2019-01-18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作者

归途如虹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也是《红楼梦》的精髓。

《红楼梦》要唤起的就是人的主体意识,让读者思考人如何认清自己,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哲学思考的终极问题。儒释道对此都有解释。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儒家对人的价值是以最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的,是承认人的主体性的。儒家认可的是人的社会价值,群体价值,人伦价值。

但是可惜的是,儒家否认了个性自由,也强调等级规范,让人从独立自主的人逐渐变为被奴役的囚徒,自然也会让人逐渐失去自我,没有主体意识。

儒家当然是爱人的,但是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爱,是有尊卑的爱,是有代价的爱。

人的情感是发自本心的,是自然流露的,是不需要被强制的。人的道德应该来自于人的主体意识,人的自我约束,人的自我反省。

这一点,儒家是认可的。

但是儒家对人性太自信了,难道真的人性本善吗?世俗生活对人的影响,官场压榨对人的侵蚀难道不会让人堕落吗?

儒家那种理想化的价值观对于人的性灵自然有提升,但是也会有作茧自缚的一面,也会培养出一批腐儒,一批沽名钓誉的人。

好比贾宝玉笔下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道家是最重视人的自我天性,人的自由的,但是道家却也强调甚独。

道家非常清楚人的劣根性和有限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人要做的,不是干预自然的发展,干预社会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说无为才能无不为,人只有淡泊,只有清净,才可以避免自我膨胀的欲望和邪念毁灭自己和环境。

贾宝玉,林黛玉,邢岫烟,妙玉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道家中人,淡然,出尘,如闲云野鹤一般。

他们的心境接近于陶渊明,看似是对人生的放逐,实际是对自我最大的认可和解放。

当然,你可以认为道家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也是一种自私,一种明哲保身,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的确,道家丝毫不功利,主张柔弱处下,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审美的人生的态度。

但是,人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如此疲倦呢?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需要休息啊。

如果说儒家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在路上奋斗,那么道家却提醒我们不要错过路上的好风景。

其实,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儒道互补的,我们最懂得放手,懂得让自己潇洒,让自己抛却名利的纠缠。

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我们才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真正的心意。

庄子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道家是实现了对生命本质的关怀,也是以另一种形式达到自我意识的实现。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佛家其实对人的自我是否定的,因为佛家不主张人的情欲,更加要断绝人和尘世的关系。

因为佛家慈悲,佛家要实现的,是最永恒的爱,最圣洁的爱,也最公平的爱,更是最博大的爱。

佛家的情,不是儒家由自我出发的私情,而是真正的悲天悯人。

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推己及人。儒家的爱,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推演出去的爱。

但是儒家却忘了一点,人生无常,人性更加无常,一切都在变。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翻译过来就是爱自己家的老人,推而广之,也爱别人家的老人。

那么,如果自己家没有老人了呢?如果自己家的那个老人不值得自己去爱呢?如果自己家的老人非常自私,不允许自己去爱别人家的老人呢?

所以,我们爱别人,应该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悲悯,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就是佛家的爱。

佛家呼唤的,是人自我意识当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无私的大爱。

我们常说贾宝玉是《红楼梦》里面最具有佛性的人,他的爱不需要理由,甚至不需要回应。他爱天地万物,无论其和自己是否有关系。

其实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上的,如果社会变得非常功利,很可能变成互相利用。

比如王夫人对贾宝玉的爱,就是非常自私,非常狭隘的爱,这种爱更多的是关乎利益,出自对自己未来的焦虑。

而贾宝玉的爱,纯粹而深刻,是精神关怀,是同情体贴。他的爱,发自肺腑,也自然而然。

这是基于他自己实现自我意识的结果,既不是来自道德的戒律,也不是来自外在的强制,更不是关乎欲望。

所以,贾宝玉是一个真正的人,有境界的人,有自我意识的人。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佛家说四大皆空,但是一个人真正断情绝欲了,真正放下一切了。那他岂不是就真的成佛了吗?

但是谁是这种人呢?

这种人只是佛经里面提出的一种理想而已,即使得道高僧恐怕也做不到。

其实佛家是最了解人性的,知道人世间的苦,都是来自人的“贪嗔痴恨爱恶欲”。

如果一个人放弃这些人的本性,就可以从苦当中解脱出来,才不至于执迷不悟。

不过可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王熙凤,她的痛苦,就是来自她内心深处过度的执着。

其实,人的主体意识不一定就对人的发展有利,因为人性太复杂,有很多缺点。

所以,真正文明的、高尚的人是在不断的修行当中净化自己的主体意识的。

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做到了,他们做人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一片纯真,他们的主体意识是让他们活出诗意盎然的人生。


从《红楼梦》,谈谈人的主体意识


人的主体意识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最真的情感和修炼内心之后得到的理智。

没有感情的人如死灰槁木,没有理智的人如行尸走肉。

虽然情和理会有所矛盾,但是并非不可以统一。

统一了情和理,人的行为就会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变得自然而然,也合情合理了。

这其实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